人民大舞台,与“中华第一街”南京路遥遥相望。这座见证了海派文化形成的百年剧场,如今又以创新的姿态迎接并参与着城市文化的繁荣。
巴洛克风格的外墙、穹形的落地门、现代的舞台与灯光,走进人民大舞台的观众,也许很难从眼前的一派崭新中猜出这座剧院的年龄。
事实上,人民大舞台始建于1906年,1909年12月30日落成开业取名文明大舞台,人们称之为“大舞台”,是上海最早的京剧演出场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舞台”出演了《狸猫换太子》《施公案》等剧目,在上海滩乃至全国都引起很大轰动,被视作是海派京剧的标志性代表作品,大舞台也成为了海派京剧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见证地。
1949年5月27日,上海回到人民的怀抱。经过重新装修开业的“大舞台”成为了上海解放后规模最大的演出场所之一,并以“人民”冠名。这方舞台不再是单一的京剧场子,包括上海在内的全国各主要地方戏曲以及歌剧、舞剧、话剧、歌舞剧,纷纷在此亮相。
1995年,人民大舞台歇业淡出观众视野。在历经跨世纪的重建后,2010年9月16日,人民大舞台重建后试运行,是为1909年大舞台首次开业后的第101年。2011年5月2日,这座以“人民”命名的剧场正式营运,再次向观众展现它特有的文化底蕴和价值。
变化,几乎每年都在发生。
重新开业的人民大舞台以打造剧目品牌为目标,通过引进艺术性与市场性兼具的剧目,逐渐成为上海人气最旺的剧场之一。
“过去我们的演出以话剧为主,近年来随着中国音乐剧市场的发展,人民大舞台成为了上海音乐剧演出的主要阵地。” 人民大舞台总经理张海燕告诉记者。近年来,走进剧场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新的文化生活方式之一。每天都习惯在剧场上下梭巡好几遍的张海燕,当然不会忽略这样的变化。“我们的改变,一切都根据观众的需求。”
从引进百老汇经典剧目《音乐之声》,到上演中文版《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水曜日》《小说》等,再到近年上演的《月亮与六便士》等原创作品,人民大舞台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接纳不同类型的音乐剧作品,也让大舞台重现百年前的商业繁荣。
这段改变的背后,还不得不提到以人民大舞台为中轴的亚洲大厦。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围绕在人民大舞台边上的,是一个老旧写字楼里常见的“鱼龙混杂”景象:二楼展销厅里卖珠宝、卖手表、卖皮草,吆喝声一浪高过一浪。“展销会的商家在电视里打广告,地址就写人民大舞台二楼,导致很多人以为是我们办的,打电话来我们还要一个个解释。”清退商户,成为当时张海燕和人民大舞台迫在眉睫的“功课”。
就在这时,“一台好戏”创始人汉坤带着环境式音乐剧《阿波罗尼亚》找到了老朋友张海燕,然后成为了第一个入驻星空间的项目。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阿波罗尼亚》一票难求,也让人民大舞台和亚洲大厦“星空间”,逐渐成为上海在建设“亚洲演艺之都”路途上的领头羊。
不变的,是服务为民的宗旨。
“你知道作为盲人向导,你不应该牵着他,而是要让他搭着你的肩膀吗?”
张海燕不经意的一句话,似乎是她办公室里挂着的一面面锦旗的注脚和佐证。“大舞台的每个工作人员都知道,我们是百年剧场,硬件或许有些许不足,但软件一定要做到最好。”
作为一个有着1032个座位、每年演出超过360场的剧场,平均一年要接待15万人次的观众。
“每场演出前,大舞台的大堂都会安排8至10名礼宾,这是很多其他相同剧场做不到的。”这也保证了在遇到行动不便的观众时,工作人员能第一时间上前提供帮助。“有坐轮椅来看剧的观众,买了二楼的票,但是因为大舞台是百年建筑,并没有能让他一路无障碍上去的电梯,我们就会尽量在不影响其他观众的情况下安排楼下的座位。”张海燕强调,“更重要的是散场前礼宾就会就位,把观众一路送到门口。”
如今,人民大舞台已成为全国音乐剧爱好者打着“飞的”、拖着行李箱而来的打卡点之一。“服务为民”的口碑是怎样炼成的?“有些粗心的外地观众会在大舞台遗留各种东西,他们发现的时候都回去了。但凡我们找到,就会第一时间快递过去。”上个月,有位观众把买的一大包蝴蝶酥落下了,打完询问电话没多久,他就收到了工作人员快递过去的物品。这个故事很快就成了张海燕办公室里的另一面锦旗。
百年浮沉。今天,这个为“人民”而建的一方舞台早已华丽转身,助力演艺大世界朝着中国演艺市场消费中心和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演艺地标的发展目标迈进。
记者 / 刘艺
编辑 / 张姗
图片 / 人民大舞台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1. “践训词、学模范、当先锋、保平安”暨“119”消防宣传月主题活动在黄浦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