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稳固的根基,就不可能有长久的发展。“双童”从两间民房开启的吸管之路,到成为行业领导企业,企业创立早期的三次“开门”功不可没。
“双童”到底是如何凭借先后三次“开门”,穿越第一个经营周期,完成从作坊企业到规范经营的蜕变的呢?今天,就为大家讲讲“双童”通过意识领先,实现吸管也能开门,草根也能优雅的。
双童文化研学班
2月25日
扫码咨询详情
3次“开门”
让双童登上“产业链顶端”
1
品牌
连接顾客的“魂”
1995年,刚从事吸管行业不久的我发现,当时全国吸管厂包装上都印有一男一女两个儿童的图案。我对此现象感到十分疑惑,于是拿着一包吸管包装去找义乌工商局咨询,包装上的小孩图案到底算不算商标?有没有人注册?得到的回答是:“这个肯定是商标,肯定有人注册了。”
我不死心,花了300元查询费,强烈要求在商标系统里查询一下。最后,得知这个图案并没有注册成商标。于是我当即用了2000元抢占先机,将其注册为商标。在确定商标名称时,根据图案上两个儿童的标志,我将“双童”确定为商标的名字。
正是因为这次偶然的机遇,让“双童”迈出了企业的品牌建设发展最为关键的一步!
“捡来”的“双童”商标
“双童”早期投放的广告
2
数字化
认识时代的“眼”
同时,“双童”面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及大客户高度集中造成利润率日趋下降的双重困境下,“双童”更是运用国际站优势,所受冲击相对较小。不仅如此,我还抓住机遇,趁机收购了十几家濒临倒闭的吸管厂和开启了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小客户原则”。
3
标准
规则规范的“形”
1997年以前,整个国内吸管行业,包括“双童”在内,都无标准可言,所有吸管产品都是无标生产。当时,我的日本友人桑原道昭先生介绍了陆家嘴八佰伴超市社长到“双童”采购吸管,却发现“双童”根本做不了超市的产品。
原来,所有进入主流超市的产品都需要在包装上有条形码。我非常希望自己的产品能进入到主流超市,于是积极联系了义乌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才知道如果要申请产品条形码,企业必须要制定相关产品的产品标准。
二十年前的“双童”还是家庭作坊
此后,“双童”意识到没有产品标准就无法进入到主流高端超市,就下决定开始制定企业的产品标准。但在当时的义乌企业界,只有义乌水泥厂制定有唯一的产品标准。在我的再三请求下,义乌质监局的领导复印了一份当时义乌水泥厂的产品标准给我进行格式借鉴。对于只有小学文化的我来说,制定的标准的难度非常大,不仅要非常细致,每一条指标还要尽可能有量化的参数。
终于,在1997年10月,由“双童”前身义乌市稠州塑胶吸管厂起草的Q/YCSX01《聚丙烯饮用吸管》企业标准审核通过,于1998年4月正式发布,成为吸管行业最早的产品标准。
中国吸管行业最早的企业标准
此项标准的制定完成之后,“双童”获得了商品条码证,由此打开了企业在商超场所的销售渠道,使“双童”的产品成功进入了上海的超市,并陆续打开了进入流通超市的敲门砖,从而让“双童”在二十年前更早的实现了传统企业家庭作坊的转型!(全文完)
前文所述的双童先后三次“开门”的经历只是《双童文化研学班》创始人楼仲平主题课程分享的精彩片段。分享介绍后,楼总还将以问答互动的形式为学员们解答参观过程中疑惑、或者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让大家在研学活动中避免走马观花,真正找到“双童”经营过程中的科学管理逻辑,实现创业思维的升阶!
除了主题课程的分享外,《双童文化研学班》还设置了十大站点,有陈列上千个不同形态吸管的博物馆、公开透明的集体办公室、让员工当老板的众创空间、妙趣横生的百米文化长廊、清洁无尘的吸管生产车间和绿色满园、瓜果飘香的空中生态园……
如果你也对“双童”充满好奇,也想让企业成为行业的领导者,欢迎走进2月25日【双童文化研学班】,与上百位优秀的创业者一起学习!少量名额,欢迎咨询锁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