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奇人苏曼殊:亦僧亦俗的革命斗士

文摘   2024-11-07 08:00   广东  





在广东文化的璀璨星河中,有一位奇人,他的名字如同一颗流星划过夜空,短暂却耀眼——苏曼殊。
他,既是“行云流水一孤僧”的佛门中人,又是“故国伤心只泪流”的革命斗士,亦是一个“总是有情抛不了”的苦情凡人。

  壹  


苏曼殊(1884—1918),广东中山人,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其特立独行,行止狂怪,如同一股清流,激荡着那个时代的文化与思想。

这位“亦僧亦俗”“不僧不俗”的“革命和尚”,同时还是一个“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艺术天才,在晚清民国文学史、绘画史、佛教史上均占有不可轻忽的一席之地。

苏曼殊,这位广东中山的奇才,以其非凡的才华和独特的人生轨迹,在晚清民国时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人生如同一场跌宕起伏的戏剧,充满了传奇色彩。

出生于1884年的苏曼殊,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

他的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这样的混血背景赋予了他独特的文化视角。

苏曼殊自幼展现出过人的才华,他能诗擅画,通晓汉文、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

他的文学成就尤为突出,诗歌风格“清艳明秀”,在当时影响甚大。

苏曼殊的人生充满了戏剧性。

19岁时,他在广东惠州削发为僧,法名博经,但不久后便重返红尘,投身于革命与教育事业。

他的一生在颠沛流离中度过,其间他三次剃度,三次还俗,却全然不守清规戒律,集情僧、诗僧、画僧、革命僧人各种称号于一身。

他的行止狂怪,特立独行,如同一股清流,激荡着那个时代的文化与思想。

在艺术领域,苏曼殊同样留下了深刻的足迹。

他的书画艺术虽然没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昭彰,但他诗书画的天赋、惊人的学习速度和刻苦精神在近代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他的书法得益于启蒙老师苏若泉的教诲,取法欧阳询、苏轼一路的楷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他的绘画作品同样展现了他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审美视角。


  贰  


苏曼殊,这位广东中山的奇才,不仅以其艺术成就闻名,更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位革命斗士。

苏曼殊在青年时期就表现出了强烈的革命意识。

1902年,他参加了以反清为宗旨的留日学生的第一个革命团体青年会

在日本留学期间,他积极参与了留学生的革命社团活动,与孙中山、章炳麟、何香凝等仁人志士交往密切,并参加了留学生的革命社团青年会和拒俄义勇队(后改为国民教育会)。

他不仅参与了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会议,还加入了由孙中山领导的义勇队,每天早晨练习射击,准备参加武装起义。

1903年,苏曼殊在日本参加了反对沙俄侵占我国东北的“抗俄义勇队,展现了他的爱国热情和革命精神。

同年,他在上海参加了由章士钊等人创办的《国民日报》的翻译工作,为声援章太炎、邹容,反对清廷查封《苏报》做了大量工作。

苏曼殊还醉心于宣传无政府主义的救国思想,赞同暗杀活动,甚至曾计划刺杀保皇党首领康有为,后经人劝阻而终止。

辛亥革命后,面对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恶劣行径,苏曼殊于1913年发表《反袁宣言》,历数袁世凯窃国的罪恶,积极投身于反袁斗争

他的这些行动,无疑展现了他作为一位革命斗士的坚定立场和爱国情怀。

苏曼殊的革命活动和爱国诗作,如《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七绝二首,都深刻表达了他作为爱国男儿的忧愤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叁  


苏曼殊,这位来自广东的文化奇人,以其非凡的才华和独特的生活方式闻名。他的生命在1918年5月2日的上海画上了句点。

他的死因是多种器官的功能性衰竭,这与他长期的饮食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

苏曼殊对食物有着难以抑制的渴望,尤其对甜食情有独钟,这在当时被称为“糖僧”。

他曾在杭州一天内吃掉三十包酥糖,对于蜜枣更是喜爱至极,甚至不惜拔下金牙换取蜜枣。

他的饮食喜好中,甜食占据了重要位置,这种对甜食的极度偏爱,最终对他的健康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苏曼殊的饮食无度,不仅表现在对甜食的狂热,还有对其他食物的过量摄入,如一次吃下60个包子,或一次性喝下6斤冰水

这些极端的饮食习惯,最终导致了他的早逝,留给世人无尽的惋惜和思考。

苏曼殊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才华和贡献使他成为了广东文化乃至中国近代文化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声明:

文字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抄袭,侵权必究

本文不代表我们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文章信息依据来自公开媒体和期刊报道。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END


图片来源:网络,如侵权可联系删除。 
编辑:许阿堂
排版:张学梅
审核:胡海夏
公众号投稿联系邮箱:xuguigan@163.com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每一个赞都是一份祝福和支持,愿它们汇聚成你人生中的好运洪流,助你乘风破浪,前程似锦!

喜欢就点个赞吧!


岭南物语
立足于广东,着眼岭南,面向全国。讲好新时代广东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