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饶芃子教授七十岁时在家中留影
(袁动群 摄)
壹
饶芃子教授,1935年元宵节出生于广东潮州一个书香世家,与国学大师饶宗颐有着叔侄亲缘。
她的祖父戴仙俦是潮汕知名的文人书法家,舅父戴平万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重要人物。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饶教授随家人逃难,在外祖父的教导下,她早早地沉浸在唐诗宋词的文学世界中。
青年时代的饶芃子
抗战胜利后,她回到潮州,11岁时便开始阅读《红楼梦》,这部作品的诗意与悲情深深地影响了她,激发了她对文学的热爱。
饶芃子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文学的熏陶和个人才华的展露中度过的。她在潮安一中(今金山中学)大量阅读文学作品,被世界文学名著中的博爱和人道主义精神所感动,开始编辑团刊《一中青年》,并创作短篇小说和散文,获得了中学生优秀作文奖。
1953年,她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专家詹安泰先生,撰写的毕业论文《试论柳永的词》获得优异成绩。
1957年,她从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58年调至暨南大学中文系,开始了她长达数十年的文艺理论教研工作。
饶芃子教授的早年经历,不仅展现了她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学术潜力,也预示了她未来在学术界的重要地位。
她的家庭背景和青少年时期的经历,为她后来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她成为了海外华文文学学科的开拓者和文艺理论教研工作的杰出代表。
在暨南大学停办期间,她转至广东师范学院(今华南师范大学)任教。
1978年,她重返暨南大学,1984年担任中文系系主任,1987年至1995年担任暨南大学副校长、学校学位委员会主席,主管学校人文社科及研究生工作。
饶芃子教授在学术上的成就令人瞩目,她创办了暨南大学出版社并出任首任社长,领衔建立暨南大学文艺学博士点,在国内首创“比较文艺学”方向,被国务院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2002年5月,饶芃子教授(右二)当选为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在挂牌仪式上与国务院侨办刘泽彭副主任(右一)等合影。
她的工作不仅限于学术研究,还涉及出版和编辑,她兼任暨南大学比较诗学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思想文综》主编。
饶芃子教授的逝世,是学术界的巨大损失。
她曾任多个重要学术组织的领导职务,包括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等,现为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会长。
2003年,饶芃子教授(前排左五)在暨南大学主持“第二届海内外华文文学机构负责人联席会议”。
我们缅怀饶芃子教授,她的智慧和热情,如同温暖的春风,吹拂过每一个学子的心田,她的学术精神和对知识的不懈追求,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
贰
饶芃子教授的学术贡献在文艺学、比较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领域尤为突出。她发表的300多篇学术论文和文学评论,以及主持完成的13个国家和省部级规划项目,都体现了她在学术研究上的深厚造诣。
饶教授的著作等身,包括16部专著和10本主编著作,以及6套学术丛书,她的学术影响力横跨中西,她的英译本论文集更是将她的学术视野扩展到了国际舞台。
作为教师,饶芃子教授培养了无数学子,她的教诲影响了29届本科生、13届硕士生和18届博士生,她的学生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发光发热,许多博士论文得以出版,获得了学界的广泛认可。
饶教授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她的散文随笔也被视为学者散文的典范,收录于《岭南现当代散文史》。
2005年,饶芃子教授接受时任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先生颁发“首届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论文类一等奖”证书。
饶芃子教授在比较文学的复兴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她将比较文学的方法引入文艺学学科,推动了比较文学在广东乃至全国的发展。她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先驱性工作,为这一学科的确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她的贡献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获得了诸多荣誉和奖项,包括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和中国比较文学终身成就奖。
饶芃子教授的学术精神和治学态度,体现了她对文学的崇高追求和对教育的无限热情。她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多元灵活的方法和团结务实的精神,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推动了学科的创新与突破。
饶芃子教授,一路走好!
您不仅是国内海外华文文学的播种者,更是比较文学的引路人。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信息来源:暨南大学校友会、南方日报等
声明:
文字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抄袭,侵权必究。
本文不代表我们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文章信息依据来自公开媒体和期刊报道。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END
喜欢就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