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冷空气的降临,冬天的脚步悄然逼近,气温开始降低,同学们在日常出行的时候不要忘记增添衣物来抵御严寒。寒冷的空气已经不适合再去户外举行心理活动,更适合在暖和的屋子里缩在沙发上手捧一本读物细细品读。所以本期心理推文就来给同学们分享一下几本心理方面的优秀读物。
1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英]罗伯特·戴博德 著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曾长期霸占亚马逊英国心理咨询图书榜第一名,被翻译成六种语言并畅销全球。作者罗伯特·戴博德自身即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书中,罗伯特通过借用英国经典童话《柳林风声》的故事主角陷入抑郁的蛤蟆先生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探索蛤蟆先生爱炫耀、自卑性格和抑郁情绪的来源,指出童年经历会对人格产生深刻的影响,并阐释如何在心理上实现真正的自我成长,成为独立自信的人,罗伯特以浅显易懂的故事情节向读者普及了诸多心理学知识。
在故事中,蛤蟆的自我嫌弃令人印象深刻,自我嫌弃的情绪造成它严重的精神内耗。蛤蟆先生曾哭着对咨询师说:“我这一辈子都干了些啥?我又干成过啥事儿呢?”他在生活里打不起精神,感到非常不快乐,很悲惨、很内疚,连他的朋友们他都觉得“他们对待我的态度都非常可怕”。
书中第九章,苍鹭提出“挑剔型父母状态”的概念,状态包含“爱批评人”“愤怒”“严厉”等特征。在苍鹭“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的警示下,蛤蟆先生进行了深入思考,虽然在思考的过程中产生了恼怒等情绪,但最终也领悟了苍鹭的寓意。
咨询师苍鹭告诉蛤蟆:每个人都有“儿童”“父母”和“成人”状态,要注重“成人自我状态”,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成长的本质要求人们打破对过往经历的依赖,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正如苍鹭一针见血地对蛤蟆先生指出:“没有人能让你不快乐,是你自己选择了不快乐。作为成年人,理应为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从中体会到自己的力量。”实际上,不只是蛤蟆先生,相信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里都会产生烦恼,荣格曾经说过:“没有一种觉醒是不带着痛苦的。”或许过去不曾察觉,但在蛤蟆的故事里,读者会逐步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故事的最后,蛤蟆不再依赖、责怪,而是达到“成人状态”,在生活中更加自如,对未来充满期待。可以说,蛤蟆先生的独立性精神得到了觉醒,解放了自己,
书中用了大量浅显易懂的语言描绘了心理学的基本常识,用经典的“儿童,父母,成人”三阶段的经典心理人格分类来进行叙述,是一本非常适合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同学入门或者想要自我调节坏情绪的同学阅读的书籍。
2
《被讨厌的勇气》
[日]岸见一郎 / [日]古贺史健 著
作为阿德勒心理学“勇气”系列的完结篇,该书作者试图通过文字告诉读者:“问题不在于世界是什么样子,在于你是什么样子”,帮助我们“在繁杂的日常琐碎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得真正的幸福”。
被讨厌的勇气,顾名思义,就是可以接受自我被他者厌恶。想要拥有被讨厌的勇气,是因为我们想做一个自由的人,而这里的自由不是指从家庭、群体、社会中跳脱出来,而是指可以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我们期待有这样自由的生活方式。
一切烦恼来源于人际关系,个体惧怕被别人讨厌,一方面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不想被讨厌”的本能欲望和冲动,康德把这种欲望称作“倾向性”,如果顺应这种倾向,那我们只会沦为欲望奴隶,而倘若要实现自由,那就需要和这种本能对抗。另一方面,在赏罚教育逻辑下,人们普遍存在认可欲求,期待获得他人的认可,所以在生活中常常采用“满足别人的期待”来实现自我的价值,因为我们从小所受到的教育就是——做了对的事情就能够获得表扬,错的事情就会被批评,别人的评价变得对我们很重要。但是认可欲求会扼杀自由,活在别人的视线里,那我们的生活就是在戴着镣铐跳舞。
因为恐惧被别人讨厌,有时候我们会提前讨厌自己,通过自我厌弃来逃避关系,孤僻、自闭或者社恐等都是“讨厌”的产物,“只要躲在自己的壳里就可以不与任何人发生关联,而且万一遭到别人的拒绝,还可以以此为理由来安慰自己。心里就会想:因为我有这样的缺点才会遭人拒绝,只要我没有这个缺点也会很讨人喜欢。”
如何获得被讨厌的勇气?阿德勒的方法是砍断“格尔迪奥斯绳结”,也就是分离人生课题,“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人生课题”分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我们和他人的人际关系之线总是错综复杂,分离课题的作用是解开缠绕的线。分离课题时,首先要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而且,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比如“我喜欢你,但和你无关”,爱上一个人,这是我的课题,对方是否爱我,那是对方的课题,我可以不寻求回报,也不受其束缚,主动选择去爱,至于对方怎么看待我,答案就交给对方,那是他的课题。
而分离课题只是人际关系的起点,“寻求共同体感觉”才是人际关系的终点,我们都在寻求“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作为共同体的一员从属于共同体,能够感觉到在共同体中有自己的位置并能体会到“可以在这里”,也就是拥有归属感,这是人的基本欲求。”阿德勒认为归属感的获得就必须直面人生课题,也就是不回避工作、交友和爱,主动融入共同体,而当我们将认同欲求转换为共同体感觉,我们从归属感中明确自我价值,从而在“存在”标准上接纳自己,获得能够快乐起来的勇气。
阿德勒否定弗洛伊德的原因论,弗洛伊德将人生理解为“基于因果律的一个长故事。何时何地出生、度过了什么样的童年时代、从什么样的学校毕业、进了什么样的公司,正是这些因素决定了现在的我和将来的我。”,而阿德勒将人生看作是连续的刹那,“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阿德勒觉得人生没有因果,过去不决定现在,更不决定将来,我们只需要活在当下。
相信大家看完上述的内容也会发现,这本书对于对于心理学知识的讲述不像《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样浅显易懂,而是似乎变成了一种抽象的形而上学。并且由于本书的行文形式采取对话体裁,对于刚入手的同学们可能会有点难以理解,推荐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的小伙伴入手阅读。
3
《认知觉醒》和《认知驱动》
[中]周岭 著
这本书从多个方面讲述了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虽然书名看上去,像是一本充满鸡汤和绝对正确的废话的书,但是深入读下去,却是能发现许多有用的知识。作者将自己阅读的大量关于学习方法及认知培养方面的书籍理论知识,结合自己亲自实践得来的真实体会和总结,汇聚在了此书中。
本书主要讲明了三个认知构成的基本方法:元认知、刻意联系和实践反思。并从人脑结构、潜意识、元认知、专注、学习力、行动力、情绪7各方面对这个方法进行了系统性解读,让读者能够清晰明确地明白如何培养自己的元认知能力,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全书每个章节都采用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怎么办(How)的行文模式对各个理论加以解读,是一本理论和实践兼备的书,既有理论支持,又有实践总结。
书中涵盖了认知神经学、认知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等领域的诸多思维模型和思想成果。这其中有:脑神经基本知识、舒适区理论、元认知理论、刻意练习理论、心流理论、正反馈回路、学习金字塔模型、增强回路模型、番茄钟时间管理方法、知行合一、心智带宽与稀缺陷阱、正面管教、科学睡眠理论、正念理论、高效读书法、运动与神经发展的相互作用...等,但并不杂乱,而是井井有条。
本书推荐喜欢心理知识的同学们和对于当下比较迷茫的同学们来阅读。相信大家也能在其中发现不少有益的宝藏。
尾声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为止了,在抵御严寒的同时,大家也要做好期末考试的准备工作哦。
ฅ( ̳• · • ̳ฅ)。
精彩回顾
统数青年说|展学生风采,学优秀榜样
学术新知丨高水平论文、高层次科研项目尽在这里
统计与数学学院2023年成果概览合集
来 源 丨向日葵心理辅导站
排 版 丨融媒中心 运营部 郭晖
责 编 丨赵天奕 姚天成 朱星泽
审 核 丨盛雨茹
出 品 丨“极+”融媒体中心
点个“赞”,再点个“在看”,见证统院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