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没有做什么事
但总是莫名感觉很累、提不起精神:
走两步就想叹气
一动脑就感觉累
只想躺下放空自己
“肯定是因为太懒了!”
这还真不是懒!
也不是因为意志力薄弱
而是你正在遭受健康危机!
疲惫
是身体“缺电”了
“疲劳”与“疲劳感”是两个概念。疲劳是实际中的损耗,疲劳感则是大脑感知并传达到意识层面上的信号。
人体在24小时内都处于“充能”和“耗能”的动态平衡中。疲劳就相当于正在消耗“电量”,消耗得越多,就越疲劳。疲劳感则是提醒你身体内的“电量”还有多少的表盘,电量越多,疲劳感越弱;电量越少,疲劳感越强。当电量跌入临界点,身体就会向大脑发出警告,提醒该进入“省电模式”并及时充能。
图源:图虫创意
怎样判断
自己有没有“隐性疲劳”?
当身体处于隐性疲劳状态时,它同样会发出预警信号,了解并识别“隐性疲劳”的预警信号,才能及时采取措施,防止身体陷入崩溃。
“脑雾”状态:感到大脑反应迟缓、思考卡顿、记忆掉线、注意脱轨,仿佛大脑笼罩在一片朦胧的雾中,就像进了水又像抹了糊一般。
脑雾和隐性疲劳之间可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可能互为表现,即脑雾可能是隐性疲劳的一种外在体现;同时,它们也可能互为诱因。
“烦躁不安”是隐性疲劳的一种典型表现。当身体处于疲劳状态时,人们可能会感到心烦意乱,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因为小事而生气或不安。这种情绪状态可能会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使人难以保持平静和专注。
同时,“容易厌烦”也是隐性疲劳的一个常见症状。由于大脑功能受到疲劳的影响,人们可能会变得容易对事物失去耐心和兴趣,即使是平时喜欢的事情也可能变得无趣和令人厌烦。这种情绪状态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疲劳感,形成恶性循环。
图源:图虫创意
● “中途入睡”现象:在进行一些日常活动时,如看电视、坐地铁等,会不自觉地入睡,甚至在醒来后发现已经多坐了一站或多看了几集节目。
这种“中途入睡”的现象,可能是大脑在疲劳达到一定程度时,为了强制休息而采取的一种保护措施。它可能意味着你的睡眠质量也在下降,而睡眠质量的下降又会进一步加剧疲劳感,形成恶性循环。
● 半夜起床:经常在半夜醒来,并且不是因为需要上厕所或其他生理原因。累到极致反而睡不着,疲劳到极致往往睡不好。这种情况通常与睡眠障碍有关,可能是由自主神经积累的疲劳导致的睡眠周期紊乱。
当身体陷入隐性疲劳时,代谢水平可能会显著降低:
● 导致唾液分泌量降低。口腔内的细菌在口腔内迅速繁殖,进而分解口腔内的食物残渣,产生具有臭味的气体,从而引发口臭。
● 导致营养物质的代谢不完全。这些未被完全代谢的营养物质在体内积累,形成包括乳酸、尿素、氨等在内的具有臭味的代谢废物。这些废物可能通过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与皮肤上的细菌相互作用,产生体臭。
● 导致身体状态持续下滑,免疫也将显著降低,身体的炎症就会慢慢多起来。比如,出现痘痘、粉刺等皮肤问题,口唇等部位形成由疱疹病毒导致的水疱。
图源:图虫创意
隐性疲劳
应该如何正确应对?
想要根治“隐性疲劳”,需要身体的“充能”与“耗能”保持正相关:在高强度的“耗能”下实现高效地“充能”,或者通过降低“耗能”以确保“充能”能够及时跟上,以保证大脑对疲劳保持敏感。
众所周知,优质睡眠是高效充能、恢复元气的黄金法则,甚至有科学家坚信,它是疲劳恢复的不二法门,确保拥有优质的睡眠无疑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在无法保证高效“充能”的情况下,尽量降低“耗能”变得尤为关键。在长时间的工作或学习后,身体和大脑的能量利用会变得低效,既耗能又损伤自己。
因此,适当放松,在高度集中注意力后“摸鱼”“偷懒”,保持工作和生活的松弛感,则能减缓疲劳累积的速度。给身体和大脑一个短暂的休息时间,让它们从紧张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恢复活力。
图源: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