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肩颈痛,竟和这个你从未注意的部位有关?

健康   2025-01-25 12:04   湖南  

在我们的颈部两侧,住着一群低调却 “能量巨大” 的肌肉 —— 斜角肌。别看它们平时安安静静,一旦 “闹起脾气”,可会让我们的身体吃尽苦头。

斜角肌主要由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和后斜角肌组成。前斜角肌就像一个小小的 “攀登者”,从第 3 - 6 颈椎横突前结节出发,一路 “攀爬”,最后稳稳地 “落脚” 在第 1 肋上面的斜角肌结节;中斜角肌则像是个 “长跑健将”,起于第 2 - 7 颈椎横突后结节,沿着长长的路线,止于第 1 肋上面中份;后斜角肌也不甘示弱,从第 5 - 7 颈椎横突后结节开始,抵达第 2 肋的外侧面。它们齐心协力,共同维持着颈部的稳定,还参与着颈部的侧屈、旋转等各种动作,就像一群忠诚的小卫士,守护着我们的颈部。

在这些斜角肌之间,有一个神秘的 “三角形通道”,叫做斜角肌间隙。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就从这里 “穿梭而过”。正常情况下,这个间隙宽敞又舒适,神经和血管可以自由自在地通行。可一旦斜角肌 “生病”,比如变得紧张、痉挛,这个间隙就会变得狭窄,像个突然收紧的 “小口袋”,把臂丛神经和血管紧紧地 “挤压” 在里面,麻烦就接踵而至了。就连臂丛神经的分支 —— 肩胛背神经,也可能在这个 “小口袋” 里被 “卡” 住。
当我们长期保持不良姿势,比如总是低头玩手机;或者过度劳累,让斜角肌不停地 “加班”;又或者不小心受到外伤,斜角肌就可能产生激痛点。这就好比在肌肉里埋下了一颗颗 “疼痛炸弹”,一旦被触发,局部就会疼痛难忍,而且这种疼痛还不老实,会像个调皮的孩子,到处乱跑,放射到肩部、上肢等部位,有时候甚至会被误诊为肩周炎、颈椎病,让患者走了不少冤枉路。

说到肩胛背神经,它从第 5 颈椎神经根发出后,要么穿过中斜角肌,要么在其表面下行。当斜角肌因为激痛点而变得紧张时,就可能像个 “霸道的巨人”,压迫到穿行其中或表面的肩胛背神经,引发肩胛背神经卡压征。这时候,患者的肩背部,尤其是肩胛骨内侧缘,就会疼痛不已,上肢还可能出现麻木、无力的症状,连简单的抬手、拿东西都变得困难重重。

那怎么才能发现这些 “隐藏的敌人” 呢?触诊就是我们的 “秘密武器”。让患者仰卧,检查者站在头侧,用手指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附近轻轻向深部探索,就像在寻找宝藏一样,当摸到条索状的斜角肌时,轻轻按压,如果患者疼得 “哎呀” 叫,或者感觉疼痛像电流一样放射出去,那就可能找到了激痛点。

而在肩胛骨内侧缘中点上方约 2 - 3cm 处,我们可以触诊到肩胛背神经,要是这里有压痛,还向肩部、上肢放射,那就提示肩胛背神经可能被卡压了。

找到了问题所在,就要想办法解决。手法松解就是一种有效的 “治疗魔法”。在对激痛点进行手法松解的基础上,我们重点对斜角肌与肩胛背神经相关的部位进行进一步的 “温柔安抚”。

用手指沿着斜角肌的走行方向,从起点向止点慢慢推揉、拉伸,就像在给肌肉做一场舒适的按摩。对于肩胛背神经穿出斜角肌的部位以及其走行的区域,我们则用轻柔的手法进行按摩、松解,一点点地减轻对神经的压迫。

斜角肌激痛点与肩胛背神经卡压征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像一对 “难兄难弟”,紧密相连。只要我们掌握了准确的触诊方法和有效的手法松解技术,就能像拥有了一把 “万能钥匙”,打开康复治疗的大门,为患者缓解疼痛。作为手法治疗师,一定要熟练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为患者带来更贴心、更优质的治疗服务,让他们重新找回舒适的生活。

脊健康
关注脊柱,守护健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