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话“龙”药,中药材里的龙年文化

美体   2024-11-01 08:35   山东  

  2024年是中国传统的农历甲辰年,也就是龙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常常骄傲地自称“龙的传人”。龙虽然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但其形象却深入人心,代表着吉祥、繁荣和力量。

  中医学中以“龙”命名的药材不胜枚举,本文撷取其中最常用又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探究其妙理。

  天龙

《本草纲目》中天龙是蜈蚣的别名。蜈蚣为民间所称的“五毒”之一,其性温、有毒,具有熄风镇惊、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痉挛抽搐、关节疼痛、风湿顽痹等症,属于常见的一味药材。但因蜈蚣具有毒素,需遵医嘱使用。此外,“五毒”中的壁虎别名也称天龙,其味咸性寒,有小毒,具祛风定惊、解毒散结之效,对于关节风痛、四肢不遂、风痰惊痫、破伤风、痈疬、疠风、风癣等有一定疗效,一般以全虫文火烤干入药。



  地龙

古诗云:“蚯蚓土中出,田乌随我飞。”“念尔无筋骨,也应天地心。”《本草纲目》中载:“术家言蚓可兴云,又知阴晴,故有土龙、龙子之名。”地龙即为蚯蚓,是重要的中药材之一,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收载的67种动物药中就有蚯蚓。其性味咸寒、无毒,具有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的功效。

  龙骨

龙骨并非指“龙”的骨头,而是如象类、三趾马类、犀类、鹿类、牛类等古代大型哺乳类动物骨骼的化石。因其稀少而珍贵,不可任意滥挖。用时除净泥沙打碎,生用或煅用。其味甘、涩,性平,归心、肝、肾经,有潜阳镇惊、固涩止汗之功,用于烦躁惊悸、震颤失眠等。

  龙齿

与龙骨相对应,龙齿为古代大型哺乳类动物牙齿的化石,功能为镇惊安神、除烦热,主治惊痫癫狂、烦热不安、失眠多梦。

  龙胆

龙胆为龙胆科龙胆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喜光、耐寒、耐半阴,生于向阳山坡疏林下及旱地,秋季开花,锥状筒或宽筒形,花色淡蓝或浅紫,甚为可爱。取其根及根茎入药,其味苦性寒,归肝、胆经,具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的功效,主治高血压、头晕耳鸣、胆囊炎、急性传染性肝炎等症,为保肝利胆的良药。

  伏龙肝

伏龙肝既非动物骨骼,也非草虫,而是经多年用柴草熏烧而结成的灶心土,以块大整齐、色红褐、断面具蜂窝状小孔、质细软者为佳,具有温中止血、止呕、止泻之功效,常用于虚寒失血、呕吐、泄泻。历十余年、经百种柴烧者为最优,极具烟火气,其味辛香,足可慰心。

 

 龙涎香

龙涎香并非龙吐涎之所化,而是抹香鲸的肠内分泌物的干燥品。南宋词人王沂孙作有一首《天香·咏龙涎香》,记叙了龙涎所产之地的凶险,鲛人至海上采取龙涎的艰辛,以及制作龙涎香的过程。龙涎香非常珍贵,呈不透明的蜡状胶块,色如琥珀,五彩斑斓,点燃后蓝光闪现,香气四溢。有行气活血、开窍醒神、散结止痛的功效,用于咳喘气逆、气结症积、心腹疼痛等。

  龙子衣

民间称蛇为“小龙”,本品即为蛇蜕,具体说来,是为游蛇科动物黑眉锦蛇、锦蛇或乌梢蛇等蜕下的干燥表皮膜,春末夏初或冬初采集,除去泥沙,干燥而用。其味咸、甘,性平,归肝经,有祛风、定惊、退翳、解毒的作用,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翳障、喉痹、皮肤瘙痒。

  此外,植物类的还有龙葵、龙须草、龙芽草、龙眼、五爪龙等,不再一一枚举。

  这些嵌有“龙”字的中药材,其取名之意大致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借助龙之气势、龙之威力,褒扬其药效,比如天龙、地龙、龙骨、龙齿、龙子衣;二是汲取民间的俗称,是为拟物化手法,一些植物、果实之名,如龙眼、龙须草、五爪龙,其形状像龙的眼睛、胡须、爪子;三是含有某种传说故事,比如地龙蚯蚓,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患了“缠腰火丹”病,乡间神医用蚯蚓医好了他的顽疾,妙称“此药叫地龙,以龙补龙方能奏效”,故此得名。

  凡此种种,说明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中华龙文化源远流长。

摘自《团结报》2024年1月27日

温馨提示:本号意在传播中医文化,文中提到的中药方子,仅供学习交流

微信改版了!如果你既不星标我又没点赞或"在看"我的文章系统会默认你不需要了解中草药知识的相关资讯,最后就收不到我们的文章更新推送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如果觉得好看,请在底部点个"赞"和"在看"吧~







古语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为方便中医药人知识相互融合,相互交流,共同成长进步。中草药知识大全准备建立个交流群,如需入群请添加小编微信,注明身份。小编邀您入群。


中草药知识大全
感谢大家的关注和转发,希望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的中草药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