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条领带•21年”—记朱士恩老师退休前的最后一课

文摘   2024-10-25 16:47   北京  

今天的他,依然将自己的仪表收拾得十分整齐,西装革履,配上自己为这学期课堂准备的最后一条领带,一如既往地比许多同学提早到了教室,面带和善笑容地走上讲台…

11月21日早晨,不少老师与学生特意提早到达了西区旧教387教室,来聆听我院朱士恩老师执教生涯21年的“收尾之作”。朱士恩老师今日所讲的内容是“胚胎移植”。

朱老师喜欢板书与多媒体相互结合,板书往往是这节课内容的总体脉络,而ppt则是脉络的枝节补充或是详解。他讲胚胎移植,黑板上便写着今天的主线是胚胎移植的定义,概况,意义,生理学基础和基本原则以及胚胎移植的条件与技术程序,他一项一项地书写,带领着同学们跟随他所要引领的知识主线而去,关键部分他还会至少重复一遍。

而今天在场听课,记者发现,早前大多数同学都评价朱老师上课易懂大概与其喜欢贴切地举例以及喜欢在课堂分享自己生产实践经历有关系。在讲到子宫绒毛增高的原因时,他就例举了一个没有草的高尔夫球场来说明子宫绒毛增高对胚胎附着的重要意义。提到胚胎移植的好处之一是代替品种引进,他就谈起自己2000年从新西兰带回了胚胎直到现在还能够移植且产仔率不算低,来进一步地让大家体会这个作用。遇到技术操作的部分,除了ppt配以的演示图与实物图,他还带来了实际操作中用到的仪器,一件一件为大家做着说明示范。

尽管朱士恩老师笑称自己知道这是最后一堂课所以“用了洪荒之力”,但用我院分党委书记杨志老师今天在课堂结束后的感言说,“原来,最后一堂课其实是一场很平凡的课—因为朱士恩老师每次的课堂都是如此。”

现场,杨志老师和在场同学还讲起了朱老师的领带之事(每学期开始他都会为这学期所有的课堂准备好领带),大部分同学都感到惊讶 — 原来每次老师的领带都是不同的。其中一位同学还在课后感慨道:“真是惭愧,这12次课竟然没有一次比老师提早到了教室的。”

校党委副书记张东军感慨地说,朱士恩老师的课体现了一位老教师对教育的敬畏和责任,朱士恩老师本人也是自己十分敬重的人,因而之前虽然并不知晓这堂课但碰巧听闻后便立刻主动申请参加。

我院副院长田见晖,教学视导组张忠诚老师,曾申明老师等一起回忆起与朱士恩老师相识至今的故事,曾老师更是从1995年代表学校迎接刚刚从日本携同全家归国的朱老师的那一天开始谈起,到2000年共赴新西兰做科研工作。称他为人宽厚,对专业充满热爱,工作生活都一丝不苟。

“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享受;

教师是一支燃烧的蜡烛,燃尽自己照亮他人。”

朱士恩老师说,这是他21年来对教学工作的感悟。


原文由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团委2016年发布


繁研荟
动物繁殖与发育领域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