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视频号:森雅艺术馆
小红书:森雅艺术
孔夫子:森雅艺术
INSTAGRAM:senya_gallery
14岁时,马克·吕布的父亲送给他一部老式柯达折叠皮腔相机(Vest Pocket Kodak),希望内向的马克·吕布可以开朗一些。从此刻开始,吕布似乎就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二战期间,马克·吕布的摄影生涯被按下暂停键,他积极参加法国抵抗运动,后进入里昂中央理工学院学习机械并从事过工程师工作,直到1951年,才又开始把全部精力投入摄影中。
1952年,马克·吕布结识了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和罗伯特·卡帕,随后加入著名的玛格南图片社。布列松说服他使用一种传统的镜像取景器,这种取景器的特别之处在于,通过它看到的图景是颠倒的。
马克·吕布带着这样的取景器,在他的徕卡相机里塞了胶卷后便登上埃菲尔铁塔,拍下了他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也就是那个在埃菲尔铁塔上宛如歌剧演员翩翩起舞的油漆工。“铁塔正在重新刷漆,我赖在盘旋而上的窄小楼梯上,那里有帮握着刷子的油漆工,实际上,他们更像杂技演员。我很害羞,不敢上前同他们说话。正当我试着构图,一个工人突然头朝下出现在我的取景器里。那一刻,这个神通广大的取景器本应帮我判断构图平衡,结果差点让我自己失去了平衡!”
这张照片在卡帕的介绍下发表在美国的《生活》杂志上,并占据了整版。凭着这张照片,马克·吕布得以在1955年加入玛格南图片社。从那时开始,吕布开始进行长期的旅行,而这也定义了他的摄影实践。他从南斯拉夫开始,然后是英国,后来开着乔治·罗杰(George Rodger)的旧路虎一路开到印度加尔各答。1957年,他成为第一批前往中国的欧洲摄影师之一,并继续证明他对拍摄不断变化的风景的长期承诺。
在《明室》中,罗兰·巴特试图给照片下一个定义:照片里的东西是In Tuché(幸运的巧遇),是机会,是不期而遇,是完全意义上的真实,是“这样的事实”,“如此这般的事实”,“这个事实”;“这个”,让人想到小孩子一边用手指着某件东西,一边说:“Ta,Da,Çe!”摄影永远都是一首歌,唱来唱去只是“您看”“你看”“这儿是”几句词。
而照片总是在这个动作所指之处;它的意思是,这个,是这个,是这样的!此外再没有别的意思;不能按照哲学的方法把照片变成(说成)别的什么。照片充满着偶然性,是偶然性的轻盈透明的外壳。
按下快门看起来是一件不需要任何技巧的事情。但是,当按下快门时,拍照的人想的是什么呢?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我见”——我看到了什么,和“你看”——我想让你看到我所看到的。“你看”,就是“我见”,摄影是瞬间的凝固和保存,如马克·吕布所说,“拍照,就是中1/125秒内品味生活”。
半个世纪以前,年幼的吕布获得相机时,他的兄弟说,“你不用你的嘴,你可以用你的眼睛”。拍照是与你分享我的眼睛。
照相术随处可用,它可以把我们人类社会中值得回忆的情景——我们的光荣,我们的欢庆,我们的灾难……一件件记录下来,并把它们遗留在历史档案中。
厄恩斯特·拉肯
马克·吕布曾前后去往苏联、撒哈拉以南非洲和独立前的阿尔及利亚,后又前往北越和南越拍摄。正是在越南战争中,他拍下了最为著名的照片之一:《枪炮与鲜花》。在美国反对越南战争的游行中,一位年轻女子在守卫五角大楼的警卫队的刺刀前举起一朵花。这样一个简单的姿态,展现出一个个体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的立场选择。
越南之后,吕布也报道了孟加拉国的战争,随后前往西藏和柬埔寨,在那里他拍摄了吴哥的寺庙。马克·吕布也多次前往中国。自从1957年第一次进入中国后,马克·吕布在此后共来往中国22次,他一直追寻属于中国的光和影:1965年,在北京,马克·吕布从一家古董商的商店内拍摄了描绘了中国首都的典型街景。这位异国的旅行者见证了一位老人和一个小女孩站在华丽但破旧的建筑前交谈;抱着小孩的年轻女性;几个小孩好奇地望向古董店橱窗内。
90年代之后的照片里,吕布捕捉了上海、深圳、太原等不同城市的巨大广告牌、拔地而起的高耸建筑和飞驰的汽车。从文革时期到改革开放初期,吕布用照片组合出了一幅历经50余年发展的国家肖像。吕布的同事曾经这样说:“如果有外星人到来,询问20世纪发生了什么,前50年,我会给他看布列松的照片;后50年,我会给他看马克·吕布的照片”。
纪实摄影家多萝西娅·兰格认为,“纪实摄影反映了时代,记录了社会。虽然它记录了现在的场景,但它也是对未来纪实的有力考验。它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记录人们一天24小时,甚至一年中一段时间在日常生活、休闲活动、民族斗争或循环活动中的行为。这不仅是一个表面的简单记录,也是他们生活规律及其形成原因的深刻反映。”
“我见”是一种见证,在马克·吕布的照片中留下了如此多重要的历史时刻,阿尔及利亚独立、五月风暴街头、十月革命纪念日、教皇庇护十二世之死……而他拍摄的另外一些照片也成为历史的证据,几内亚科纳克里的法国殖民统治遗迹、印度排灯节、鞍山钢铁厂的舞会、加纳的码头工人、尼泊尔街头的男子等等,这些照片为我们提供了过去世界的视觉证据,展示了一个仅凭语言或绘画无法揭示的世界。
“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在《论摄影》中,苏珊·桑塔格如是说。
吕布是少数几个将新闻摄影和艺术世界结合起来的摄影师之一。
马丁·帕尔
与马克·吕布初相识时,除了使用颠倒的镜像取景器,布列松还“命令”他去博物馆中学习绘画的构图。在吕布后来的作品中,构图的美感、线条和形状相互交织、对立、融合,或许都是他博物馆经历的证明。在拍摄《埃菲尔铁塔上的油漆工》时,马克·吕布发现“那个油漆工很开心,一边工作一边唱歌。我认为摄影师应该表现得像他一样——他很自由,带的东西很少。”这也是马克·吕布的方法:带着手持相机自由旅行,拍摄他所说的“取景器中的韵律和节奏”。
在吕布的一生中,他不断漫游、观察和捕捉。他游历了土耳其、阿富汗、美国、古巴、越南、前苏联等地,作为构图大师,他通过镜头在混乱中找到秩序。在《琉璃厂大街中》,六个圆角的窗子和窗框分割了两个空间,给作品增添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抽象元素(这是在1965年,中国的艺术创作仍然以写实主义为主,因此吕布的作品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创作方式与灵感),这种极具形式感的构图与非正式的日常生活的结合是吕布作品的标志。他说:“一张好照片是一个惊喜;我的相机必须准备好捕捉它。”吕布还引用了诗人勒内·夏尔的话,他建议人们应该“像战略家一样预见,像原始人一样行事”。而这样行事的结果,正如吕布所指出的那样:“当我们成功时,这是一种巨大的快乐,一种将视觉秩序置于我们周围的混乱中的方式。”
在马克·吕布的创作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拍摄的黄山的照片。黄山在中国的诗歌和绘画传统中具有重要意义,在这里,吕布结合了中国古代的绘画传统,在照片中捕捉了令人惊讶的云层变幻,让照片呈现出一种永恒的精神性。这个系列令人回味的系列也是马克·吕布将转瞬即逝的风景与凝固的永恒感结合在同一图像中的另一个例子。
构图规则、风格和审美代表的是一种“意趣”(studium),是一种文化层面的积累和学习最终显现的结果;而在马克·吕布的作品里,除了具备职业摄影家的高超技巧和对画面的精准把控,也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视角,捕捉着意想不到的现实之美,展现日常生活中的奇迹。他的作品展现了一个漫游、嬉戏、流浪的视角,如同长长的回声,在跨越大陆、城市和人群的过程中相互呼应,展现了一个始终强烈、不断更新的世界。
马克·吕布的照片温暖而深刻地触及着人与物之间转瞬即逝的共鸣与默契。如同安德烈所言,每一张照片都“在心与心的低语间显现”。
《我见:马克·吕布纪实经典》
[法]马克·吕布 著
孟蕊 译
后浪|四川美术出版社
2024-8
森雅艺术(Senya Art Gallery)是一家在线艺术书店和设计工作室。致力于推广全球优质文化艺术图书,原创艺术品及衍生品销售,并承接各类艺术设计项目。
我们拥有专业选书与设计团队,提供专业化与个性化服务,为客户提供绘画、当代艺术、摄影、设计、文化等品类书籍,艺术品与文化艺术类书籍选购/预订及设计服务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