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挖掘好利用好四渡赤水红色资源——纪念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

政务   2025-01-15 07:32   四川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挖掘好利用好四渡赤水红色资源

纪念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编者按:1935年1月15日至17日红军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了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创造性地制定和实施符合中国革命特点的战略策略,四渡赤水就是第一例证和生动诠释。四川是四渡赤水的重要区域,是遵义会议决策的先行实践地,值此遵义会议召开90年之际,“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及“四川省情网”特发布此文,旨在进一步促进社会各方做好四渡赤水红色资源挖掘、利用工作。



 1935年1月19日,遵义会议结束两天后,面临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堵的中央红军,从遵义出发,转战川滇黔,先后四次渡过赤水河,历时111天,到5月9日最终渡过金沙江,摆脱敌人围追堵截,取得四渡赤水战役(简称“四渡赤水”)的胜利。四渡赤水由此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今天留下了丰富的现实价值,成为四川宝贵的红色资源,值得深入挖掘与利用。

四渡赤水的历史地位

 历史是时代的见证,既记录过去,也昭示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要从历史中汲取养分,我们必须认识了解历史,正确定位历史。因此,我们需要对作为国家、民族记忆的四渡赤水、作为红色资源的四渡赤水给予恰当的历史定位。

 (一)在党史上的地位:是中国革命历史转折的生动诠释

 我们把遵义会议定位为历史的转折,是因为遵义会议前后党的路线发生了迥异变化。遵义会议前,在中央占据支配地位的“左”倾教条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的指示和决定神圣化,一切听从共产国际指挥,由此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不得不进行大规模战略转移。而遵义会议通过党中央决策,解决了党的军事和组织路线问题,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战胜了长期居支配地位的“左”倾教条主义路线,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如何证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路线是正确路线?如何证明遵义会议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紧接下来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成为第一证据和生动诠释。它证明了从此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坚持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上了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去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真正实现了历史的转折。

 (二)在军史上的地位:是世界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

 中央红军在四渡赤水之前仅有3万余人,四渡赤水期间在扎西整编为16个团。但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队有169个团、约40万人。除了人力上的悬殊,武器装备也相当悬殊。长征开始后,经过多场战斗,红军的重武器几乎丧失殆尽,战士们的枪支弹药也大量消耗乃至匮乏。据时任红三军团政委的杨尚昆回忆,土城之战时“我军当时子弹很少,一个人只有20发”①。而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国民党军每个连的步兵都配备有轻机枪9挺,每个营则有6挺重机枪,武器装备精良。此外,还有营属的迫击炮排,地方部队弹药和补给充足。特别是,国民党军还有空军力量。然而,红军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迎难而上。一渡赤水,集结扎西,待机歼敌;二渡赤水,回师遵义,大量歼敌;三渡、四渡赤水,向南突破乌江天险,有效调动兵力,歼灭敌人,粉碎了国民党军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边境的计划。四渡赤水作为运动战战役经典,成为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被包括西点军校在内的许多国家军事院校当作经典案例和教材,为军事理论研究和军事指挥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素材。连指挥四渡赤水的毛泽东自己在20世纪60年代接见英国陆军元帅、二战名将蒙哥马利时也说:“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没什么,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

 (三)在长征史上的地位: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长征开始时,中央红军有8.6万余人。但在博古、李德逃跑主义错误指挥中,红军突破国民党军一道道封锁线时,遭遇激烈战斗,付出极大牺牲,人员损失惨重。尤其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时,发生了惨烈的湘江战役,虽然突破了敌人封锁,但此时红军已锐减至3万余人。湘江之战后,红军从广西转入湖南、贵州,一路不断与敌发生军事战斗,攻克沿途众多城镇,特别是转入黔北,完全占领遵义,给党中央召开遵义会议创造了条件。虽然这一系列长征沿途中的军事征战也都取得了胜利,但红军始终未能掌握主动,未能摆脱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未能争取到较长的休整时间。“遵义会议以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以为我向东却又向西,以为我渡江北上却又远途回击,处处主动,生龙活虎,左右敌人。”②刘伯承元帅的回忆生动说明了四渡赤水战役中红军的主动状态与胜利成果。最终,通过四渡赤水战役,“中央红军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边境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③可以说,四渡赤水是长征以来第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战役,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渡赤水河与南渡乌江要图(图源:党史博采)

 (四)在毛泽东军事思想史上的地位: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

 毛泽东军事思想与他的军事实践相伴而生,在秋收起义后的井冈山革命斗争中、在中央苏区的军事斗争中逐渐形成并丰富、发展,特别是其中关于战略战术的理论运用于实践,打破了敌人的“围剿”,不断取得军事斗争的胜利。其中包括毛泽东和朱德在井冈山时共同总结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方针,以及后来运用于苏区的“积极防御、诱敌深入”战略战术,都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指导着红军取得军事斗争的胜利。“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居统治地位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实践受到压制,在错误军事理论指导下,李德、博古等指挥的军事实践最终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的失利。在长征中,红军时刻面临着生死存亡,正确的军事理论与指挥更凸显其极致的重要性。而毛泽东在四渡赤水的军事实践中,抓住战场瞬息万变中的有利因素,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采取敌变我变、声东击西、避实就虚、忽南忽北、即打即离的战法,主动调动并歼灭敌人,既充分展现了毛泽东用兵如神的高超军事指挥艺术,也进一步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宝库。

四渡赤水的现实价值

 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曾说:历史是时代的见证、真理的火炬、记忆的生命、生活的老师和古人的使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④历史作为过去对现实和未来永远具有昭示与启迪作用,四渡赤水的历史亦然,不仅具有丰富的资政辅治价值,同时具有深厚的教化育人价值,是四川不可多得的红色资源。

 (一)有助于增强政治认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四渡赤水虽然已成为历史,但它是历史奇迹。这一奇迹树立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展示出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与国民党反动派持续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历经惊涛骇浪,把稳革命航船,使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转危为安,并由此证明中国共产党“能”,中国共产党“行”,证明中国共产党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值得人民信赖。这种“能”与“行”为党长期执政打下了基础、增添了定力,对于今天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强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认同与政治认同具有重要意义,能让大家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

 (二)有助于汲取历史智慧,坚定走自己的路

 毛泽东曾说:“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我们要研究哪些是过去的成功和胜利,哪些是失败,前车之覆,后车之鉴。”⑤四渡赤水的胜利,从原因到结果、从战略到策略、从政治工作到军事组织、从集体决策到核心作用、从党和军队到人民群众,方方面面的经验启示都给我们留下了资政辅治价值,都值得我们今天深入研究、好好借鉴。

 从宏观角度看,四渡赤水的胜利,源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走自己道路的探索与决策的自信,源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道路选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⑤今天党带领人民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与过去四渡赤水时的探索一样,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结合的成果。四渡赤水的历史也昭示我们,我们不需要西方对我们指手划脚,我们会在独立自主的立场上消化吸收一切文明成果,但决不会照抄照搬,而是扎根本国土壤,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四渡赤水的历史增添了我们今天走自己的路、夺取新事业必胜的信心。

 (三)有助于厚植精神动力,赓续红色基因

 红色基因是记录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奋斗历史的“胎记”,由一个个生动的党史事件、辉煌的党史成就、鲜活的党史人物组成,其中包括四渡赤水。四渡赤水的历史镌刻着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最终通过伟大的长征精神体现出来,即: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耀眼的明珠,里面注满了红色基因。

 四渡赤水的历史承载着伟大的长征精神,也深刻诠释了长征精神中所包含的百折不挠的革命理想信念、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敢于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斗志、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创新胆略、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胸怀,以及一切为了人民的初心情怀。四渡赤水中体现的坚定坚韧、吃苦牺牲、求实创新、团结相依这些长征精神的元素,在今天已成为绝佳的教化育人资源,是明确方向、鼓舞斗志、凝聚力量、启迪智慧、砥砺品格的极好教材,鼓舞着当代人以昂扬姿态致力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四渡赤水承载的精神力量,特别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之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不论条件如何变化,都能够风雨如磐不动摇,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自觉赓续红色基因,让红色江山代代相传。

《四渡赤水》 油画 申根源 梅肖青 孙向阳 王天任 作(图源:国家人文历史)

挖掘和利用四渡赤水价值的方式路径

 四渡赤水历史地位与现实价值使之成为具有深厚内涵的红色资源,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挖掘好、利用好这一宝藏与财富,是我们持续面临的课题,同时也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开拓创新,持续做好挖掘、利用工作。

 (一)持续在史实研究上着力

 历史的客观史实是彰显其现实价值的支撑,也是后续资政育人、保护利用的基础。如果基础史实不清楚甚至出现谬误,必然会产生对史实阐释的偏差,甚至会误导全社会,影响到四渡赤水价值的提炼、发挥与利用。

 四渡赤水的历史生动精彩,大量学者、机构对此有研究,并留下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四渡赤水所在地四川泸州市各地史志部门,均对四渡赤水时的时代背景、当地社会、战斗行军、会议决策、重要人物等基本史实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各地地方志书也均记载了这一重大事件。但是,鉴于历史文献缺乏、当事人记忆偏差、研究者个人偏好、研究机构目标任务不确定、研究力量未系统整合等各种因素影响,四渡赤水基本史实研究仍有较大空间,如各部队行军路线与活动内容、战斗过程,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行程、住地,鸡鸣三省会议详情,红军与经过地关系的处理等,还需进行深入研究,搞清楚众多重要的历史细节。这些基本史实的挖掘,关系到后续是否有更多的资源可用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当然,在挖掘史实过程中,决不能为了迎合特殊需要或眼前私心私利,歪曲历史事实,决不能犯历史虚无主义错误。

 (二)持续在保护展示上着力

 四渡赤水留下了众多的物质遗产。红军所到之处,红色遗址遗迹遗物遍布,渡口、路线、器物、房屋……种类丰富。这些物质财富看得见、摸得着,能让后人直观感受到曾经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更容易由此认识过往、理解今天、珍惜当下。特别是这些物质财富承载着伟大的长征精神,更是立人强国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动力。因此保护好、展示好这些众多的物质遗产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出台的《四川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就此有相应的要求。四川省也开展了红色资源普查,并采取全面保护、整体保护、抢救性保护、预防性保护等多种举措。目前四渡赤水沿线通过建标识点、陈列馆、宣传教育馆、博物馆等不同方式,已让遗址遗迹遗物得到不同规模、程度的展示,许多重要的器物还被列入革命文物。

 上述有效的举措仍须持续,并可以从普及保护意识、严格执法检查、详定保护范围、增强保护能力、提升展示水平等多方面加以优化,让遗址遗迹遗物更长久留存于世、更长期发挥资政育人作用,更有效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三)持续在宣传教育上着力

 一是在宣传教育内容与对象上,普及四渡赤水历史,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当地人民认识那段辉煌历史。通过了解四渡赤水历史,让其中蕴含的经验、智慧、精神财富深入更多干部群众和青少年脑海,使之受到思想和灵魂洗礼。在润物无声中,让四渡赤水发挥出超越时空的生命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发挥出在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党性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特殊的教育功能。

 二是在宣传教育形式与途径上,多管齐下,力求行之有效并卓有成效。课堂教学、广播电视媒体宣传、出版物发行、文艺作品演绎、展览陈列等都是常用传统宣传教育形式与途径。新形势下,随着科技发展与技术进步,特别是新媒体异军突起,信息的呈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传统传播形式与途径已不能适应新时代需要,创新宣传形式与途径就显得至关重要。新形势要求宣传者多管齐下,采取各种新办法新路径,使四渡赤水“活”起来、“亮”起来、“热”起来,以实现宣传教育成效的最大化。

 三是在宣传教育队伍力量上,利用不同行业的不同优势,形成整合聚力效果。宣传部门与媒体、党史地方志系统、文旅系统、党校高校、科研机构、文博机构、文艺院团等均承担着宣传教育职责,并在利用四渡赤水进行宣传教育上做了大量工作。各部门各系统可在发挥自身优势之时,整合力量,在宣传教育的题材、节奏、对象、热点、呈现形式、人员队伍等多方面互通信息、互鉴经验,力避简单重复,同时引导自媒体和社会各方力量,形成聚力效应,以达到宣传教育立体丰富的成效。

 (四)持续在综合利用上着力

 近年来,四渡赤水红色资源的综合利用呈现出可喜局面。一是四渡赤水成为名片、品牌。特别是对泸州市而言,作为四渡赤水历史发生地,四渡赤水已成为地方名片、品牌,对塑造地方形象、吸引外部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是红色教育培训兴起。四川长征干部学院及其四渡赤水分院以四渡赤水为教育培训资源,办学场所换代更新,培训班次密集,学员广及全国各地。一批红色场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廉洁文化基地等。三是红色旅游成为时尚。红色景点的打造,带动了四渡赤水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如古蔺县太平古镇、叙永县石厢子等地,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四是红色文化产业逐渐成形。一批四渡赤水相关图书出版印刷,如《中央红军在叙永》《红色古蔺》;一批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出炉,除受众广泛的电视、电影外,还有小众的话剧《四渡赤水》、川剧《赤水河畔》等。

四川长征干部学院泸州四渡赤水分院(图源:泸州市人民政府网

 尽管如此,在持续综合利用上,仍有潜力可挖。在做强做大四渡赤水名片、品牌上,还可深入研究名片、品牌运用范围,使之延伸到社会生活各领域;在红色教育培训上,还可拓展培训主体、培训对象、培训场所,协调、整合各部门各系统力量,使之产生更大影响力;在红色旅游上,还可综合利用自然、物产等绿色旅游资源以及多彩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民俗风情资源,使之有机结合,打造立体、多面、更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在红色文化产业上,还可拓宽文化产品种类与形式,紧跟科技进步与消费时尚步伐,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关注与喜好,生产受众更加广泛的文化产品,形成资源链、价值链、产业链、消费链有效衔接,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在持续关注上述着力点的同时,需相关机构在人财物力上加大投入,加强顶层设计,加强部门行业与地区之间的纵横联合,统筹规划,创新思路举措,构建整体互动格局,形成合力,真正挖掘好、利用好四渡赤水的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使四渡赤水红色资源更加有效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注释

①《杨尚昆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版,第121页。

②刘伯承:《回忆长征》,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页。

③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著,《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党史出版社2022年版,第156页。

④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7月11日、12日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的讲话,求是网。

⑤《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9—400页。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执笔: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一级巡视员江红英)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方志四川
直笔著史记盛世 问道彰善启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