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完美太子,只活了31岁,却被铭记千年

文化   2024-11-19 14:04   江苏  

▲ 他时而握笔疾书,时而凝眉沉思,周围堆满了各类藏书,插画所绘是想象中昭明太子编选《文选》的情景。这位身处权力中枢的太子,运用手中汇聚的人力与物力,编纂文学总集,让东宫成为南梁最有“书香气”的地方。绘画/陆曼陀

若说起历史上最令人遗憾的太子,南朝萧梁的昭明太子萧统,一定榜上有名。他在位30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太子之一;他又英年早逝,未来得及一展帝王宏图,却在短暂的岁月中,主持编纂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大型诗文总集《昭明文选》。

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的芸芸东宫太子中,于文化方面发挥了最独特影响力者,就属萧统及其文学集团。



「完美太子好文学

萧统似乎是为太子之位而生的。根据《梁书》《南史》的记载,萧统于南齐和帝中兴元年(501年)九月出生在襄阳,此时其父萧衍(即后来的梁武帝)正举义师讨伐昏庸暴虐的萧齐皇帝萧宝卷。萧衍之前一直没有亲儿子,所以收养了弟弟萧宏(后封临川王)之子萧正德为嗣。萧统出生后,正德归还本支。中兴二年(502年),萧衍接受禅位,建立南梁;天监元年(502年)十一月,尚是婴儿的萧统即被封为皇太子。

虽然我们常说历史无从假设,但仍不禁在遐想中感概造化弄人——如果萧统晚生三四个月,可能萧正德就已经被立为储嗣,那时再要变更,必定大费周章,甚至会衍生出一场宫斗。

对于来之不易的长子,梁武帝对萧统的教育一直极为重视,初立太子时便给他配备了一套长于文学的名师团队,其中有“竞陵八友”中的范云、萧琛。“竞陵八友”是南朝文坛上成就斐然的文学团体,萧衍本人也在其列,可以说,老父亲是选了自己的知己文友去当爱子老师。除逝去的谢眺、王融外,沈约、陆倕也先后成为太子的良师益友,其中沈约更是文史双绝。

不仅有良师相伴,萧统本人也天资聪睿,才华横溢。《梁书》说他3岁便学习《孝经》《论语》,5岁熟读《五经》,9岁能主讲《孝经》,10岁时入学国子监,读书时“数行并下,过目皆忆”,写作时“属思便成,无所点易”。不过,作为一名皇位“接班人”,文化上无论如何天赋异禀,都是锦上添花,萧统更需要接受的,是政治训练。而这种训练,也在此后的生涯中与其文学事业交替进行、互相影响。

 南京是昭明太子编纂《文选》之处,图为南京昭明太子读书处遗址。供图/汇图网

梁武帝萧衍初期以“儒”治国,与此相应,萧统接受的一直是儒家政治教育,立志成为仁君。武帝也有心特意栽培。12岁时,萧统便观看审案,阅读卷宗后,他认为犯人的行为情有可原,要将判徒刑以上的重罪改为杖五十的轻罚。刑官将这一情况汇报给武帝,武帝听后,当即对儿子的做法表示赞赏。此后,武帝每次有意宽大处理案子时,就让太子来判决。在武帝的支持下,萧统的宅心仁厚广为传扬。

难能可贵的是,萧统的仁厚并不是单纯的“圣母心”作祟。他有情有义,也有尺有度。据载,一次建康县令审理一位诬告他人拐卖人口的罪犯时,因想讨好“仁爱”的太子,只轻判四十杖。但拐卖人口是重罪,如果诬陷得逞,那么被诬陷者的全家老小都要被杀。萧统听闻此事后表示,诬陷者应当处以所诬陷罪名同等的罪罚,以儆效尤;即使从轻发落,也应判服十年劳役,不能姑息养奸。

 襄阳是萧统出生之地,图为湖北襄阳闹市中的昭明台。 

15岁冠礼后,萧统便正式协助武帝处理国家大事,批阅百官奏疏,履行太子职责。从才学、性情、政治才干等各个方面,他均表现出了作为合格储君的能力和品格。除了文学和政治才能外,萧统甚至连外表都是完美的。史书夸赞他“美姿貌”,更强调他“善举止”。这样一位近乎十全十美的皇储,势必是要造就一番惊天伟业的。




数起数断难成书

16岁那年,在辅政之余,萧统心中逐渐有了一个宏伟的计划——他广泛阅读各类文学作品,深感文章太多,如果不删除其糟粕,采集其精华,几乎不可能看完。他决心在浩如烟海的文章中,以严谨的体例和标准,编辑出一部文学总集(即后来的《文选》)。萧统的想法可谓应时合势。当时,文学自觉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文学成为一个独立的类别,各类别集兴盛,推动文学总集编撰;各类体裁繁杂,需要进行分门别类的厘清;文学篇目质量不一,也需要评价标准的分明,以指导写作

其实早从东晋李充“删除烦重,以类相从,分作四部”起,就确立了我们至今熟悉的经、史、子、集之序,此后经历多次战火,六朝的图书整理事业一直在曲折中发展。齐末兵乱,战火“延烧秘阁,经籍遗散”,官府藏书遭到严重破坏。

 昭明太子图为明嘉靖年间袁氏嘉趣堂影宋刻本《六家文选》。唐朝时兴起了注《文选》风潮,注本以李善本最为严谨,后人将其与吕延济等人的五臣注合并刊印,统称六臣注《文选》,即“六家文选”。 摄影/孙中国
梁武帝时,以文立国重视文教,更追求文学上的一统,遂大力搜集,向民间征集藏书,秘藏规模很快得到恢复。随着藏书增多,开始在秘阁之外,另辟文德殿、华林园等处藏书。天监二年(503年),时任秘书监的任昉再次主持对官藏图书的整理,编纂《梁天监四年文德殿正御四部及术数书目录》,“由是篇目定焉”。这里的“正御”,指的是经过仔细整理、选择,可堪作为国家正式藏书的精善本,也属一代创举,并为后世沿袭。总之,随着南梁政权的稳固,国力稳步上升,萧统身处掌控文化资源的权力中枢,拥有得天独厚的选文环境,因而他不仅仅是梁武帝政治事业的继承人,更是其文化事业的发扬者。

除了文化资源汇聚外,萧统还拥有另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皇帝给儿子配备的强大班底。重文的南朝常有文士在东宫从事校书、编撰等活动,甚至设置专门的东宫学士。天监十五年(516年),梁武帝命太子詹事徐勉率领学士编写大型文学类书《华林遍略》,又命王锡、张缵、陆倕等10人为东宫学士。学士在当时有两种职责:侍读讲学和专职编纂,讲学职责多设于太子、皇子年幼时,此时萧统已加冠成人,这10位学士应当是武帝为协助萧统选文大业而设。

 《文选》对当时庞杂的文学作品进行了精密的文体分类,让众多佳作得以传世,其中有晋人孙绰的《游天台山赋》,图为天台山上绝世出尘的景致。摄影/戴永喜

此后8年,萧统的选文大业始终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南梁中期,兴起了一股文学复古思潮,这是对魏晋华美文风的纠正,也是官方倡导儒学的必然。从小接受以儒治国教育的萧统,选文时也侧重于典雅有儒家色彩的篇章。其文学集团的成员也是兼通文学、儒学的人才。
天监十八年(519年),十学士广采文章的工作已经完成大概,汇聚起来后使萧统的藏书达到了惊人的三万余卷。萧统先选编了古今典诰《正序》十卷和五言诗集《文章英华》二十卷。如此一来,赋有梁武帝《历代赋》十卷作依据;诗有《文章英华》二十卷,只需再删减一半后再补充四言、七言诗即可。工作量最大的是对文章的选编。《正序》选的是典诰,与选文重文采的标准,相距甚远,只能重新辑录。但随着普通五年(524年)梁武帝大军北伐,萧统为尽太子职责,暂停了编纂工作。这是《文选》事业的第一次中断

北伐战事期间,萧统以身作则,赈济灾民,常派遣心腹手下巡视街巷,救济贫困人家,为无钱安葬的人购买棺材。一年之后,战事停歇,萧统立即重新投身于编《文选》的事业中。然而世事无常,26岁的萧统即将迎来人生的第一波重大挫折,而这一挫折,竟是致命的。




模范父子终猜嫌

普通七年(526年)秋,萧统的师友陆倕去世,当萧统还未从悲伤中走出时,他的母亲丁贵嫔也去世了。萧统和母亲的感情极为深厚,少时母亲病重,他便衣不解带,日夜伺候。丁贵嫔去世后,他悲痛欲绝,时常痛哭到昏厥。萧统多悲少食,平时十围的腰带,削减了大半,看见他模样的人无不动容。普通八年(527年),短短一年间,萧统又痛失了明山宾、张率、到洽3位良师,他写信给友人,惋惜身边的人物皆相继凋落。这是《文选》编纂工作的第二次中断

不过,真正改变萧统命运的,是随之爆发的“蜡鹅事件”。萧统本为母亲选了一块上好的墓地,但武帝身边的阉人说该地不利于武帝。武帝便指定另一块地。然而有道士告诉萧统,在墓旁埋上一个鹅形蜜蜡殉葬品便可用以驱邪,萧统照做了。有个太监听闻,便对武帝说萧统行厌祷之事。要知道,这可是汉代以来的宫廷大忌。武帝立即派人去墓地,果然挖到了蜡鹅。武帝大惊,虽只诛杀了那位道士,但此事却使得父子间产生了很大嫌隙。

“蜡鹅事件”发生的那一年,梁武帝66岁已迈入晚年;萧统28岁正值青壮,已在储位近30年。梁武帝心中产生了无法抹去的猜疑,担心太子等不及要上位了。

失信于梁武帝的萧统,最终只得第三次中断编纂工作,而这一次的放下,也成了永远。后人看到的《文选》,其实只是匆匆画上终止符的未完成乐章。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文选》的完整编纂,离不开梁武帝的规划和支持,正如做太子的萧统,一生只能依附于皇权生存一样。当他失去梁武帝的信任,便再无力以尽善尽美的姿态完成选文大业。加之身边的选文之士渐渐凋零,更是加深了萧统的无力感和紧迫感。最终以普通年间为断代,匆匆选定身边学士刘孝标(普通二年已去世)、徐悱、陆倕三人的文学作品,再加上原有的篇目,凑齐三十的卷数,仓促完稿。两年后,萧统便去世。
最后的这两年,萧统因失信于武帝而惶惶不可终日,武帝派人监视他,提醒他不可轻举妄动,他也会因弟弟萧纲回京而做恶梦,担忧自己的太子之位。在朝堂上,他与普通臣僚无异,失去了协理政务的权力。中大通三年(531年),年仅31岁的萧统,不慎失足落水,伤及大腿,却因不想打扰武帝而没能得到及时的治疗,最终缠绵于病榻,英年早逝。

 梁武帝画像。

武帝得知消息,悲痛欲绝,亲自下诏以帝王的礼仪来装殓他,追赠谥号“昭明”,从此世人称他为昭明太子。



《文选》烂,秀才半

1500年光阴如白驹过隙。华夏大地上,朝代更迭了一轮又一轮,直至所有王朝都作了古。而在许多地方,尤其是南方文教兴盛之地,却仍留有诸多昭明太子的“足迹”

浙江天台西南紫凝山北麓有座开岩寺,始建于梁普通三年(522年),相传这里曾是昭明太子避难地。在寺东山崖之下,至今仍有“昭明太子庙”。太子赴天台避难,仅见于地方志和民间传说中,不过太子与天台山的缘分却不假。在《文选》中,萧统亲自将东晋文学家孙绰《游天台山赋》选入,成为天台山闻名于世的奠基之作。

《文选》总计收录了先秦至齐梁间130位作家的700余篇作品。许多作品若无《文选》辑录,根本无法传世弘扬,《游天台山赋》仅是其中一例。再如陶渊明,萧统是他的“小粉丝”,喜爱他精妙的文采、不拘的气势、深刻的思考,评其文章“不群”,恨不同时。陶渊明本为隐士,作品流传不广,他本人虽于正史有传记,但若不是萧统的强调和收录,他的文章恐怕很难传世。

 图为南京昭明太子萧统墓(安宁陵)前的石刻之一。石兽修长灵巧,昂首挺胸,造型相当威猛,守护着墓主人的安宁。萧统生前虽为太子,陵墓规制却属于帝陵级别。摄影/陈杰

除了保留大量佳作,《文选》还有一个更根本的贡献——将文学与非文学内容彻底区分开,文学是文学,经书、诸子著作和历史文献都是“非文”。在文学作品中又选取哪些?——善用经典典故、巧用形象比喻、妙用辞藻、整体风格追求高贵典雅的文章。即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情义与文采并重的才是好文章。

《文选》自选录起便有“规范”意味,所选文章既有文采又具思想,受儒学影响较大。如编选嵇康作品时,萧统虽然对品行高洁的嵇康多有偏爱,收录了他10篇文章,但对于《太师箴》《难自然好学论》《管蔡论》这类虽有文采但明显反儒的文章不予收录。受萧统的儒学教育背景和《文选》的官方性质影响,《文选》中的嵇康形象呈现出比实际更为“温和”的一面。

作为皇家选文,《文选》不仅是可以常规学习的标准范本,更是科举应试的权威指南。隋炀帝开科取士时,主考内容便是《文选》中的作品。唐承隋制,仍重视以诗赋取士,民间甚至有专门学习《文选》的补习班。唐代文学兴盛,《文选》甚至与经传并列。金城公主入吐蕃,携带的书便是《毛诗》《礼记》《左传》《文选》。直到宋朝初年仍以文选士,当时甚至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

中国人一边读着《文选》,一边在各处建造文选楼,目前国内称昭明太子读书处文选楼的建筑,多达30多处。置身文选楼中,读书人一面祈祷着自己科场上文采飞扬、金榜题名,一面又不禁想起那位深宫中的太子,他是如何以短暂而充满遗憾的生命,缔造出照耀千古的文学之光。

昭明太子虽未做过皇帝,但其文化影响早已超越了萧梁波及后世。以书成一学,他从呱呱坠地到生命终结,宛如一颗耀眼的宝石,始终熠熠生辉,不断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文章来源:中华遗产2024年08期

撰文:毕云 张镨月    编辑: 方麗娟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大遗产






往期珍赏 · 珍品目录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博物馆里的工作人员,真的很悠闲吗?
当世界名画里的女人们试图减肥……
这部冷门高分纪录片绝了
鉴定一下古代热门食物雅称
瓷器里的绝美中国色,这高级感我慕了!
时隔五十年,龙门石窟再修复!
30+部高分文博纪录片(内附观看地址)

多多教育:给孩子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博物馆中学习。让孩子在历史文化遗迹中认识世界、感知世界、探索世界。


打开小程序了解热门展讯👇👇👇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后台回复关键词“投稿”
可查看约稿函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视频号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博物馆 看展览
带你走进博物馆,让看展览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