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指望孩子自觉!培养自律,取决于父母的这5个教育习惯!

文摘   2024-10-06 17:08   上海  

有一次,一位妈妈和我谈到了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话题:如何培养一个自律的孩子?

这位妈妈告诉我,她的女儿上五年级,虽然学习成绩不错,但几乎所有事情都需要提醒和催促才能完成。每天写作业、整理书包、甚至吃饭穿衣,都需要她一步步安排好时间,女儿自己似乎缺乏主动性和规划能力。她想知道如何帮助孩子学会自主安排自己的生活,培养良好的自律习惯。

培养自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孩子们面对的干扰太多:电子设备、社交媒体、电子游戏等都可能削弱他们的专注力和自控力。因此,父母需要有策略性地引导和支持孩子,让他们逐步学会掌控自己,做到自律。

那么,父母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呢?以下五个策略可以帮助你从容应对这个挑战。


# 01

从“自由”开始,给予适度的选择权



自律的第一步是让孩子意识到他们有权利为自己的生活做出选择,而这也是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

很多父母为了追求效率,常常直接为孩子安排好所有的事情,从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到如何去完成。但其实,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选择权,是让他们学会自律的起点。


举例来说,周末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先做作业还是先玩耍,规定总时间,但具体的顺序由他们来决定。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感觉到他们拥有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权,进而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这样,当他们意识到在有限的自由里需要合理安排时间和任务时,自律的意识便开始萌芽。


# 02

运用“自然后果法”而非惩罚



很多时候,父母在孩子没完成任务时容易急躁,立即上升为批评或责备。

实际上,惩罚往往只会带来暂时的服从,而不能激发孩子内在的自我约束力。相反,运用“自然后果法”能够帮助孩子真正理解自律的重要性。


所谓“自然后果法”,就是让孩子直接感受到行为的后果,而不是父母强制的惩罚。

例如,如果孩子没有按时完成作业,结果就是他没有足够时间去做喜欢的活动,或者在学校里因作业未完成而受到老师的批评。这些“自然”的后果会比任何外部的惩罚更能让孩子反思并调整自己的行为。


# 01

建立固定的日常习惯



习惯的力量是自律的基石。许多自律的成年人都有固定的日常习惯,例如早起、锻炼或读书,而这种习惯并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

对于孩子来说,帮助他们建立固定的生活节奏和学习习惯,是培养自律的有效途径。


可以从最简单的事情开始,比如固定的起床时间、每天的作业时间或晚间的阅读时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小习惯将逐渐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无需再靠父母的提醒,孩子自然会感受到按时完成任务带来的效率和成就感。


# 03

设定明确目标并分步实现



一个没有目标的孩子很容易迷失在无数的选择中,不知道该优先做什么。而设定明确且可实现的目标,可以让孩子学会如何管理时间并激发他们的内在驱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分解任务至关重要。

比如,孩子的长期目标是提高语文成绩。父母可以帮助他们设定每周的阅读量或者每日的写作任务,逐步引导他们一步步实现大目标。

孩子在逐渐完成这些小目标的过程中,能感受到一种掌控感和成就感,这也会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律意识。


# 05

激励和反馈,而非单纯的批评



当孩子表现出自律的行为时,及时的正向反馈和表扬能有效增强他们的积极性。

正如卡耐基在《如何赢得友谊与影响他人》中提到的:“激励比批评更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鼓励和认可是他们继续保持自律行为的重要动力。

举个例子,当孩子按时完成了作业或者自己主动承担了一项家务,父母可以及时表达赞赏:“你今天按计划完成了任务,做得非常棒!”这样的鼓励不仅能让孩子感到自豪,也帮助他们将自律行为与积极的情感体验联系在一起。

同时,即使孩子偶尔失败,父母也应当避免苛责,而是以建设性的方式帮助他们分析原因,调整策略。这种正向引导能让孩子在失败中学会成长,而不是沉浸在自我怀疑中。


写在最后


培养自律是一个逐步引导、长期坚持的过程。

正如卡尔·威特 在《卡尔·威特的教育》中所说:“真正的教育在于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 

通过给孩子一定的自由选择权、让他们体验行为的自然后果、帮助建立日常习惯、设定明确的目标,以及给予正向反馈,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慢慢建立起自律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孩子的自律不仅会在学业上体现出来,还将伴随他们一生,使他们在面对未来的挑战时更加从容、自信。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自律的培养需要父母的耐心和智慧。相信通过持续的引导和鼓励,孩子终将学会自我掌控,走向更加独立和自律的未来。


亲子成长时光Time
家有小可爱一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