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蒋嵩和钟礼为代表的一群明代“浙派”或“宫廷”的画家,因风格上非常的接近南宋的“夏珪”、“马远”,被后来无良的古董商将他们的画改换姓名换成那些宋代大师的这个名字。目前流传的“马远”、“夏珪”的作品,有很大的比例都出自这些“纵笔豪放、多越矩度”,甚至被吴派讥为“狂态邪学”的画家之手。在现代学者锲而不舍的研究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画作找回它们真实的身分。在这些作品诞生的时代,它们可能被奉为傲世杰作,也可能遭受千夫所指。但是在现代,每一幅画作都被视为艺术家天赋的表现,重新被观众所认识,也为我们揭露了明代绘画丰富、多元的艺术面貌。 |
《竹下抱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蒋嵩(生卒年未详),字三松,号徂来山人、三松居士,江宁(今江苏南京)人。从艺活动约在成化、嘉靖间。善画山水人物,画法宗吴伟,喜用焦墨枯笔,亦善用淡墨,浓淡相间,浑然一体,山石多用大片湿墨,颇见功力,虽尺幅山水,小巧流水却云蒸雾变,烟霞触目,与郑文林、钟礼、张路等都是浙派晚期名手。画金陵山水,落笔能已臻化境,人谓“非三松之似山水,而山水之似三松也”。传世作品有《芦洲泛艇图》、《秋溪曳杖图》、《无尽溪山图》、《携琴看山图》、《渔舟读书图》、《秋林读书图》、《松下著履图》等。 |
《山水图》蒋嵩(旧传夏珪)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作上的签名,是判断一幅画作者的客观标准,但有时这也可能让人陷入迷团之中,尤其当签名与画作的风格相互矛盾的时候。 以这幅《山水》立轴为例,画的左下方有“臣夏珪“的签名。但是这幅画的风格太过粗率,完全无法符合夏珪和他的时代,让人怀疑这样的签名有可能是后加的伪款。在画的右上角,出现一块长方形的污痕,绢质有明显被割裂的痕迹,或许这才是原来的签款,被人刻意割除。 想要揭晓这幅画的作者,只有透过画面的形式和风格找出答案了。从大块面积烘染的石块,溼墨随意点染的树叶,以及半透明像剪纸般的远山,这些具体的特征,一步步缩小范围,搜寻作者。经过比较,在另外一件蒋嵩的《山水》图上,我们看见同样的石块、树叶和远山,另外在这幅作品的右上角,无论是款印的位置、或者尺寸的大小,都和蒋嵩的签款,署款,并钤盖两方印章相符,因此可以确认这张传为夏珪的画作应该是出自于蒋嵩的手笔。 |
《山水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渔舟读书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归渔图》 绢本墨画 139.4x94.5cm
《山水人物图》 美国明尼亚波利斯艺术馆藏
《秋溪曳杖图》 绢本淡设色 139.1x95.9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冬景图卷》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点击放大欣赏)
《冬景图卷》 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