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李白,他被丑化了千年,在1999年出土的墓志铭中,他近乎完美

文摘   文化   2025-01-18 19:01   北京  
点击上方⬆️蓝字 “艾弥儿 ”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就更容易找到我们啦!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墓志铭是重要的历史资料,在历史学家眼里,从墓中发现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文字资料,而不是什么金银珠宝。

很多墓志铭的发现,都改写了历史上对这个人的刻板印象。

例如上官婉儿的墓志铭,墓志铭发现以前,历史记载中的上官婉儿就是一个祸乱后宫的妖女,最后被唐玄宗所斩杀。

但上官婉儿墓的出土改变了这个印象,墓志铭中的上官婉儿完全是一个用心良苦的好人,她在武后身边就是在玩无间道,其实是心向李唐王室的,最后被玄宗所杀只是误会

再比如本文中的主角高力士,也经历了一个由墓志铭的发现引发的印象转折。

传统历史中的高力士形象

传统历史印象中的高力士,完全就是一个和杨国忠、杨贵妃等人狼狈为奸的恶人。

他阴险狡诈,陷害忠良,专权擅政,据说,高力士以辅助玄宗斩杀太平公主之功而兴起,尔后,日益受到玄宗的器重,最终成为皇帝之下的第一人。

群臣每有奏折,都要先交高力士审阅,高力士看过之后,小事情就自己处理了,大事情才上报玄宗。至于什么事情是小事情,什么事情是大事情,就由高力士自己裁断了

这种权力是在皇帝制度之下的一种非正式权力,可以称作为秘书权,在人治传统的专制体系里,秘书权往往大过正式权力,所以你能看到中国古代史中的不断用内朝秘书取代外朝官吏的过程。

据说,高力士最大的罪恶就是引发了安史之乱,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安禄山的狼子野心其实早就被人发现了,不断有人上报玄宗,而玄宗不加理睬,原因就是他根本不知道,是高力士阻碍了言路,让玄宗不知道实情,于是才引发了安史之乱。

根据这个逻辑,如果唐玄宗提前知道了安禄山的野心,搞掉安禄山,事情就平安了,安史之乱就不再会发生。

不过,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关于高力士的最著名的故事还是与李白之间的“力士脱靴”的故事。

那个故事大概就是说,李白写了一首诗,把杨贵妃比兴为汉代的美女赵飞燕,听了这句诗以后,唐玄宗没说什么,杨贵妃也没有表示。

然而,阴险的小人高力士出现了,他没事找事,搬弄是非,非要说这句诗是在嘲讽杨贵妃,因为赵飞燕出身贫贱,以前是一个歌女,李白这句诗是在暗讽杨贵妃来路不正。

高力士请求唐玄宗处罚李白,但圣明天子唐玄宗没有这么做。

高力士之所以憎恨李白,不过是因为有一次李白喝醉了酒,借着酒意,就要求权倾朝野的高力士给他脱靴子,玄宗疼爱李白的才能、就让高力士这么做了

然而,这个故事经不起推敲,它最大的问题就是当时的人都没有提过。

李白留下了很多诗篇,其中记载了不少与别人交游的故事,李白又是一个生性洒脱,狂放不羁的人,从来蔑视权贵,如果他真的干过这么一件事,他一定会在事后写在自己的诗里,既然见不到蛛丝马迹,那这件事的可能性就不高。

从另一个方面讲,李白虽然是一个洒脱的人,但他不是没有功利心,从他的诗句和人生经历中都能看出这一点,只不过他不想走科举,他希望的是先秦游士的那种“得遇主君,平地封侯”的奇遇。

唐玄宗欣赏他的诗,招他来身边,对李白来讲,已经是知遇之恩了,在唐玄宗身边的时候,李白没必要再搞出那么多不同寻常的事情

墓志铭中的高力士

在提起墓志铭中的高力士之前,我们不妨看看高力士和李白故事的另一个版本。

在《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中记载,李白有一次喝醉了,想要上船时,玄宗怕他出意外,就让高力士扶了一把,把他送上了船。

比起那个不靠谱的脱靴子的故事,这件事可能才是事情的真相,这不是什么大事,所以李白没必要在诗里提这个事,更何况他当时喝多了,发生了什么也未必记得

再让我们说一下墓志铭中的高力士。

1999年春夏之际,陕西省考古队在当地抢救性发掘了高力士的墓葬,发现了记载高力士生平事迹的墓志铭以及神道碑,为我们揭晓了另一个版本的高力士

高力士原名冯元一,他的父亲冯君衡曾经是岭南刺史,武后时期,朝廷接获消息,据说岭南有人要叛乱,于是,武后派万国俊前往调查此事。

万国俊到岭南以后,发现根本就没有这种事,但是他一想,如果我就这么报上去了,朝廷会不会说我办事不力?

那可不行,万国俊打定主意,有人造反要平定,没人造反创造造反的人也要平定。

于是,万国俊在路上抓了两千多流民,把他们当成造反的人给砍了,上报给了武后。

当地刺史冯君衡对此事大为不满,你在这滥杀无辜,回头拍拍屁股走了,留我在这擦屁股。

当时的岭南可不是什么沿海特区,这里居住着很多山民部落,对李唐朝廷只有名义上的服从,所以相当难治理,弄不好真会整出叛乱。

于是,冯君衡把这个事情的事迹情况报了上去,没想到万国俊恶人先告状,指责冯君衡是在包庇。

武后信了万国俊,冯君衡被杀,家人充作官奴,冯元一就变成了后来的高力士。

据墓志铭所说,高力士入官为奴后,遭到阉割,留在武后身边,武后先弃后用,很宠信高力士,证据就是高力士的姓就是武后赐予的

后来唐玄宗光复李唐江山,高力士以其文武全才,随侍玄宗左右,“力士”这个名就说明了高力士有武力。

另外,高力士批阅奏折十分得当,很得玄宗欢心,玄宗曾经说过:“有高力士在身边,我就可以放心睡觉了。”

另外据墓志铭说,高力士和杨贵妃与杨国忠的关系并不好,后来杀死杨贵妃,就是高力士提出并亲自动的手。

更难能可贵的是,高力士得宠以后,没有恃宠而骄,他谨小慎微,恪守人臣本分,后来李辅国藐视皇帝,就是高力士站出来现身说法,说自己是老臣尚且小心,你一个新人怎么能这样,这件事让玄宗感到欣慰。

可惜,高力士的行为得罪了李辅国,为后者陷害,流放岭南,流放途中听说玄宗病逝,高力士悲痛万分,也绝食而死。

为什么会有力士脱靴的故事

高力士的故事有两个版本,两个版本简直完全相反,一个是大恶人,一个是大好人,其实,我们觉得这两个版本似乎都不太靠谱,说是高力士杀死了杨贵妃,这肯定是给他脸上贴金,为墓志铭的主人说好话,这没什么不可以理解的。

至于恶人版本的高力士,则更不靠谱,原因已经分析过,高力士真实的历史形象,更有可能是接近一个老忠仆的角色,就是在皇帝身边,没有主见,执行皇帝的命令,皇帝让他干啥就干啥的这么一种人。

那么,文人士大夫为何要把高力士丑化为小人呢,这就是士大夫们“奸臣乱国”的历史发明模式的产物。

唐玄宗是明君,明君就不能犯错误,所以他的错误都是有原因的,原因在于身边的小人,身边像高力士一样的奸臣。

从反过来讲,这种历史叙事模式还有一个反面,就是只要没有奸臣,江山就可以万年永固,不如没有高力士,安史之乱就不会发生

但我们秉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并非如此,李唐的内乱是它的结构性问题,正如陈寅恪讲的“两京易复,河北难收”。

河北道的问题是从李唐诞生起,娘胎里就有的问题,安禄山继承的是当年与李世民战争失败的窦建德、刘黑闼的事业

河北尚胡风,虽妇人孺子,亦能弯弓射箭,本来就有很大的离心倾向,在河北人看来,当年我们窦大帅、刘将军虽然失败了,但我们不服,凭啥这个江山不是我们的,尤其是李唐在失去自己立国的武川军事贵族,越来越依靠河北的武力之后。

于是,在玄宗时期,河北人民推出了自己的领袖,河北人民心目中的“圣人”安禄山大元帅,与李唐王室再争天下。

这次又失败了,但他们还是不服,不想听从李唐的号令,于是就和仆固怀恩签了协议,名义上服从,实际上独立,这就是后来的河朔三镇。

士大夫们不能说李唐江山有问题,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它必然灭亡,就只能把屎盆子扣在一个太监身上,这就是高力士的故事。

参考资料:人民网——《长安十二时辰》里这些“角色”后来怎么样了?

——THE END——



点击关注艾弥儿视频号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 长按 识别橱窗二维码,里面有更多好书等你来哦


看更多走心文章
请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吧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不读书的人

思想就会停止


遇见艾弥儿
生活不易,艾弥儿陪你。 欢迎私信我,有课程赠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