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 / 香 /余/韵
孙善旭
正道读书会
和历史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读《湮没的辉煌》有感
掩卷而思,我不仅被《湮没的辉煌》书中优美的文笔所吸引,更为重要的是,夏坚勇对于历史文化的思考,不拘泥于史料和前人已经有过的结论,他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例如他在自序中对宋代笔记中关于“振股”这个细节的讨论,就让我真切的感受到历史不是冷冰冰的,而是一个独立思考的生命个体,它要把自己独有的经历用讲故事的方式向我们娓娓道来。
从每一篇文章中都可以看到作者为了获得足够的感性认知和更接近历史的环境感受,在史实的发生地考察和思索的背影和足迹。作者从江阴的小石湾,到无锡的东林书院,游览众多历史古迹后,在断壁残垣上钩沉往事,凭深厚的历史功底与犀利的文笔,透过纸面还原出一幅幅有血有肉的历史图景,让人心驰神往,仿佛身临其境。
我最喜欢这本书其中的两篇,一是《东林悲风》,一是《遥祭赵家城》。前者从一个角度述说明朝末年东林党人的抗争与悲剧,东林书院的悲风吹彻了明朝的万马齐喑,慷慨陈词的文卷弥漫着浓郁而沉重的血腥,驻足于奔流之前,回望冷寂破败的东林书院,听着隐隐传来的书声,历史也发出重重的哀叹。东林的悲剧折射出的绝不仅是晚明朝政的腐朽黑暗、血雨腥风,更是折射出中国文人的风骨与天真。后者带领我们回顾了宋朝的历史,赞赏了宋代高度繁荣的文学艺术,也叹息了宋代委顿羸弱的国力。在夏坚勇看来,回顾那段历史,感情是相当复杂的:“那是一个文风腾蔚的时代,也是一个弱不禁风的时代;那是一个才华倜傥的时代,也是一个抱残守旧的时代;那是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也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这个庞大的王朝也就一直在文采风流中苟且偷安,步履蹒跚地走向它的末路。
夏坚勇的写作方法应该是基于他本人的学识和习惯,多是从历史或现实的一个点切入,根据史料,很多是笔记、地方志,散发开去,枝枝蔓蔓,看似无心之举,但经过作者的铺垫和叙述,再回到最初的基点时,主旨已经在不觉之中深化升华了。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不打算当一个说教者,他只是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把古人的那些记载融入文章之中,结论是寓于文字中的,并没有一个直接明白的说法放在那里。这给了读者极大的思考和玩味的空间。这种方法,加上作者出色的文字表述,是吸引我一直阅读下来的动力。
作者对于文字的掌控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优雅的叙述中,常有些精辟的见解自然而然的流露,我摘抄了书中的经典语句,读后能发人深省、有说感悟,这应该是读这本书最大的所获了。
——我是晚上离开洛阳的,列车在夜市中不紧不慢地悄然东去,听着广播里报出的一个个站名,真有如随手翻动着一本残破的史书,曾作为北宋都城的开封过去了,“牧童拾得旧刀枪”的徐州过去了……不知不觉中已懵然入睡,梦中又重回洛阳,徜徉于西风古道。
——江南的仲秋还是丰腴健朗的,大略望去,草木仍旧苍郁葱茏,只是色泽不那么滋润饱满,有如晚间落尽铅华的少妇,稍微显出疲惫和松弛,那当然须得细看。但茂林秋风的磅礴却是四时独有的,要说肃杀,那不光是山水的意味,更多的可能是一种由憔悴人生而触发的心境。
王贵阳
正道读书会
曾经的辉煌 历史的回响
——读《湮没的辉煌》有感
初次接触“文化大散文”这一概念,是从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开始的,那大概是在十几年前的初中时期。已记不得是谁买下,我在家中的书架上偶然翻阅到那本书,尽管具体内容已不复记忆,但至今仍记得自己被文中辞藻的华丽与知识的厚度所感染到,但终是年龄和学识的局限,那本书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还是晦涩了些,未能理解深入书中隐含的意蕴。如今读起夏坚勇的《湮没的辉煌》,让我再次接触到“文化大散文”,虽仍有篇章还未研读完毕,但我已对这一文体有了更深的认识,感受到其在思想内容上的深刻探讨和细致反思,渐渐触探到它所承载着的厚重历史感。
《湮没的辉煌》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历史事件,带我们去探寻,向我们去展开那个遥远年代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现象。夏坚勇的文笔犀利深刻,他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通过历史进行自我解读与反思。这种从具象化的废墟上着手的方式,使得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记录,而是活生生的文化遗产。
《寂寞的小石湾》一篇,讲述了明末抗清名吏阎应元的故事。在这段充满血雨腥风的历史中,史可法的光辉事迹已然青史留名,但夏坚勇却独辟蹊径,将目光投向了阎应元这位名气不显的小城城守。在夏坚勇看来,史可法虽然以身殉国,但在守城之战尚未开始时便抬榇奉棺,未免太去刻意塑造文人风骨,似乎有些折损了军心士气。相比之下,阎应元率义民拒24万清军于城下,却最终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夏坚勇是心有不忿的,阎应元的默默坚守理应同样被世人所铭记。历史不公,令人扼腕叹息。
《湮没的宫城》则聚焦于明清时期的南京。从朱元璋定都时的大开杀戒,到朱棣攻陷南京后的血腥屠戮,再到正德皇帝在此上演的献俘好戏,以及太平天国短暂的辉煌与最终的覆灭,古都南京见证了无数的历史悲剧。南京城沧桑变迁,虽无言,却在时间的刻度下在城墙瓦砾上默默记录了中国历史上一次次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书中的文字彷佛带我们具象化地回到了那时那景,让我们感受到南京这座城市的深层悲哀,以及它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
《东林悲风》则是对明朝东林党人的追忆。以顾宪成、高攀龙为代表的东林党人在政治上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但也因此触怒了皇权,最终走向悲剧。夏坚勇通过对东林党人命运的描写,表达了对文人命运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对当时的朝廷进行了强烈的批判。正是在这样一个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才诞生了这些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悲剧。
每一篇文章,夏坚勇都通过对历史的还原与拷问,来探讨废墟背后的文化现象。这些废墟不仅刻录着古代的辉煌,更是需要后人不断凭吊和铭记的文化遗产。
夏坚勇的文史功底令人赞叹,他能够将枯燥的历史知识,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转化为一篇篇引人入胜的文章,他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文字之中,使得这些历史散文不仅有血有肉,更富有生命力。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观看一部历史剧,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轮番登场,他们的故事在悠扬地叙述中缓缓展开,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湮没的辉煌》里充满了人文关怀,与书相伴的这短短几日,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起那些被遗忘的辉煌,重新去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
☝关注我们 查看更多精彩
往期推荐:
来源:济南工务机械段融媒体工作室
图文:赵栓,孙善旭,王贵阳
编辑:王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