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秋冬季以来,身边很多朋友出现鼻痒、打喷嚏、流清涕,眼痒等情况,其实这都是秋季花粉过敏惹的祸。花粉症又名为枯草热,主要是由于对植物花粉存在过敏现象,并对眼鼻、呼吸道、皮肤等产生影响,花粉症的流行与花粉在空气中播散规律密切相关。由于秋季气候逐渐干燥,有利于花粉传播,且植物花粉致敏性强,因此我国秋季花粉症发病人数最多。
花粉播散受花粉成熟度、花粉囊干湿度、气温(日差异)、风向、风力、外力、气压、湿度、雨、霜冻的影响。即每日不同时间花粉的飘散量与空气的温度、湿度、风速和风向有关。我省大部分地区秋冬季干燥,风大,所以秋冬季过敏性鼻炎高发。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空气中花粉颗粒较多,下雨的日子可使花粉颗粒骤然下降。
容易导致人体过敏的花粉是风媒花,一般风媒花的花粉既不美丽,也无香味,颜色浅,数量多,重量轻。每棵树可产生释放多达几百万个花粉颗粒,这些花粉微粒直径从10微米到100微米不等,大约是一粒芝麻的五分之一,由于颗粒较真菌为大。大多只能弥散到眼鼻上呼吸道潮湿的表面引起症状,空气中的花粉存在的时间从几小时至4-5天不等,传播面积很广。少数花粉颗粒可随风飘向1.4万米高空。200公里远的田园和城镇,不过距花粉来源愈远,空气中的飘散量就愈少,从而诱发的症状也轻些。风媒花的花粉主要来自于最常见的行道树植物,如梧桐、柳树、白腊、柳杉、榆树、桦树、蒿属、葎草、藜科、禾本科植物和杂草三大类植物,它们都是借助风传播授粉的。
由于花粉颗粒一般较小,与上呼吸道黏膜及结膜接触较多,因此,多表现为变应性鼻结膜炎,出现流涕、鼻痒、鼻塞、喷嚏、眼痒、结膜充血水肿等症状。对于单纯花粉致敏的患者,上述症状可分为季节性发作,根据致敏花粉种类可分为春季或春秋季发作。花粉引起的过敏症具体有如下三个特点:
1.发病有鲜明的季节性,花粉症状的出现随着花粉在空气中的飘散量增多耳极有鲜明的季节性。秋季的杂草是全世界主要致敏花粉的来源,它们诱发的症状较重,持续时间较长,约2个月症状才会消失,蒿属花粉是我国秋季最重要的致敏花粉。少数患者同时对不同季节的花粉过敏,因而发病时间较长,如在我们云南,由于常年均有花开,发病季节相接,部分患者季节性就比较模糊了。
2.临床以五官过敏症为主,表现喷嚏多,甚至达几十个,水样涕不断往外流,鼻、眼、耳、上腭奇痒难忍,鼻塞、眼结膜充血、发红、肿胀和流泪,多数患者仅有五官过敏症状,这些酷似感冒的症状,使许多人误以为患了感冒而未及时就诊,另一些患者在几年后合并哮喘,病情逐年加重。
3.发病年龄以青年人多见。由于花粉致敏至少需要2年时间,所以5、6岁以后儿童花粉症患者开始逐渐增多,一般以青年多见,婴幼儿对花粉过敏者极少,但也有极少数在3、4岁发病。
室外花粉浓度无法人为控制,应在花粉播散季节减少外出和暴露机会,外出时可佩戴口罩、眼罩等保护装置,鼻腔涂抹花粉阻隔剂,减少花粉吸入及接触。
进入室内后,可在花粉播散季节关闭门窗,减少进入室内的花粉数;使用生理海水冲洗鼻腔,沐浴、更换衣物以减少鼻腔、头发和身上的花粉颗粒;使用高效空气过滤器减少室内花粉数。这些措施都可以减少室内空气中的花粉数量,从而减少患者的变应原暴露,能有效的防治花粉过敏。
诊断后每年于发病季节前1-2周可口服抗组胺药或局部预防性用药,鼻用糖皮质激素或色甘酸钠,出现症状后对症治疗。如有条件,可以在花粉期选择到外地花粉较少地区度假,花粉期过后返回。
(来源:云南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