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InfoMat 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建设国际一流期刊的愿景,InfoMat 编辑部于2024年12月启动第三届青年编委招募活动,面向全球公开招募青年编委会成员,活动受到全球广大学者的关注和支持。本次招募活动编辑部收到了530份申请,包括全球学者的推荐信和青年学者的自主推荐。我们深感全球学者对InfoMat 的关注和信任,对发展国产一流期刊的殷切期待和支持,更加坚定我们与广大读者、作者、编委共建一流期刊的初心!
本次新一届青年编委名单经编辑部和专家委员会共同商议和评审,一共143位青年才俊入选,聘期为2025年1月15日-2027年1月15日。
欢迎各位青年科学家加入InfoMat!感谢广大学者对InfoMat 的认可和支持,InfoMat 将继续以高质量和高影响力为发展目标,期待与青年学者“共成长,谋合作,促发展”!
InfoMat 编辑部将持续邀请青年才俊参与期刊的推广和出版活动,欢迎大家加入,助力期刊发展!扫描文末二维码,关注Mat+公众号,及时获取期刊动态!
第三届青年编委名单公示
(*按姓名拼音字母排序)
*注:请各位入选青年编委关注邮箱,编辑部将陆续发送通知邮件!
InfoMat 编委成员最新文章赏析
(2022-2023)
(*排名不分先后)
1. Pulse electrochemical synaptic transistor for supersensitive and ultrafast biosensors
(点击题目,阅读文中详解)
Jianlong Ji, Zhenxing Wang, Fan Zhang, Bin Wang, Yan Niu, Xiaoning Jiang, Zeng-ying Qiao, Tian-ling Ren, Wendong Zhang, Shengbo Sang*, Zhengdong Cheng*, Qijun Sun*
太原理工大学冀健龙(Jianlong Ji)、桑胜波(Shengbo Sang)、浙江大学成正东(Zhengdong Cheng)、中国科学院孙其君(Qijun Sun)等6个团队共同合作,采用脉冲电化学突触晶体管实现了超灵敏、超快响应和超低功耗的生化检测,研制了柔性仿生pH传感器。生物体感受器接受内外环境的刺激向中枢神经系统传递神经冲动时,具有高灵敏、低延迟、低功耗等特点。神经元是生物体感觉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而突触是神经元网络产生功能的关键部位,是信息传递的重要组成。电化学晶体管(ECT)可以仿生生物突触的功能。相比于由无机材料制备的忆阻器与晶体管,ECT信号放大能力强、可兼顾器件柔性与生物兼容性。基于此,该团队提出采用脉冲电化学突触晶体管(pulse synaptic ECT)用于pH传感,获得了刷新世界纪录的超高灵敏度(1.24±0.05)×102 mV×pH−1 和超快响应时间8.75 ms。通过将该脉冲式ECT的漏极、源极和栅极分别用于模拟突触前、突触后和调节神经元,该研究通过详细的数理表征解析出ECT的超高灵敏度工作区间为跨导曲线交点区域(VG,i)。该传感策略可以有效消除传感器校准过程中的跨导波动,并显著降低功耗,为设计超快、超灵敏生物传感器提供了建设性参考。
DOI: 10.1002/inf2.12478
Citation: InfoMat, 2023,5(11), e12478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点击题目,阅读文中详解)
Wenjie Cheng, Wei Tian*, Fengren Cao, Liang Li*
苏州大学李亮(Liang Li)教授和田维(Wei Tian)教授通过引入聚乙烯吡咯烷酮以增加钙钛矿前驱体溶液的粘度,在保持相对较低薄膜厚度的同时,能够在钙钛矿薄膜中引入了大量的缺陷和孔洞,有效减弱了“电荷收集窄化机制(CCN)”对薄膜高厚度的依赖性。然后,利用甲胺气体对薄膜的中间区域进行后处理,以促进定向再结晶和致密化,从而在单个器件上,实现了自驱动窄带和宽带双功能光电探测。在零偏压下,器件的两端都表现出780nm的近红外峰值响应,其半高宽(FWHM)约为30nm。中间的宽带光电探测器表现出329 mA W⁻¹的高响应度,在780nm时EQE高达52.46%。研究人员充分利用窄带波长选择性检测和宽带全谱检测来实现信号传输过程中的双重加密。这份工作向实现基于钙钛矿的多功能集成器件迈出了重要一步。
DOI: 10.1002/inf2.12348
Citation: InfoMat,2022, 4(11), e12348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3.Hybrid materials based on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for photocatalysis
(点击题目,阅读文中详解)
Shunhang Wei, Ruipeng Hou, Qiong Zhu, Imran Shakir, Zebo Fang*, Xiangfeng Duan*, Yuxi Xu*
西湖大学徐宇曦(Yuxi Xu)研究员与绍兴文理学院方泽波(Zebo Fang)教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段镶锋(Xiangfeng Duan)教授合作,从载流子转移机制的角度,系统总结了基于COFs和其他功能材料(金属单原子、金属簇/纳米颗粒、无机半导体、金属-有机框架等聚合物)的复合物在光催化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基于COFs的复合物的设计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光催化技术利用取之不尽的太阳能驱动半导体催化剂产生电子/空穴进行不同的光催化反应,例如光催化水分解获得清洁的氢能源,光催化转换CO2为高价值化学品和光催化污染物(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降解。它被认为是缓解能源短缺和实现环境修复的一种极具潜力的技术手段。获得优异光催化活性的必要条件是半导体具有较宽的吸收带、较高的载流子分离效率和转移效率。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各种高效的光催化剂不断涌现,使光催化技术逐渐向工业应用靠拢。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COFs基复合材料在光催化水分解、CO2还原和污染物降解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研究者们首先简要介绍了COFs基复合材料的性质,并对复合材料(如肖特基结、Z型异质结、II型异质结和S型异质结)的光催化机理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DOI: 10.1002/inf2.12646
Citation: InfoMat, 2024, e12646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点击题目,阅读文中详解)
Tangyue Xue, Zengqi Huang, Pei Zhang, Meng Su*, Xiaotian Hu*, Tingqing Wu, Baojin Fan, Gangshu Chen, Guanghui Yu, Wentao Liu, Xuying Liu, Yiqiang Zhang, Yanlin Song*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宋延林(Yanlin Song)研究员团队和南昌大学胡笑添(Xiaotian Hu)研究员合作报道了一种体温响应型(~37 ℃)形状记忆聚氨酯(SMPU),可实现实时自修复柔性PSCs晶界裂纹。添加SMPU的柔性PSCs最佳PCE为21.33%,而对照PSCs的最佳PCE为19.20%,含有SMPU的器件在6000次弯曲循环后(弯曲半径:8 mm)可恢复80%以上的PCE。最后,柔性PSCs被用于智能手机的可穿戴太阳能电源,显示出在可穿戴电子产品中应用的巨大潜力。
DOI: 10.1002/inf2.12358
Citation: InfoMat, 2022, 4(12), e12358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5..Graphene-based dual-function acoustic transducers for machine learning-assisted human-robot interfaces
Hao Sun, Xin Gao, Liang-Yan Guo, Lu-Qi Tao*, Zi Hao Guo, Yangshi Shao, Tianrui Cui, Yi Yang, Xiong Pu*, Tian-Ling Ren*
清华大学任天令(Tian-Ling Ren)教授、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蒲雄(Xiong Pu)研究员和北京科技大学陶璐琪(Lu-Qi Tao)副教授合作报道了用于机器学习辅助人机界面(GHRI)的基于石墨烯的双功能声学换能器。实现了高灵敏度(4500 mV Pa⁻¹)和操作耐久性(1 000 000 次循环和 60 天),能够识别人类语音中的语音身份、情感、内容和其他信息。在机器学习的帮助下,通过卷积神经网络训练30个语音类别,训练数据集和测试数据集的准确率分别达到99.66%和96.63%。此外,GHRI还用于基于识别语音特征的人工智能通信。该工作显示了机器人智能发展的广阔前景。
DOI: 10.1002/inf2.12385
Citation: InfoMat, 2023, 5(2), e12385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点击题目,阅读文中详解)
Guangdi Feng, Xiaoxu Zhang, Bobo Tian*, Chungang Duan
华东师范大学段纯刚(Chungang Duan)教授和田博博(Bobo Tian)教授团队总结了光电传感器实现感存算一体功能的几种物理机制以及相应类型的类视网膜器件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基于类视网膜器件构建的类脑视觉系统的仿生功能实现和图像处理应用,并对解决现阶段面临挑战的可能策略进行了展望。
DOI: 10.1002/inf2.12473
Citation: InfoMat, 2023, 5(9), e12473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点击题目,阅读文中详解)
Xiaobing Yan*, Yinxing Zhang, Ziliang Fang, Yong Sun, Pan Liu, Jiameng Sun, Xiaotong Jia, Shiqing Sun, Zhenqiang Guo, Zhen Zhao
视觉系统和触觉系统是人类六大初级系统中最重要的两个系统,可以帮助人类收集80%以上的外部信息。开发一种能够同时处理触觉和视觉信号并具有良好稳定性的神经形态感觉记忆系统对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具有突破性意义。基于此,河北大学闫小兵(Xiaobing Yan)教授团队在硅上生长自组装纳米支架复合外延BaTiO3:Eu2O3(BEO)薄膜,实现了具有低矫顽力场电压(-1.3V-2.1V)、稳健的耐久特性(1010次循环)和突触特性的铁电忆阻器,并实现人工视觉和触觉多模式感觉记忆系统。这项工作所提出的基于自组装纳米支架忆阻器的人工多模态感觉记忆系统在实现智能机器人的生物感觉适应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DOI: 10.1002/inf2.12429
Citation: InfoMat, 2023, 5(9), e12429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点击题目,阅读文中详解)
Gao Chen, Yanping Zhu*, Sixuan She, Zezhou Lin, Hainan Sun, Haitao Huang*
香港理工大学黄海涛(Haitao Huang)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朱艳萍(Yanping Zhu)教授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陈高(Gao Chen)教授全面总结了电化学水氧化过程中电催化剂组分的浸出。首先简要介绍了从热力学角度来看元素浸出的起源,随后概述了先进表征技术在分析因组分浸出引起的电催化剂变化中的应用。作者将OER过程中的浸出现象分为两类:非活性成分浸出和活性成分浸出。详细讨论了几类典型的OER催化剂的浸出行为及其引起的效应,之后总结了三种由浸出亚稳态物种引起的代表性结构转变类型。最后,作者展望了在电化学反应中扩展组分浸出知识和合理设计先进电催化剂的可能途径。
DOI: 10.1002/inf2.12609
Citation: InfoMat, 2024, 6(11), e12609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点击题目,阅读文中详解)
Hang Lei, Jinliang Li*, Xiyun Zhang, Liang Ma, Zhong Ji, Zilong Wang*, Likun Pan, Shaozao Tan, Wenjie Mai*
暨南大学麦文杰(Wenjie Mai)教授,黎晋良(Jinliang Li)副研究员和王子龙(Zilong Wang)副教授等系统性地总结了钾离子电池的储能优势,并详细地阐述了硬碳材料在钾离子电池中动力学和热力学行为。同时针对如何提升硬碳负极材料的储钾性能作了全面的总结,主要是从硬碳材料的结构设计和杂原子掺杂入手。重点介绍了一些先进的原位表征方法,以阐明硬碳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钾化/脱钾的演化过程,这对定向设计高性能的负极材料至关重要。最后,提出了高性能负极材料的研发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合理的设计思路及展望。
DOI: 10.1002/inf2.12272
Citation: InfoMat, 2022, 4(2), e12272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点击题目,阅读文中详解)
Yi-Feng Liu, Kai Han, Dan-Ni Peng, Ling-Yi Kong, Yu Su, Hong-Wei Li, Hai-Yan Hu, Jia-Yang Li, Hong-Rui Wang, Zhi-Qiang Fu, Qiang Ma, Yan-Fang Zhu, Rui-Ren Tang*, Shu-Lei Chou, Yao Xiao*, Xiong-Wei Wu*
中南大学唐瑞仁(Ruiren Tan)教授、湖南农业大学吴雄伟(Xiongwei Wu)教授和温州大学肖遥(Yao Xiao)教授合作,从空气稳定性、界面化学到相转变,由外及内的角度综述了钠离子电池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该综述系统地揭示了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空气稳定性、界面稳定性和结构可逆性的衰退根源以及性能影响,同时梳理和分析了目前主流的改性策略,包括化学元素取代、表界面改性及结构调控等,最后提出了实用型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普适的优化策略以及未来的努力方向。
DOI: 10.1002/inf2.12422
Citation: InfoMat, 2023, 5(6), e12422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点击题目,阅读文中详解)
Yao Xiao*, Yi-Feng Liu, Hong-Wei Li, Jia-Yang Li, Jing-Qiang Wang, Hai-Yan Hu, Yu Su, Zhuang-Chun Jian, Hu-Rong Yao, Shuang-Qiang Chen, Xian-Xiang Zeng, Xiong-Wei Wu, Jia-Zhao Wang, Yan-Fang Zhu*, Shi-Xue Dou, Shu-Lei Chou*
温州大学侴术雷(Shulei Chou)/肖遥(Yao Xiao)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通过局域配位化学调制来精确调控结构晶体演变的概念,合成了具有层状-隧道复合结构的锰基过渡金属层状氧化物,应用于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实现了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同时可与硬碳负极匹配,表现出优异的全电池性能。该方法可应用其他体系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有助于新材料的研究和应用。
DOI: 10.1002/inf2.12475
Citation: InfoMat, 2023, 5(10), e12475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点击题目,阅读文中详解)
Dingjun Wu, Yongchang Xu, Hai Zhou*, Xin Feng, Jianqiang Zhang, Xiyan Pan, Zheng Gao, Rui Wang, Guokun Ma, Li Tao, Hanbin Wang, Jinxia Duan, Houzhao Wan, Jun Zhang, Liangping Shen, Hao Wang*, Tianyou Zhai*
华中科技大学翟天佑(Tianyou Zhai)教授与湖北大学王浩(Hao Wang)教授、东莞理工学院周海(Hai Zhou)教授合作,将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BMIMBF4)离子液体作为添加剂加入到甲胺三碘化铅(MAPbI3)纳米线中,不仅有效的钝化和减少了缺陷,抑制了MAPbI3的降解,还促使纳米通道的形成,实现了电荷快速转移,获得超稳定与超灵敏的MAPbI3纳米线光电探测器。具体表现为:1、未封装的器件暴露于空气(35±5%湿度)中超过5000小时无任何性能衰减;2、器件的探测度(D*)、线性检测范围(LDR)和噪声等效功率(NEP)分别达到2.06×1013Jones、160 dB以及1.38×10-15W Hz-1/2。
DOI: 10.1002/inf2.12320
Citation: InfoMat, 2022, 4(9), e12320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13.Safer solid-stat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Mechanisms and strategies
(点击题目,阅读文中详解)
Shi-Jie Yang, Jiang-Kui Hu, Feng-Ni Jiang, Hong Yuan*, Ho Seok Park, Jia-Qi Huang*
北京理工大学黄佳琦(Jiaqi Huang)教授&袁洪(Hong Yuan)教授合作,对固态金属锂电池(SSLMB)中从材料到器件的热失效机制进行了全面概述,并从材料增强、电池设计和外部管理的角度,提出了SSLMB热安全性改善策略。
DOI: 10.1002/inf2.12512
Citation: InfoMat, 2023, 6(2), e12512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点击题目,阅读文中详解)
Jian Wang, Shuyan Xu, Congcong Zhang*, Ailing Yin, Mingyuan Sun, Hongru Yang, Chenguo Hu*, Hong Liu*
济南大学刘宏(Hong Liu)教授、张丛丛(Congcong Zhang)副教授联合重庆大学胡陈果(Chenguo Hu)教授团队,从器件结构的角度对基于场效应晶体管(FET)的触觉传感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首先,介绍了FET的基本概念和内在特征,特别是FET器件在实现触觉传感方面的作用及意义。然后,针对具有代表性的范例,总结了不同FET元件下的各种触觉传感器的构建策略和性能改进方案。包括:(1)优化栅电极,通过与压电材料或摩擦电材料耦合,构建高灵敏度的压力传感器;(2)精心选择/设计介电材料/结构,以改善电容式触觉传感器的性能;(3)选择新的半导体材料,并利用其压阻性或压电性来改善机械传感性能;(4)合理设计源/漏极微结构以改变在力作用下的载流子传输特性。随后,讨论了FET传感阵列的先进力学和时空分辨系统。最后,概括了FET触觉传感器在电子皮肤、人机交互、可穿戴智能检测以及人工神经系统领域的最新发展,以及对各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DOI: 10.1002/inf2.12376
Citation: InfoMat, 2023, 5(1), e12376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15.Artificial visual-tactile perception array for enhanced memory and neuromorphic computations
(点击题目,阅读文中详解)
Jiaqi He, Ruilai Wei, Shuaipeng Ge, Wenqiang Wu, Jianchao Guo, Juan Tao, Ru Wang, Chunfeng Wang*, Caofeng Pan*
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潘曹峰(Caofeng Pan)教授与深圳大学王春枫(Chunfeng Wang)研究员合作,通过结合力致发光材料与光电突触器件,开发了一种基于光信号耦合的人工视触觉感知阵列,实现了视触觉双模感知的阵列化集成和信号的高效融合。其中,光电突触用于视觉感知,而触觉感知则利用力致发光材料的力-光转换特性将触觉信号转换成光信号来实现光电突触的特性调制,如短期记忆、长期记忆、配对脉冲促进和"学习-体验"行为。
DOI: 10.1002/inf2.12493
Citation: InfoMat, 2023, 6(3), e12493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16.A self-adaptive, data-driven method to predict the cycling life of lithium-ion batteries
Chao Han, Yu-Chen Gao, Xiang Chen*, Xinyan Liu, Nan Yao, Legeng Yu, Long Kong*, Qiang Zhang*
清华大学张强(Qiang Zhang)教授/陈翔(Xiang Chen)副研究员、西北工业大学Long Kong合作,提出了一种自适应长短期记忆(SA-LSTM)的方法,实现仅使用早期循环数据准确预测锂离子电池的退化轨迹和寿命。通过基于时间序列的方法从放电电压曲线中提取两个特征,并使用SA-LSTM模型预测进一步的周期。将所得特征与容量进行关联,利用广义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容量退化轨迹。当使用早期循环放电信息至90%容量保留时,所提出的方法对放电容量和寿命结束的平均在线预测误差分别为6.00%和6.74%。此外,将所得特性与每个周期的平均温度相关联,突出了温度控制的重要性。本工作开发了一种自适应数据驱动的方法来准确预测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并揭示了潜在的降解机制和控制环境温度的重要性,可以明显缩短电池的测试时间,从而加快电池的优化和生产。
DOI: 10.1002/inf2.12521
Citation: InfoMat, 2023, 6(4), e12521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Guang Liu, Qingquan Lei, Yu Feng*, Changhai Zhang, Tiandong Zhang, Qingguo Chen, Qingguo Chi*
聚合物电介质电容器具有较高的功率密度,广泛应用于国防、电气、能源等领域。目前聚合物电介质电容器的瓶颈问题是高温高电场下电介质绝缘性能劣化导致的各种电学性能的严重退化。针对这一问题,哈尔滨理工大学冯宇(Yu Feng)副教授和迟庆国(Qingguo Chi)教授提出一种新的结构设计,通过协同抑制载流子注入与输运,实现了聚合物电介质高温绝缘性能的显著提升,并获得了突破性的高温储能特性。
DOI: 10.1002/inf2.12368
Citation: InfoMat, 2023, 5(2), e12368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关于InfoMat
《信息材料(英文)》(InfoMat)是由电子科技大学和Wiley出版集团共同主办的国产金色OA学术期刊,聚焦信息技术与材料、物理、能源、生物传感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交叉领域前沿研究,创刊主编为李言荣院士。《信息材料(英文)》(InfoMat)是由电子科技大学和Wiley出版集团共同主办的国产金色OA学术期刊,聚焦信息技术与材料、物理、能源、生物传感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交叉领域前沿研究,创刊主编为李言荣院士。
● 国产金色OA英文期刊
● 影响因子22.7;CiteScore37.7
●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
●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项目英文梯队期刊
● 中科院分区材料科学1区期刊
● 收录于DOAJ、SCIE、Scopus、CSCD、CAS、INSPEC等数据库
● 2022、2023、2024年连续3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Top5%)
● 2021、2022、2023、2024年连续4年获评已进入世界期刊TOP5%
● 发表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前瞻性论文
期刊主页:http://www.wileyonlinelibrary.com/journal/infomat
投稿链接:https://mc.manuscriptcentral.com/infomat
编辑部邮箱:editorial@info-mat.org
扫描期刊二维码,查看InfoMat主页
猜你喜欢
01 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陶绪堂、王善朋教授团队InfoMat:基于二维材料光子结构在太赫兹调制领域的研究进展
02 浙江大学方文章研究员、徐杨&高超教授团队InfoMat:高灵敏度、快速响应硅基MXene X射线探测器——应用于单像素X射线成像
03 云南大学王双宝、苏州大学周健InfoMat:通过环境透射电镜和分子动力学测量HF刻蚀的Ti3C2Tx MXene室温氧化机制
WILEY
MaterialsViews
Wiley旗下材料科学类期刊官方微信平台
推送材料科研资讯|访谈材料大咖新秀
分享撰稿投稿经验|关注最新招聘信息
点击“分享”,给我们一点鼓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