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楼建春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高级工程师
面向公众的、有效的规划宣教,需要将相关规划的理念、专业数据图表等转译成公众能感知理解的形式。本文围绕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以下简称“上海规划展示馆”)“上海2035”展项,总结展示方法,分析20年来的公众人数情况;从公众旅游、参观、考察、学习和参与规划的角度,分析展示效果;强调从不同的规划层次呈现规划内容,激发公众兴趣,引导思考和促进参与。从展示技术创新和应用角度,归纳传统展示与现代技术结合,专业与艺术相融合等展示方法。通过探讨规划概念与个案的关系、规划内容与临展的关系、科普内容与引导公众参与的关系,以及全城区展示与数字沙盘的关系,为展陈更新及其他城市的规划展示提供有益参考。
规划展示馆的使命与现有展项研究
1.1 规划展示馆的核心目标
1.2 展陈基本情况
上海规划展示馆的展项汇总表
面向公众的展示效果分析
2.1 公众参与的历史与趋势
2.2 不同公众视角下的展示效果分析
2.2.1 公众旅游视角
2.2.2 参观、考察和学习视角
2.2.3 公众参与规划的视角
现今规划更加重视政策制定、实施、评估、调整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社会层面参与式规划已成为当前规划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方向。“上海2035”是通过多领域专家咨询、多渠道公众创意、多层次区域协调而形成的,在其过程中收集了16 000多份问卷调查,体现了公众参与感。展示馆对专业知识的科普,对规划内容进行的趣味新颖、引人入胜的展示,能够有效提升公众对规划的认知和深入理解,从而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未来的各项规划实践中。
公众在参与规划的过程中,受到不同类型知识的影响,受到各种思维方式、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也受到对总体规划认知程度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展示馆发挥出3种作用。一是引导参与作用:展示馆意在启发市民形成自主参与的意识。二是启蒙作用:展示馆通过回顾城市规划发展历史、解读专业政策,启蒙公众了解城市发展和规划相关的基本政策,帮助人们获取城市规划的专业知识。三是提升能力作用:展示馆对总规文本、图及规划案例进行实体展示,进一步促进了公众参与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使今后公众参与规划的行为更加深入。
规划内容的选择及呈现方法
3.1 规划展示内容选择
上海规划展示馆以“规划报告”为依据,以回顾和审视、历程与成就、问题与挑战、潮流与机遇、面向未来、发展任务、城市性质、目标愿景为线索制作展项。以“目标(指标)—策略—机制”的逻辑框架,围绕规划主题“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紧扣3个分目标来展示规划内容。
城市总规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想要充分解读“上海 2035”确定的67项主要监测指标,就要进一步展示专项规划、单元规划和详细规划。展示馆因建筑空间限制,布展资金、布展时间、各类规划批准时间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必将对展示内容有所选择,对将来批准的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等要留有可拓展的余地。展项中,根据规划管控要素自上而下的传导方式,在表达总规概念时融入下一层次的规划内容,同时用下一层次规划实体案例展示来表达总规概念,这样有利于帮助公众理解总规目标。
3.2 规划成果的具象化
城市规划成果主要以文本和规划图表示,需要化为公众视角下具象化的展览物。实物博物馆可利用特色空间区域,依托实物展品及相关信息资料,营造展陈空间魅力,诠释展品信息,并通过专业解读展示文字资料。规划展示馆的工作是对文字、规划图及其规划控制数据进行情景模拟和分析,运用数字技术及现代展示设施,将规划成果展示成实物模型等,并结合应用现代展陈技术,展现城市形态及人类的生产模式、社会交往和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呈现出有物理和时间维度所定义的城市空间。
本次展陈更新,上海规划展示馆依据“上海 2035”逻辑框架:3层目标(总目标、分目标、子目标)——发展模式——空间支撑——实施保障,布展设计总体涵盖规划大数据、以超链接阅读匹配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以信息可视化诠释上海城市发展内涵等3个方面,将规划报告制作成具象化的展品展出。
3.3 规划图的可阅读性
规划图是规划成果的表现形式,“上海2035”规划图包含图集44张、市域图27张、各区战略引导图15张。这些图纸分设于不同展项进行展示。例如在展示上海历次城市总体规划概述中,使用了“上海市域用地布局规划图”。在2—4层展区表现“人文之城”“创新之城”“生态之城”时,以文字说明配合相关的规划图进行展示。例如在表现一段200字的“人文之城”总规分目标时,配以“上海市域公共活动中心网络规划图”“上海市域文化保护控制线规划图”作为展项总叙述。
展示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4.1 传统与现代技术的融合
在数字化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上海规划展示馆不再是仅将模型摆在观众的眼前,而是结合新型的信息形态展示,借助多媒体以丰富视听形式进行信息传递,并且更注重与观众的互动,通过人机互动等方式强调参与者体验。模型与投影的结合、模型与平板电脑的结合、展墙图形与投影的结合,形成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展项。
将数字影像组成投影融入实体模型中。如衡山路—复兴路历史风貌保护模型与投影的结合,形成“梧桐树下的故事”,使观众感受到整片区域的风貌与格调。
在实体模型中运用AR增强现实技术。如在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展项,呈现在公众视角下的是实体模型,观众可通过展项边的平板电脑扫描模型,切换观看外滩日夜场景,将数字内容增强到真实观展世界。虚拟影像中的光影景致和动态车流增加了数字场景的真实感,实现公众与历史风貌实体模型互动体验。
将展墙与VR加以组合。如“城乡公园体系”展项,由三面展墙和两个VR互动座椅组成,包含照片、规划图、文字的展墙展示了上海完善多层次城乡公园体系、大力推动环城生态公园建设带来的系列举措,呈现了上海郊野公园的总体布局和建设推进情况。
4.2 专业与艺术的结合
4.3 有限的展陈空间与电子媒介结合可无限丰富展示内容
展陈更新与需要处理的若干关系
5.1 抽象的规划概念与个案的关系
5.2 规划内容不断丰富与临展的关系
自“上海2035”获批以来,各项市级专项规划、区总规、主城区单元规划、新市镇总规、控制性详细规划、村庄乡镇规划等各层次规划陆续发布。这些规划内容如何在展区内更新展示,有待进一步探讨。
公众需要的是不断更新的规划展示内容,而不是20年不变的常展展项。大数据时代,现代技术的应用使展项可便捷地更新,例如可叠加城市基础数据和规划数据、导入规划方案的模型数据、场景渲染等,已成为展项持续更新的手法。
举办临时展是一个可随规划批准而动态展示、细化展示的方法。例如常展区有“五个新城”的展示,展出两个示范区设计方案模型,通过试点区域引导人们关注五个新城规划内容。临展成果也为更新、丰富常展区提供了素材和展品。
5.3 科普内容与引导公众参与的关系
5.4 全城区展示与数字沙盘的关系
数字沙盘是将虚拟现实技术融入数字展现中,基本遵照现实世界去复刻一个虚拟的数字孪生系统,以移动画面播放展示上海全城面貌,同时可在现实数据上增加规划设计方案数据,生成未来虚拟现实场景。通过对城市大数据空间信息的可视化,演绎城市跨越时间的城市面貌及规划,让参观者真正融入展览中,体验展览所传递的整个城市发展变化的信息,能够极大地提升展示效果。
虚拟现实场景的关键是如何创造虚拟世界,即建模虚拟场景。数字沙盘沉浸式三维城市空间模型的生成,对模型的要求很高,模型的精度直接影响视觉效果,场景的实时渲染最终带给观众沉浸式体验。为达到理想的视觉效果,除了需要最基本的城市数字模型外,还需要稳定的运算系统、流畅的显示系统和吸引人的展示线路。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