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保障和根本动力,不仅直接影响着城市运行效率和居民生活品质,更是展现城市文化魅力,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在此背景下,基础设施高品质建设成为践行高质量发展,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近三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上海市规划资源局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坚持“四个放在”,坚持总规统领、资源统筹、守正创新,积极推进基础设施提质增效,让基础设施成为彰显城市独特魅力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缩影和旗帜。
11月30日,上海基础设施2024设计竞赛颁奖暨品质提升三周年研讨会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成功举办。会议由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和市规划行业协会联合主办,市规划资源局张玉鑫局长致辞,市规划资源局孙珊副局长、国网上海电力集团陈春霖副总经理、机场集团周浩副总裁,申通地铁集团申伟强总工程师、东方枢纽集团戴振宇副总裁、城投集团叶源新总工程师和上海燃气集团赵晔青副总裁出席并为获奖代表颁奖。
业内知名专家、市相关委办局、各区规划资源局及派出机构、相关各区建设主体以及各大设计集团、2024设计竞赛获奖代表等130余人参加会议。来自各行各界的代表济济一堂,共同回眸“品质市政三周年”历程,总结过去,展望未来。
上海基础设施品质提升三周年,工作扎实,成效明显。三年来,市规划资源局深入贯彻“人民城市”理念,积极推进基础设施提质增效,在试点实践、理念创新、联创众创等方面探索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自2021年10月“竹白连通管建设项目”作为首个重大工程设计方案品质提升开始试点以来,通过设计灯塔示范行动完成了128个重大工程高品质设计方案,包括39座轨交车站、48座桥梁及航运枢纽、9条道路航道、18处水利设施、6个电力环境设施,8组城市配套设施。现在竹白连通管、轨道交通17号线、市域铁路三中心、机场联络线等项目已经陆续落地建成,越来越多的基础设施正陆续由美好蓝图落地建成实景画。
会议颁发了上海基础设施2024设计竞赛奖项以及广大热心市民通过网络投票评选出的“最佳人气奖”。本次竞赛精选了32个征集项目,国内外各大设计机构、院校以及独立设计师参与踊跃,累计收到征集方案569件,经评审共有159件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30名、二等奖32名,三等奖97名,境内企业73家、境外企业10家。活动现场8个获奖单位代表就作品的设计理念、设计特点和设计方法做了精彩分享。
分享项目:长兴岛中央沙取水设施附属用房
分享人:何孟佳 playze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人/主持建筑师
长兴岛中央沙取水设施附属用房与设计师日常工作中专注的城市更新课题既有交集也有差异。分享围绕四个方面展开:人、环境、建筑的本质和气质,不仅展示了设计师对长兴岛中央沙取水设施附属用房设计的独特视角,也探讨了城市更新与基础设施设计之间的互动影响。
1.环境融合——建筑在生态中的角色:探讨建筑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
2.空间互动——人与建筑的联系:分析人与建筑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这种联系如何形成体验。
3.工艺精髓——设计的创意源泉:阐述工艺在设计灵感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它如何转化为实际的设计方案。
4.文化核心——基础设施的精神内涵:讨论基础设施项目如何体现和强化文化和精神价值。
分享项目:虹口区海伦西路加油站
分享人:季欣 繁星建筑 主持建筑师
以虹口区海伦西路加油站为例,探讨如何通过设计为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城市设施注入活力,延续在地文化。城市平凡的角落也能承载特色文脉,彰显城市文明。
在山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设计目标并非复制工业化的传统交通设施,而是打造一个能与历史和记忆对话的复合型加油站。设计灵感来源于周边的城市风貌,采用“一实一虚”的形体重新定义加油站形态。
虚空的位置整合了加油停车的流线,方便加油车辆进出和腾挪。实体的位置则设置站房,除了提供加油站的必须功能外,还对西侧绿地开放,营造社区活力场所。从绿地视角看去,加油站犹如城市中的一扇屏风,其虚实交替的设计语言为场地注入文化属性,唤起山阴路的历史记忆。
分享项目:闵行区中月樱路东侧绿地驿站
分享人:黄金辉 bueromoin moin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三向亭”位于上海闵行区紫竹科创片区,是一个开放、多功能的小亭子,旨在为社区提供基础服务、共享休憩空间,并激发更多活动的可能性。基于场地条件,设计采用三角形布局,在三个方向设置入口。驿站包含面向街道的市民服务区和公共卫生间、靠近建筑区的静谧阅读空间,以及与绿地景观融合的开放连廊,并通过三角形内院引入自然景观。灵活多变的灰空间能举办乐队演出、婚礼或露天电影等活动。针对生态可持续设计,驿站屋顶设计结合了了太阳能板,并将雨水回收用于卫生间用水。三向亭是设计师推动社区活力与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希望为城市注入更多创意与可能性。
分享项目:闵行区新汇变电站、长宁区迎宾变电站
分享人:王贝特 9Grid建筑事务所 项目建筑师/合伙人
随着人们对基础设施设计的逐步重视,变电站外观设计大多以表皮装饰,隐藏功能为主要手法。在这次的竞赛中,设计师尝试从建筑的功能和内容出发,着重表现工业建筑的力量感与个性。
长宁区变电站位于虹桥机场旁,周边机场社区的氛围十分浓厚。设计上调整了街角小尺度关系,推导出了一个金色盒子立于云顶之上的造型,盒子靠近街角,结合交互艺术装置,与来往人车互动,以展现虹桥东片区注重国际交往的片区性格。用最经济可行的方式,来表达工业建筑的质朴之美。
分享项目:普陀区桃浦智创城东部拓展区北张泾连心桥
分享人:张文欣 香巷建筑工作室 主持建筑师
步行桥作为桥梁类基础设施,位于社区中便具有很强的社区意义。社区空间范围内每一物都可成为社区营造的一份子,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桥自然是社区空间中一项重要的“社区家具”!本项目的桥更是在一片有着良好景观资源和完备功能场地的环境里。设计师希望借助新建桥梁的机会,梳理居民的步行流线、行为活动、景观视野,从而把周边景观和场地整合起来,为社区贡献一个完整的可用可游的环境。同时,在此设计中秉持“安全、便利、经济”的原则,用平实的手法进行设计,目的是搭建空间框架,以留白给居民们积极使用。
分享项目:杨浦区阜新路(彰武路-打虎山路)
分享人:常骥亚 WEI STUDIO 理事
设计师介绍了对杨浦区阜新路创艺生活径的全方位赋新设计。阜新路作为创意设计人群汇聚地,通过精细化设计被打造成融合艺术、生活与生态的互动街区。设计内容涵盖了艺术展示空间、居民参与互动区、骑行驿站、健身设施和儿童游乐场,全面满足社区功能需求。此外,生态设计理念融入雨水花园和开放式探索空间,为儿童和居民提供自然教育和沉浸体验。
街区内设有美食广场和社区设计集市,不仅服务于居民,也吸引了设计师和文艺爱好者,形成多层次互动。阜新路的未来,不仅是一条街道,更是设计融入生活的范例,赋予人们共享、探索与参与的生活方式,展示“设计如何创造生活”的独特魅力。
分享项目:轨道交通19号线东方体育中心站
分享人:宋然 中建西南院-华东设计中心 主创建筑师
方案提出了“城市缝合”的理念,来重新探索市政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文化生活之间的边界——优化交通组织、拓宽人行空间;塑造有机流线,融入大地艺术;织补城市功能,激发片区活力。
《上海2035》公众读本提到:“我们希望,2035年的上海,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因此设计团队希望通过设计,缝合城市新旧之间的关系,编织出建筑、环境与人共同构成的,最美好城市肌理。
分享项目:轨道交通9号线小南门站附属设施
分享人:潘昭延 NAP设计工作室 创始人/主持设计师
方案名为“南门橱窗”,地铁2号线出入口场地周边的小南门街坊,以往是烟火气息浓郁的上海老城厢居住区,设计希望场地能保留小南门的生活痕迹和时代记忆。设计方案的灵感来源于老街坊的门窗,将场地视为新生的时尚“橱窗”。
场地的空间改造以满足2号出入口和小石桥街的舒畅导流为契机,保证便捷通行的前提下,采用周边街坊收集回来的旧物活用和基础设施改造的策略,打造富有小南门街坊特色记忆的口袋公园。
在这里,市民和游客,可以重新发现小南门街坊的生活印记,更是拥有一片休闲社交、时尚潮流、活力新生的公共空间。
在圆桌论坛环节,9位业内知名专家、设计大咖、建设主体、主管部门代表围炉畅谈,为推动上海基础设施向更高质量、更优水平迈进献言谏策,贡献专业力量。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张逸分享了对品质提升必要性的认识和对三年成就的感受,为优创设计联盟提出了专业意见和建议。上海城投集团项目管理部副总经理钱茹莹分享了城投在品质提升方面的成果,包括油墩河谷、桥梁、闸北水厂、中央商务区泵站等,并介绍了竹白项目创新施工管理机制。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建筑园林院院长刘宙分享了对基础设施品质提升的认识,以及对多专业联创的态度和感受,并介绍了城建院对品质提升业务的培养,包括引进人才、业务培训、激励机制等。Hassell上海事务所董事王翀分享了轨交崇明线三井两场概念方案国际征集的成果及体会,以及对市政场站设施品质提升设计的思考,作为赛事评委之一,对设计竞赛提出了专业意见和建议。松江区规划资源局局长甘富强分享了区局如何响应品质市政,如组织开展12号线西延伸综合规划、区管项目品质提升、参与设计竞赛、参与2024年设计作品展等。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副院长沈璐分享了交通线性工程周边地区综合规划、轨道交通项目一线一风格的经验,和《上海城市基础设施创新设计实践》的出版历程,分享交流了品质市政从实践到理论的总结经验。申通地铁建设集团总工程师王秀志借助竞赛、国际征集等优秀作品遴选,对优创设计联盟提出了意见建议,同时分享了西岑站创新施工管理机制,提出了在一线一风格基础上深化融入社区十五分钟生活圈等意见。查普门泰勒建筑师事务所董事Chris Lanksbury分享了市政交通基础设施品质提升设计的思考,并从力学与美学结合的角度,分享了桥梁的设计实践经验。上海市建筑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张俊杰连续参评2届设计竞赛,对设计竞赛、对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专业意见建议。
孙珊总结品质市政三周年研讨会,主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基础设施设计竞赛水准越来越高。竞赛方案充分体现了艺术性、融入性和人民性,设计师倾注的热情和创意将点亮城市,温暖市民。二是基础设施品质提升影响力越来大。今年竞赛报名数量是去年的2倍,参赛团队涵盖境内外知名设计机构、初创设计事务所和个人。“最佳人气奖”充分反映了市民对基础设施品质提升的参与热情和关注程度;三是基础设施品质提升越来越凝聚各方强大合力。基础设施的建设方、设计师、管理者对品质市政的认识不断提升,在建设实施过程工作中精益求精。下一步,市规划资源局将继续会同各方主体,坚持总规统领“一张蓝图绘到底、干到底”,不断提高规划管理水平,优化项目管理机制,搭建平台、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实现共赢。
张玉鑫在致辞中对城投集团、申通地铁集团、机场集团、东方枢纽集团、国网上海电力集团、上海燃气集团以及各区建设主体的大力支持以及各设计团队、技术支撑团队的热情投入表示感谢。他认为,三年来基础设施设计灯塔示范行动多措并举,取得了较好成效:《指导意见》确立了品质提升制度保障,“设计指南”凝炼了十条创新设计方法,“优创联盟”建立了多专业联创众创机制,“设计竞赛”掀起设计、建设、管理多方参与的浪潮,“成果展览”引发公众对重大工程创新实践的关注和参与,“营造丛书”及时总结了基础设施品质提升理论创新、管理转型和优秀案例。
张玉鑫强调,面向未来的基础设施品质提升工作,一是要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市委五次全会要求,围绕上海建成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的目标,聚焦“五个中心”重要使命,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抓住每一个让城市更加伟大的机会,以富有创意的设计激活、点亮地区发展;二是要坚持海纳百川、追求卓越。规划资源部门要统筹各方、遵循规律、尊重专业,与设计联盟,建设主体等系统谋划、分工合作,加强项目需求与设计赋能的对接,在品质营造方面持续发力,让设计成为新质生产力,让人们在城市的任何角落都有更好的体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来源:市规划资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