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 | “模术”创意太牛了!

企业   2024-12-26 17:31   北京  

“如果变化几个设计参数,整个雷达天线模型会有什么变化?”


以往需要多个专业同事花三四天才能取得结果,现在只需要一分钟。这是23所“模术”青年突击队在四季度攻关中得到的成果。


让“方言”相通


23所十七室汇集了多个专业方向,每个专业的仿真软件运行逻辑各不相同,就像说着不同的“方言”。同一个项目往往需要多个专业共同配合。面对设计改动,大家很难实时联动,每次都要花不少时间在互相“翻译”上。


“如果我们打破专业软件间的壁垒,让大家在同一个平台上做设计,效率一定会提高很多!”队长诚哥说道。不少人都觉得队长“想得太美”,但诚哥却带领团队真刀真枪地干了起来。


“模术”突击队的成员汇聚了室内各个专业的青年骨干,大家分工将各自领域仿真软件的层层“外衣”剥开,找到它们最底层的核心数据,将“方言”的本意提取出来,再用“普通话”融合在一起。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除了数据基数很大之外,有效数据的定位也是难题,有时反复多次依然一无所获。


一个多月的时间就这样过去,大家除了自主研究,还四处走访高校、请教领域专家,终于迈过了最难的第一道技术“门槛”,仿真平台1.0版的雏形诞生了。可大家还没来得及松口气,新的问题再次出现。


“课间操”的启发


“当时平台只能计算书本大小的雷达天线规模,而实际的产品要大得多,一次仿真下来,完成周期过长,使用体验很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家经常簇拥在电脑前,沉浸在对程序语言、仿真曲线的讨论中。


有一次,大家在工作间隙的闲聊中提起了学生时代课间操站队报数的事情,诚哥突然受到了启发:“我知道了!”


大家先是一愣,然后迅速围了过来。诚哥说:“你们看,模型中模块的组合像不像一个队列方阵。为什么我们一次仿真周期这么久?因为每次对模块的‘点名’都要重头报数,重复工作太多了,如果把它分组……


不等诚哥说完,王博士激动地接过话:“相当于每个小组自己计数即可,完成后同时上报,效率可以提升好几十倍!”


按照这个思路,大家集中火力计算分组方案的最优解,终于将仿真时间大大缩短。


最受欢迎的“好伙伴”


实验室中,团队成员给大家展示最新一版仿真平台的使用方法。


随着屏幕上三维模型变化,从宏观结构到内部细节、再到温度、应力等各种参数变化,每种信息都能被实时反馈,像是为雷达天线设计师开启了“高维视角”。一些已交付的产品,需要更新升级的时候,还可以将优化好的设置直接更新到用户产品上,甚至还可以从数据中不断学习,参与决策。


在争分夺秒的四季度冲刺中,建模仿真平台这件攻关利器,成了设计师们的“好伙伴”。同事们大呼:“太牛了!”



来源 | 23所
文 | 悦子
空天融媒
扫码了解更多二院信息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
随时发布中国航天科工二院的相关新闻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