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爱心奉献不停歇》一文,深度报道了我国著名计量测试专家,二院203所原副总工程师、总计量师叶德培及其爱人热爱公益事业,捐献毕生积蓄的感人事迹,展现了她的航天大爱。该文被光明网、环球网、中国青年网等媒体转载。
下面,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他们的感人事迹吧。
一个甲子 爱心奉献不停歇
一张1965年3月的收款回执,记录了叶德培和先生贾松良刚工作时的捐赠经历,也是爱心捐赠的起点。
1965年捐款100元,1966年、1967年各捐赠50元,用来购买家乡上虞横塘乡所需的杨梅树、茶树和杉树等树苗;1990年代,捐赠横塘乡小学近万元;2003年,听闻横塘村到徐家岙村需要修建道路,又拿出1万元;2018年、2019年期间,捐赠修建驿亭镇中心小学体育馆,设立驿亭镇中学、小学生奖助学金等共计100多万元;2023年1月,叶德培病重,夫妻两人决定捐出400万元积蓄用于家乡公益事业。同年6月,叶德培同志在北京病逝,享年85岁。
多年持续的捐助,并非这对夫妇有多宽裕,而是他们平日里省吃俭用攒下的积蓄。一套约60平方米的房子,一住就是近40年,一张双人床,从上世纪60年代用到现在,这是叶德培和先生贾松良的家。若不是亲眼看到,很难想象,几十年间,一笔又一笔捐赠,就是从这样的家里寄出。几十年来的奉献与坚持,是他们践行一生的信念,显现着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
不忘初心 追逐梦想得始终
1938年,叶德培在日本的炮火中出生于上海。她亲眼见到上海棚户区的老百姓,住在低矮阴暗的弄堂中,过得很艰难。这在她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志向:要学习本领,改变国家命运。
1957年,叶德培进入清华大学学习雷达技术。这期间,叶德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谈及为何入党,叶德培深情地说道:“我是在清华大学入的党,老校长教育我们,不仅要爱国,还要爱党。党需要我到哪里,我就去哪里。我的一生是党的,我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她一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铮铮誓言。
毕业后,叶德培入伍进入203所工作。一次产品的不合格让她意识到,计量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性能。从此,她爱上了计量工作。
她是“测量不确定度”概念引入国内第一人,翻译的计量文献在国内广泛应用。她主持制定、编写了一系列标准,为实验室的创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她建立了国防系统第一套微波衰减计量标准,首次提出的一种计量标准,长期保持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她开展毫米波计量测试预研的指导思想,为计量产业同步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她提出的现场检定与数据处理方法,在改革量值传递领域做出开创性工作。退休之后,叶德培还积极发挥余热,受聘担任计量测试专家,投身国家标准编制,参与国家计量学名词术语审定,承担实验室认可评审工作。
计量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叶德培为国防计量事业创新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因材施教 甘作青年铺路石
叶德培关心青年的进步成长,甘做铺路石。她利用业余时间备课,为计量人员讲课。当年轻人请她帮助解决技术难题时,她都是有求必应。她认真细致的做思想工作,经常找青年谈心,关心他们的成长,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叶德培言传身教,根据每个同志的自身特点,安排适合他的工作,发挥其特长。她正确把握计量发展的方向,每次课题,从主题、论证到成果鉴定,都事无巨细,严格把关,提出修改意见,并帮助青年制定切实可行、经济合理的技术方案,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他们的成果服务。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很多同志已经成长为行业领军人才。
叶德培奉献一生,书写的航天大爱将被后人永远铭记。
来源 | 203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