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羊刷到了一个网友的猜想,女娲可能真实存在过。
图片来源@啦啦啦哈哈
在深扒了一下有关女娲的研究后,羊发现学者们确实给出了一些合理的推测。
女娲可能是原始氏族的名号,代表了一代又一代的氏族首领,是后人对母系社会首领的尊称。
娲皇宫女娲雕像 图片来源@勇敢的小确幸
上述观点引自毛巧晖《山西吉县伏羲女娲研究》
不仅是女娲,在母系社会时期,帝也是女性的象征,代表着女性的生殖器官。
考古学家卫聚贤教授曾提出过如下观点: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多有倒三角形▽的花纹,即是女子生殖器之象征,这个倒三角形在之后演变为“帝’字。
参考来源《女神的失落》
这种观点不仅揭示了女性的重要地位,也启发着我们重新考虑神话中神的原始性别。
这期我们就来看看中国的女神们有多牛!
女娲的本色
中国神话体系的第一大神
我们还是先从女娲说起。
经常逛博物馆的姐妹可能会发现,女娲总是和伏羲共同出现。
伏羲所执矩象征地,女娲所执规象征天。
有说二人是夫妻的,也有说二人是兄妹。
伏羲女娲图 女娲(左) 伏羲(右)
但实际上,女娲刚出现的时候既没有丈夫,也没有哥哥,她就是独立且唯一的创世女神。
女娲之所以会从创世神变成伏羲的妻子/妹妹,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转变息息相关。
红山文化孕妇陶塑像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古代神话有着不同的发展阶段:自然神话→图腾神话→宗祖(生殖)神话。
随着神话故事的演进,女娲的形象也逐渐产生了变化。
最先出现的是自然神话。
虽然在这一时期文字还远未诞生,但神话故事可以通过口头传承,深入人心,并最终被后人记录下来。
在《庄子·大宗师》就有记载:“豨韦氏得之,以挈天地”。
里面的豨韦氏指的就是女娲,意思是女娲曾经开天辟地。
是的,在《庄子》中,开天辟地的不是盘古,而是女娲。
女娲曾被称为女希,豨、希古音读相同
在开天辟地后,女娲补天、止洪水、造人造物。
她以创世女神的形象现身,是大地之母与人类之母,具有独立且崇高的地位。
在第二类神话传说中,女娲的形象近似于原始氏族的首领。
她可能氏族首领的称号,或者代表氏族图腾,体现着母系社会的特征。
红山文化遗址就曾出土了泥塑女性肢体和女神头面部泥塑像,故此命名为女神庙。
有学者认为女神庙内供奉的女祖就与女娲有关系。
在很多文物中,女娲都是人首蛇身状,带有非常浓郁的原始气息。
这是因为在先民看来,蛇是一种繁衍能力非常强的生物。人们将对蛇的崇拜转化为图腾用在女娲身上。
图片来源@东城离九世赤红莲
在更晚出现的第三类神话传说中,女娲开始与伏羲为夫妻,二人共同创造世界、繁衍后代,她不再是独立的女神。
女性神灵地位开始下降,男性神灵地位开始增强。
伏羲女娲捧日拓片
神话的演进与社会发展同步,前苏联学者柯斯文曾概括过神的性别如何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
“自然力和自然因素被赋与以妇女的形象,她们的精灵也都有女性的称号…妇女们基于自己的经济及社会地位在崇拜中起着主导作用。随着向父权制的过渡,妇女在宗教中的主导作用被男子排挤掉了,女性的精灵变为男性的精灵。”
3万年前的女性石雕像
女娲从创世神变为伏羲的妻子,也映射着现实社会从母权制转变为父权制。
在这一过程中,诞生于母系社会的女神们要么开始有了配偶,要么就是经历了性别上的转变。
神话传说在传播的过程中,都会掺入后世的价值观。只有当我们追溯女神诞生之初的故事时,才能发现她们独立的本色。
中国女神自有姓名
神话传说是先民解读自然万物的方式之一。
在众多神话中,对人类文明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对生、死、日、月的神化。
这些神明塑造了人们的世界观,深刻影响着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
《西王母图》 图片来源@苏富比拍卖
在传统认知中,掌管生与死的神明分别是东王公与西王母,但她们本来是东母与西母。
在殷墟甲骨卜辞中曾出现过东母、西母的称谓。
历史学家宋镇豪教授认为,东母对应生命之神,西母对应死亡之神,反映了商人对生死的崇拜。
魏晋西王母(上)与东王公(下)画像
除了有像东母这样发生性别转变的女神,还有不少性情大变的女神。
西王母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
明代 西王母铜像
我们经常在影视作品中见到的王母娘娘就是道教版西王母。
不少人会误以为王母娘娘和玉皇大帝是夫妻关系,但实际上二人是“同事关系”。
而在更早的神话传说中,西王母不仅是没有“男同事”相伴、独立出场的大女神,她的形象也没有这么和蔼可亲。
在《山海经》中,西王母的形象是一个半人半兽的神祇:“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
常耀华《殷墟卜辞中的“东母”“西母”与“东王公”“西王母”神话传说之研究》
推荐阅读:才27岁的关晓彤,再过几年会垂成戚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