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phi Data Labs-中国电解槽公司全球氢能市场现状&发展策略
本篇共计4670个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5分钟。
图源:Delphi Data Labs
FuelCellChina氢眼看报告
中国在全球电解槽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中国既是全球最大的国内市场,又拥有数量众多的技术企业。Delphi Data Labs 的基线市场预测显示,到 2030 年中国预计安装 32GW 的电解槽。如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氢能的战略支持力度,这一预测可能会被大幅超越。从产能增长趋势来看,预计2026 年中国电解槽年制造产能将突破 30GW,至2030年有望达 80GW。
尽管中国市场潜力巨大,但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以中石化位于新疆的 260MW 库车电解水制氢装置为例,这一全球最大的在运电解槽项目在初期仅能达到 10% 的产能利用率,第一年的实际产量仅为计划产量的 35%,充分凸显了大规模电解槽项目运营的困难。
目前,中国市场上存在着300 多家电解OEMs,市场呈现高度分散和竞争激烈的格局。这与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历程颇为相似,在价格竞争激烈以及政府补贴逐步退坡的情况下,许多企业面临生存困境。自 2020 年以来,已有20 多家电动汽车制造商退出市场,如奇点汽车(Singulato)和爱驰汽车(Aiways)等,尽管仍有 100 多家电动汽车 OEMs 留存,但市场整合趋势明显。
同理,随着电解槽行业的发展,也将经历类似整合过程,众多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球市场的领军者,国际化成为关键路径之一。
FuelCellChina氢眼看报告
中国企业进入全球市场的策略
1. 许可协议
许可协议是中国企业进入国际氢市场的重要策略之一。以中船派瑞氢能(PERIC 718)与瑞典 Metacon 的合作为典型案例,PERIC 718 作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的子公司,在氢能领域有着60 多年的深厚经验,在氢能相关技术研发、生产方面成果丰硕,公司产品出口至 30 多个国家,在国内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拥有近 700 项授权专利。
据中船派瑞氢能(PERIC 718)与瑞典 Metacon双方于 2024 年 1 月达成的合作协议,Metacon 获得 PERIC 的 OEM 许可证和制造协议,有权生产 PERIC 的 5 MW 和 10 MW 电解模块。这些模块凭借超过十年的运行数据,可靠性得到充分验证。通过引入该技术,Metacon 能够迅速提升在欧洲的生产能力,满足当地如绿色钢铁、化肥等行业对大规模氢气生产系统日益增长的需求。Metacon 在欧洲按照当地标准进行本地化生产,并整合 PERIC 的核心组件,这使Metacon在欧洲氢市场中具备了强大的竞争优势,成功推出低成本的欧洲制造电解槽产品。据预测,到 2030 年欧洲电解槽系统市场累计容量有望达到 25GW,Metacon 计划将其年产量从最初的 0.5GW 逐步提升至 1GW,有望在市场中占据可观的份额。
此外,该合作具有双向性。Metacon 也在探索将Helbio 氢气发生器(HHG 系统)引入中国市场的机会,借助 PERIC 的制造能力进行组装生产,以满足中国市场需求。Helbio 的氢气发生器包括 HHG - 20、HHG - 50、HHG - 100 和 HHG - 200 等型号,能够利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或沼气等燃料,高效生产纯度在 99.9% - 99.999% 之间的氢气,产量可达 20 至 200 Nm³/h,符合国际标准,并可根据需求提供 CE 认证。
FuelCellChina氢眼看报告
2. 国际制造
众多中国企业积极通过在关键国际市场投资建设本地制造设施来拓展全球业务版图。例如,国富氢能GuofuHee 与 RCT Group 合作,计划在德国勃兰登堡建设一座产能达 1 GW 的电解槽工厂;天合元氢Trina Solar 在西班牙韦尔瓦投资 1.58 亿欧元建设电解槽工厂,用于生产绿氢;远景Envision 也有在西班牙开展电解槽制造业务的计划。此外,预计还会有中国 OEM 在匈牙利建立生产基地,这得益于匈牙利政府积极吸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特别是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合作举措,为氢能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些企业在西班牙和德国等欧洲国家投资设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西班牙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为绿氢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德国工业对氢气的巨大需求使其成为氢技术的关键市场。通过在当地建立生产基地,企业不仅能够显著缩短交货周期,提高对欧洲客户的服务响应速度,还能更好地满足欧洲严格的监管标准,减少对中国产品进口的依赖,从而增强自身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同时,这些投资项目也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工业的发展,与欧洲可持续发展和碳减排的总体目标高度契合。
FuelCellChina氢眼看报告
3. 国际品牌与全球扩张
随着中国企业向全球市场拓展,品牌重塑和架构重组成为重要策略,中电丰业SinoHy 转型为 Hygreen Energy 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作为中国最大的电解槽制造商之一,中电丰业SinoHy 更名为 Hygreen Energy,标志着其全面进军国际市场的战略转变。这一举措不仅仅是名称的简单变更,更涉及到公司运营架构的深度调整。公司在欧洲、中东和北美等关键地区设立新办事处,旨在更好地服务国际客户,加强本地化支持,并积极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中国电解槽产品在价格上相比西方同类产品具有显著优势,在质量相当的情况下,成本更低。Hygreen Energy 凭借这一成本优势以及全球扩张战略,有望在对价格敏感且对绿氢解决方案需求不断增长的地区获取较大市场份额,对西方制造商构成强有力的竞争挑战,其市场影响力可能类似于 2010 年代中国太阳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崛起。然而,这种策略也面临风险,尤其是欧盟和北美等地区可能设置的贸易壁垒,如提高关税或实施更严格的贸易政策,这可能削弱 Hygreen Energy 的成本优势,阻碍其市场拓展计划,甚至使品牌重塑战略的成效大打折扣。
FuelCellChina氢眼看报告
4. 国际子公司与跨境运营
部分中国企业采用设立本地子公司和开展跨境运营的策略来打入关键市场。以安思卓Verde Hydrogen 为例,其前身为 Angstrom Renewables,通过重新定位为美国公司,专注于北美市场。尽管其品牌形象为美国公司,但其制造业务仍扎根于中国。
这种策略使安思卓Verde Hydrogen 能够充分发挥中美两地的优势。一方面,利用中国的低成本制造优势确保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另一方面,以美国公司的身份更好地适应美国市场环境,便于获取当地政府的激励政策,更有效地应对当地法规要求,从而增强对西方客户的吸引力。然而,通过贸易进口记录(如 Import Genius 的记录显示,2019 年有一台氢气发生器从中国南通的 Angstrom Renewables 运往美国的 Angstrom Advanced Inc)可以发现其中国根源,这也表明该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引发市场对其真实身份的关注和质疑。
FuelCellChina氢眼看报告
5. 大型项目(通过中国工程总承包商与开发商)
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通过工程、采购和施工(EPC)合同参与全球大型氢项目,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充分发挥成本和技术优势,尤其在对成本效益要求较高的地区表现突出。
例如,能建国际与沙特的 Ajlan Bros 和摩洛哥的 Gaia Energy 签署谅解备忘录,在摩洛哥南部开发绿氢项目,该项目包括一座年产 140 万吨绿氨的工厂,需消耗 32 万吨绿气,由 2GW 太阳能和 4GW 风能项目提供动力,项目建成后将为摩洛哥南部及欧洲提供清洁能源,有力地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绿氢生产领域的影响力。
中国能源工程公司(CEEC)计划在埃及投资 51 亿美元建设绿氢工厂,这是埃及与中国扩大贸易合作、提升全球市场出口能力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建成后将大幅增强埃及的绿氢生产能力,深化两国经济联系。
在巴西,中广核与 Quinto Energy 合作在巴伊亚州建设 14GW 的风光综合项目用于大规模绿氢生产,同时还参与运营 180MW 的 Tanque Novo 风电场,进一步推动中国技术在巴西能源市场的应用;
此外,中国三峡集团的子公司 CTG Brasil 在苏阿皮工业港综合体牵头开展绿氢技术研发创新项目,与当地政府及相关机构合作,聚焦绿氢生产、运输、储存和管理等环节的研究与开发。
中国 EPC 企业在全球氢项目中的广泛参与,彰显了中国在氢能源领域日益增长的影响力。这些项目通常涉及与当地政府和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有助于将中国技术和专业知识引入关键地区,建立长期稳定的经济联系。然而,这也给西方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在成本效率和市场份额方面,西方企业在与中国企业的竞争中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FuelCellChina氢眼看报告
6. 反向策略(西方公司利用中国)
在部分中国企业积极拓展全球市场的同时,西方企业也在寻求利用中国的制造业优势提升自身竞争力。具体方式包括成立合资企业、签订技术许可协议以及在中国设立制造业务等。
例如,Enapter 与卧龙、Cummins 与恩泽等分别成立合资企业,通过合作,西方企业能够借助中国强大的制造能力,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更好地进入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在技术许可方面,Ceres 与潍柴等企业之间的合作协议也较为常见。西方企业通过将自身技术授权给中国制造商,既能利用中国的规模经济和成本优势实现大规模生产,又能保持对知识产权的有效控制。
这种合作模式对双方都带来了显著的利益,中国企业获得了先进的西方技术,有助于提升自身技术水平;西方企业则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扩大了在中国及全球市场的业务范围。
FuelCellChina氢眼看报告
7. 其他策略
直接出口:
直接出口在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策略中,在欧美地区并非主流,但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澳大利亚部分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对于这些新兴市场而言,其对成本效益高的解决方案需求旺盛,与中国制造商的产品优势高度契合。通过直接出口,企业无需进行大规模的本地投资和应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建设,能够快速将产品推向市场,具有较高的灵活性。然而,这种方式也存在一些弊端,如企业对品牌形象的塑造和客户体验的把控相对较弱。尽管在西方市场由于这些不足而不被广泛采用,但在发展中地区,直接出口仍然是中国 OEMs 满足国际市场增长需求的有效途径之一。
与国际大学合作:
与国际大学开展合作是一种相对新颖但具有战略意义的国际化途径。以深圳凯豪达 Kohodo Hydrogen 为例,公司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建立合作关系,共同致力于电解槽技术的研发与商业化应用。双方于 2018 年 11 月在深圳成立联合实验室,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平台,并为进入澳大利亚市场奠定了基础。通过与高校合作,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学术机构的前沿研究成果和对当地市场的深入洞察,提升自身技术实力,进而在新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但由于这种合作需要企业与高校在目标上高度一致,并且需要在研发方面投入大量资源,因此在行业内尚未得到广泛应用,相较于其他更直接的市场进入策略,其在国际化进程中的主导性相对较弱。
并购(M&A):
在历史上,并购西方技术公司是中国企业在多个行业提升技术能力和市场准入的重要策略之一。例如,美的在 2016 年收购德国机器人公司库卡(Kuka),以及中国化工在 2015 年收购意大利轮胎制造商倍耐力(Pirelli)等案例,都体现了中国企业通过并购获取先进技术的战略意图。然而,在氢能技术领域,中国企业目前对并购西方企业的兴趣相对较低。这可能是由于氢技术作为敏感技术领域,跨境并购面临复杂的地缘政治局势和严格的监管环境。相比之下,中国企业在该领域更倾向于选择有机增长和合资经营的方式来实现发展。
FuelCellChina氢眼看报告
市场份额预测与战略建议
1 . 市场份额预测
根据 Delphi Data Labs 的分析预测,到 2030 年,中国电解槽技术企业有望在全球氢能市场中占据显著份额。按容量累计计算,预计中国 OEMs 将满足全球约 46.6% 的市场需求。若将印度和东南亚等地区的低成本供应商纳入考虑范围,非西方供应商在全球氢产能中的占比可能超过 50%。
从各地区细分市场来看,预计中国企业在不同地区的市场份额表现如下:在欧洲和北美市场,预计份额为 5 - 10%;亚洲市场由于中国本土市场的庞大需求以及周边地区的市场潜力,中国企业份额有望高达 50%;在国内市场,中国企业凭借主场优势和深厚的产业基础,预计将占据 95% 以上的份额;印度市场随着其自身经济的发展和对氢能源的需求增长,中国企业有望获得 10 - 20% 的份额;非洲、南美和澳大利亚市场,由于对成本效益的关注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预计可达 30% 左右。
2. 战略建议
面对中国企业在全球氢市场的崛起,西方企业需要采取综合性的应对策略。
首先,应持续加大创新投入,提升自身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与差异化优势。
其次,积极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增强市场竞争力。此外,与中国企业开展合作也是一个可行的选择,充分利用中国企业的制造优势,降低成本,提升自身在全球市场的性价比优势。
同时,西方企业还应积极探索新的市场领域和细分市场,深入挖掘尚未被充分满足的市场需求,凭借自身在技术、质量和服务方面的优势,在这些新兴领域中占据领先地位,从而在全球氢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携氢而至 共享未来
声明:文章内容由FuelCellChina团队从网络整理并编译
不代表我们赞同文章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内容编译 | Becky
本期编辑 | Jedea
转载请注明 | FuelCellChina-News
氢能资讯投稿联系人 | Jedea
News@fuelcellchina.com
FuelCellChina为用户提供行业最新国际时讯、国内国际顶级氢能展会/活动、企业产品免费展示、龙头企业深度专访等中英双语服务。助力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舞台,协助国际企业扎根国内市场。
Email|info@fuelcellchina.com
官网|www.fuelcellchina.com
(欢迎投稿,中英双语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