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看完李晓鹏的《帝制与盛世》后,单独发文推荐过该书,可惜后来被删了。今天再次整理书单,就想着把这个内容再发出来。下面是《帝制与盛世》中,让我印象深刻的几个点:
1、门阀。
自古以来,文人最爱吹捧文景之治,但几十年休养生息下来,每个郡县都有了独霸一方的地主豪强。
《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大富霸一郡,中富霸一县,下富霸一乡一里。到汉武帝时,已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严重情况。
汉武帝通过各种手段,打击地方豪强。但汉朝有个严重问题是,始终没有建立起合适的官员选拔制度。靠举孝廉,让有孝心的人进入官场,让清廉的官员被提拔。但孝和廉都是非常主观的标准,容易弄虚作假。最后都是有钱有势的人互相推举,形成门阀政治。
比如袁绍他们家四世三公,这样的门阀家族,也被称为“士族”。
实际上,当地方被地主豪强控制,官员由门阀世袭后,分封制相当于复辟了。要想打破门阀,还得到唐代,等有了科举后。
科举消灭了门阀政治,是指消灭了享有做官特权的门阀世家,并不是消灭名门望族,后世有很多“书香门第”。一个家族如果很重视教育,能培养优秀的子孙后代,这样的“门第”对社会进步是有益的。
2、宋朝。
书中对宋朝持批判态度。
由于赵匡胤把唐朝灭亡原因归结于藩镇军事割据,而不是土地兼并和官僚腐败。所以,宋朝一开始就完全允许土地买卖,而不搞均田制,对官员的腐败行为也长期纵容。
人们常说,宋朝很好,因为刑不上大夫,从来不杀文官。
这真的好吗?如果文官顶撞了皇帝,不杀自然是好的。但如果贪污腐败,违法乱纪呢?宋朝不是藏富于民,而是藏富于贪官,藏富于豪强。
宋朝只是对权贵厚道,对官僚宽容,而对百姓一点不厚道。宋朝不仅杀普通人,而且比唐朝和汉朝都残酷,比如凌迟处死就是从宋朝开始成为法定刑罚的。宋朝的农民起义一点也不少,这也能说明百姓生活不易。要不是问题严重,王安石不会吃饱撑了,非要搞变法。
之所以宋朝被历代文人夸,是因为历史的话语权掌握在读书人手里。
相反,朱元璋杀当官的毫不手软,搞得官不聊生,但对百姓很好,文人就说他暴虐,没人性。
3、明朝。
《帝制与盛世》对朱元璋非常肯定,一改过去的偏见。中国历史上,出生社会底层而能一统天下的,三千年来也没几个人,其中以朱元璋的出生最差。
很多人说,朱元璋滥杀功臣,是在搞飞鸟尽,良弓藏。但本书论证是,其实有很多大功臣都有善终,朱元璋只是对贪官嫉恶如仇,眼里容不得沙子。他不光杀功臣,也杀了很多很多底层官员。
明朝有锦衣卫,然后又有东厂,后来又搞了西厂。干嘛搞这么多监察机构?一个不就行了吗?
我国历朝历代都设有监察御史,但御史本身是文官集团的一员。比如,现在的御史大夫干得好,可以被提拔为丞相;别的行政官员也可能随时去做御史。这里面就有很多牵扯,比如别的官员是你的同年,是你的恩师,还怎么监察。时间久了,容易沆瀣一气。
朱元璋建立锦衣卫,是把监察机构从文官系统中独立出来,锦衣卫的人员不是科举出身,跟文官分离了。锦衣卫不是特务,它不是为了监控百姓,而是为了监察百官,相当于反贪局或监察机构。
后来时间长了,锦衣卫跟文官就同流合污了,于是便设立了东厂,用跟文官没关系的宦官。再后来,东厂也跟文官走太近,就又另设西厂。这是皇权对文官集团监察不断修补bug的过程。
读完本书后,对儒家文官的堕落,和利益集团的根深蒂固会有更深的理解。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看《帝制与盛世》,会改变我们对历史的很多看法。关键是,你得思考下,他分析的有没有道理。这种对历史从不同角度去思辨的过程,能让我们对现实保持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