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战略是什么?

财富   历史   2024-11-01 22:32   安徽  


做事如何才能不迷茫?如何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抉择?


关键得有战略。


元末,朱元璋问计于朱升,朱升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朱元璋据此一统天下。70年代,教员面对复杂险峻的形势,也借鉴朱升的话,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战略。


高筑墙和深挖洞,是提高防御能力,让别人无法打败我们;广积粮,就是提升自身实力,发展自己;缓称王和不称霸,就是韬光养晦,不崭露头角,不要成为被攻击的对象,为发展创造有利时间。


这九字战略,哪怕用于职场发展,也是同样适用。由此也可看出,战略的重要性。


三国时,刘备的战略叫“隆中对”,东吴的战略叫“榻上策”,那么曹操的战略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个模型:有一个大国,兵力20万;大国的周边是四个小国,兵力都是10万。


不考虑其他,只对比兵力,大国看上去可以吊打任何一个小国。因为大国的兵力是小国的一倍,具有碾压性优势。


真的是这样吗?



在大国与小国博弈中,小国的战略是什么?


因为大国的存在,对小国具有天然的压力,会导致小国人人自危,理性的做法是抱团取暖,比如孙刘联盟。小国不仅不希望自己被大国吃掉,也不希望其他小国被大国吃掉,因为这样自己与大国的力量差距就更大了。


因为小国之间是联盟,所以小国之间边境上不用放兵力,他们可以把所有兵力放在与大国的边境线上。


如果大国攻打任何一个小国,其他三个小国考虑到唇亡齿寒,必然会出兵打大国。所以,大国不可能把所有的兵力都用来攻打任何一个小国,他必须在每个小国的边境线上都部署兵力。如果平均部署兵力,大国与小国直接对峙的兵力就只有5万,只有小国兵力的一半。


这样的大国,哪里还敢欺负小国,反倒是处处都得小心翼翼。


相反,四个小国的战略,应该坚持联盟,一起压着大国打,因为他们加起来总兵力是远远超过大国的。越是主动打大国,越是削弱大国的实力,小国反而越安全。



大国应该采取什么战略呢?


在四个小国比较团结的时候,大国不要贸然出击,整体采取守势。虽然每个边境上部署的兵力都不如小国,但防守应该够了,毕竟进攻方往往需要更多的兵力才能攻破守方的城池。


外交上,不断挑拨小国之间的矛盾。当小国之间互相打起来后,再帮助一个小国去打另一个小国。(多想想秦国与六国的历史)


再看曹操,他的创业路走得极不容易,下图是袁术称帝时的天下形势图:



可以看出,曹操处于四战之地,北有袁绍,南有袁术、张绣和刘表,西有马腾、李傕,东有吕布、刘备,东南有孙策。这些军阀势力,哪个不眼红曹操手里的汉献帝,似乎都曾动过攻打许都的念头。


曹操如果想处处分兵防守,就根本无力去开疆拓土;如果想集中力量攻打任何一方,就很可能被其他军阀从后方偷袭。


曹操的核心战略,就是避免几个军阀势力联合起来针对自己。


比如曹操在官渡打败袁绍后,袁绍的次子袁熙和三子袁尚逃往辽东投靠公孙康。此时,众将领都觉得应该乘胜追击,斩草除根。


只有谋士郭嘉劝曹操坚守战略,说:“今闻袁熙、袁尚往投辽东,明公切不可加兵。公孙康久畏袁氏吞并,二袁往投必疑。若以兵击之,必并力迎敌,急不可下;若缓之,公孙康、袁氏必自相图,其势然也。”意思是,追得紧,公孙康会跟袁氏联合起来;如果按兵不动,他们必定内讧。


当袁熙、袁尚来到公孙康处,事情的发展果然跟郭嘉预料的一样。下面《三国演义》这段太精彩,我直接放原文出来,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不禁拍案叫绝。


当日知袁熙、袁尚来投,遂聚本部属官商议此事。公孙恭曰:“袁绍在日,常有吞辽东之心;今袁熙,袁尚兵败将亡,无处依栖,来此相投,是鸠夺鹊巢之意也。若容纳之,后必相图。不如赚入城中杀之,献头与曹公,曹公必重待我。”康曰:“只怕曹操引兵下辽东,又不如纳二袁使为我助。”恭曰:“可使人探听。如曹兵来攻,则留二袁;如其不动,则杀二袁,送与曹公。”康从之,使人去探消息。却说袁熙、袁尚至辽东,二人密议曰:“辽东军兵数万,足可与曹操争衡。今暂投之,后当杀公孙康而夺其地,养成气力而抗中原,可复河北也。”商议已定,乃入见公孙康。康留于馆驿,只推有病,不即相见。不一日,细作回报:“曹公兵屯易州,并无下辽东之意。”公孙康大喜,乃先伏刀斧手于壁衣中,使二袁入。


郭嘉,不愧是精通人性的谋士,更是曹操账下少有的明白人!可惜的是,这是郭嘉死前最后一次为曹操出谋划策了。


曹操统一北方后,带甲百万开始南下。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荆州,然后把刘备打得抱头鼠窜,不得不带着残兵败将逃亡江东投靠孙权。


此时,志得意满的曹操,走了一个“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昏招。他一边趁胜追击刘备,一面写信威胁孙权投降。结果就是这一逼,促使孙权和刘备结成联盟,并最终在赤壁之战打败了曹操。


这个世界上,真正的明白人实在太少了。哪怕一时明白,也容易被眼前的利益蒙蔽,导致偏离战略,跌入深渊。


曹操在赤壁大败后,曾感慨道:“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因为曹操知道,自己失败并不是因为什么铁索连舟这种战术失误,而是败在战略上。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忘记了自己真正的战略是什么。


而程昱这样的谋士,只是一再建言不要铁锁连舟,防止被火攻。然这种只专注战术细节的谋士,跟战略家郭嘉比,完全不在一个层次。


假如郭嘉没死,一定会提醒曹操坚守战略,不要写信威胁孙权,因为这样会逼着孙权和刘备联盟。曹操此时最应该做的是按兵不动、挑拨离间,让孙刘自相残杀,就像公孙康和二袁自相残杀一样。


因为当时,东吴很多重臣对刘备都是有戒心的,如果不是曹操头脑发热写了封威胁信,孙权和大臣讨论的就不是要不要投降曹操,而是要不要收容刘备的问题了。而张昭等重臣一定反对收容刘备,因为这不符合他们的利益,容易得罪曹操引来战祸。


此时再去看二袁投奔公孙康后的那段话,真是感慨万千。曹操的失败,从那封威胁信就已经注定了。


下面是三国时期的地图:



当三足鼎立形成后,曹魏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根据当时的官方资料,蜀汉灭亡时的人口只有28万户、94万人,而吴亡时则有52.3万户、230万人,魏的人口则有66万户、443万人。很明显,吴国人口只有魏的一半,而蜀汉则更只有吴国的一半不到。


这一差距直接反映到军事实力上,蜀汉的军队规模约在10万左右(《三国演义》里动辄几十万大军大战肯定是吹牛),吴国则在23万人左右,而魏国可能在40万人以上。


看上去,魏国的军队比蜀国和吴国加起来都要多。但我们忽视了一个重要的细节:当时并不只有三个国家,魏国的北方不是无人区,那里是大草原,有历史上最可怕的敌人——游牧民族。


鲜卑、乌桓、羌、胡,每一个善茬。光是鲜卑的轲比能,就号称有十万骑兵,历史上也多次对曹魏用兵。曹魏怎么能不担心,怎么能不防御呢?


再看蜀国,西边是青藏高原,南边是原始丛林,都是天然的屏障。纵观两千多年的历史,蜀国那里从没有出现过什么劲敌,最多只是一些部落纠纷。


而吴国,从上面地图就可以看出,整个东南都是大海,根本不用留兵力防守。


吴国和蜀国虽然弱,但只要他们坚持联盟,他们就可以把所有的兵力放在与魏国的边境上,形成对魏国的压倒性优势。


所以,我们看三国,吴蜀这样的弱国,一直是主动挑起对曹魏的战争,而曹魏却缩手缩脚,不怎么主动出击。哪怕诸葛亮六出祁山,屡次去挑衅曹魏,曹魏也只是把诸葛亮赶跑就算了,也不主动去教训蜀国。


当鲁肃去世后,孙权也被眼前利益蒙蔽,忘记了曾经的战略,他偷袭荆州,杀了关羽。然后,刘备出兵为关羽报仇,孙刘联盟开始出现真正的裂痕。


可惜,此时曹操大限将至,而曹丕也没雄才大略,不知道该坚守的战略是什么,所以白白浪费了这次机会。


如果曹魏出兵帮刘备一起攻打孙权,在前后夹击下,江东一定会被曹刘两家瓜分。接下来,曹魏只需要对付刘备一方,这就容易多了,也不会再有后来的三国了。



再往后说,诸葛亮北伐时,司马懿的战略也非常有用。


司马懿知道自己打不过诸葛亮。而诸葛亮最大的弱点在粮草,四川路途遥远,道路崎岖,只要坚守不战,蜀军必定不战而退。


诸葛亮非常上火着急,派人天天去司马懿的城前叫骂,司马懿就是不出来。诸葛亮心生一计,派使者送了一身女人的衣服给司马懿,以这个行动来羞辱司马懿,想用激将法来骗司马懿出战。


以下是《三国演义》第103回部分段落原文:


且说孔明自引一军屯于五丈原,累令人搦战,魏兵只不出。孔明乃取巾帼并妇人缟素之服,盛于大盒之内,修书一封,遣人送至魏寨。诸将不敢隐蔽,引来使入见司马懿。


懿对众启盒视之,内有巾帼妇人之衣,并书一封。懿拆视其书,略曰:“仲达既为大将,统领中原之众,不思披坚执锐,以决雌雄,乃甘窟守土巢,谨避刀箭,与妇人又何异哉!今遣人送巾帼素衣至,如不出战,可再拜而受之。倘耻心未泯,犹有男子胸襟,早与批回,依期赴敌。”


司马懿看毕,心中大怒,乃佯笑曰:“孔明视我为妇人耶!”即受之,令重待来使。


(司马懿的战略很清楚:我就是坚守不出,你说我胆怯,我就胆怯;你说我像个女人,随你的便,时间站在我这边。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司马懿时刻记住自己的战略,明白为了达到目标哪些事是应该做的,哪些事是不应该做的。)


懿问曰:“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


使者曰:“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


懿顾谓诸将曰:“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司马懿真是牛人,他一眼就看出了诸葛亮的弱点。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什么都要管,什么都不舍得放弃,最后往往什么也得不到。)


使者辞去,回到五丈原,见了孔明,具说:“司马懿受了巾帼女衣,看了书札,并不嗔怒,只问丞相寝食及事之烦简,绝不提起军旅之事。某如此应对,彼言:食少事烦,岂能长久?”


孔明叹曰:“彼深知我也!”


主簿杨顒谏曰:“某见丞相常自校簿书,窃以为不必。夫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譬之治家之道,必使仆执耕,婢典爨,私业无旷,所求皆足,其家主从容自在,高枕饮食而已。若皆身亲其事,将形疲神困,终无一成。岂其智之不如婢仆哉?失为家主之道也。是故古人称:坐而论道,谓之三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昔丙吉忧牛喘,而不问横道死人;陈平不知钱谷之数,曰:自有主者。今丞相亲理细事,汗流终日岂不劳乎?司马懿之言,真至言也。”


(主簿杨顒劝谏诸葛亮,你应该负责战略方面的事情,战术层面就交给手下人吧。)


孔明泣曰:“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众皆垂泪。自此孔明自觉神思不宁。


(诸葛亮说:我也知道自己该负责战略问题,但战略上我实在无能为力,司马懿就是不出战啊。我总得找点事情做,不然心里总感觉对不起刘备。)


在诸葛亮与司马懿的较量过程中,诸葛亮除了用人失察导致丢街亭以外,其在每一场具体战役中似乎都胜司马懿一筹。但司马懿审时度势,选择了正确的战略——尽量避而不战,釆用“拖”字诀,无论诸葛亮怎么采用激将法,司马懿就是不应战,在战略上坚守不出战,这才是大智慧。


我们不妨学学司马懿,他知道自己打不过诸葛亮,就坚决不去打。司马懿明白时间站在自己这一边,最终,硬生生地拖垮了劳师远征的诸葛亮。


司马懿实际上比诸葛亮大2岁,但他比诸葛亮晚死17年。自从诸葛亮死后,天下再也没有司马懿的对手。


所以,如果你没有诸葛亮那样的经天纬地之才,买不到连拉涨停板的妖股,不妨多学学司马懿,活得久一点,做一些低风险的,长期正收益的策略。挣钱只是游戏,活着就是胜利,健康才是目的,快乐才是真谛。


时间是诸葛亮的敌人,是司马懿的朋友。


本文完。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我的星球:


如果你对投资感到迷茫,没有头绪,不知道该买什么,可以去我的星球看看。72小时内可以免费退。


知识星球中,主要发布的内容是:交易培训课程(最少70节),交易机会分享,市场周评,投资早参,回答问题,碎片化思考等。


内容对你肯定有帮助,强烈建议先把贴子浏览一遍,前提是你的想学点什么。我会毫无保留,尽最大能力,让大家学会交易策略。


详细介绍:我的小圈子有什么?


复利人生
把思考付诸实践,以实践提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