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心系困难群众,坚守在社会救助岗位上,惦记着他们的衣食冷暖;他恪尽职守,认真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政策制度,推动社会救助领域改革创新;他秉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努力让群众的幸福更有质感。他,就是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社会事务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吴陆玉。今年10月,他因工作成绩突出,被授予“全国民政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吴陆玉毕业于贵州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1年看到黔南州民政局招聘专业技术岗位工作人员的信息后,就报了名。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他过五关斩六将,成为黔南州社会救助服务中心(后更名为黔南州社会事务发展服务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
“社会救助工作包括哪些内容?计算机技术在其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刚进入社会救助领域时,吴陆玉一头雾水。为了尽快熟悉业务,他抓紧时间学习,遇到不懂的就向同事请教。吴陆玉经常入户走访,了解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后,生活中还有哪些困难?”“老人身体不好,照顾起来会不会吃力?”“天冷了,过冬的物资储备得怎么样了?”……“在保障好服务对象基本生活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聚焦困难群众的发展性、精神性需求,推动拓展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等服务型救助。”吴陆玉说,“只要我们走访更多一些、问题发现更早一些、救助手段更丰富一些,就可以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救助帮扶。”“社会救助,一头连着党和政府的牵挂,一头连着困难群众的冷暖。我们必须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兜好民生底线。”吴陆玉说。在吴陆玉的案头,一直放着一本社会救助工作工具书。“这本书非常实用,我时不时就要翻一翻、看一看,这是我们推动全州社会救助工作改革创新的政策源泉。”
在吴陆玉看来,州民政局的职责主要是制定政策并指导各地落实。为此,他坚持问题导向、紧贴群众需求,不断改革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吴陆玉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低保评定标准中有一条是关于低保对象是否有车的。“最早的要求是‘低保对象不能有车’。在实际情况中,有的家庭原本有车,但因病致困申请低保,这种情况怎么办?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不能有车的条款已经不符合实际了。”吴陆玉介绍,关于这个条款,他们进行了几次调整,先是限定车的价值不超过2万元且是看病急需用车,后来又根据实际情况限定车的价值不超过5万元。多年来,在吴陆玉的推动下,黔南州制定政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符合条件的失能、半失能困难群众纳入机构集中供养范围;探索推广乡镇临时救助线上线下签字审批拨付模式,将审核审批时限从20个工作日缩短至5个工作日;以州为单位,统一制定城乡低保、临时救助、特困供养、医疗救助等标准,建成了城乡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系统;建立州、县、乡、村四级主动发现、报告、处置联动机制,有效防范错保、漏保……一次次改革创新,无不倾注了吴陆玉和同事们的心血。经过不懈努力,黔南州社会救助工作实现了“精准救助、高效救助、智慧救助、温暖救助”的目标。2023年,带着对困难群众的特殊感情,吴陆玉主动请缨,到长顺县长寨街道长江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我是共产党员,冲锋在前是我应该做的。”吴陆玉说。
在长江村工作的一年多,吴陆玉把自己融入群众,把群众放在心间,想群众所想,积极主动对接有关单位,争取各类项目、资金、物资支持。开工建设的通组路、欢声笑语的幸福院……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让村民拍手称赞。“目前,我正在为村民老吴一家申请低保。老吴家有6口人,他和老伴在家照顾两个孙辈,儿子、儿媳在外务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前不久,老吴的儿媳突发脑梗、生活不能自理,儿子因要陪她进行康复而无法外出务工,我得尽快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吴陆玉说。谈及获得“全国民政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吴陆玉充满干劲地说:“这份荣誉是肯定、是鞭策,更是责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问需于民,多到基层走访,从政策制定、落实层面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来源:中国社会报
编辑:刘牛、罗娇
责编:施绍根
统筹: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