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提醒:越没本事的父母,越喜欢在这3件小事上消耗孩子,导致孩子自卑入骨

教育   2024-09-09 18:03   广东  






































































































































































































































































































































































作者:枳为橙 · 主播:康哥
来源:中学生听书(ID:tingshu2018)

教育路上,父母需要用心陪伴孩子度过每个阶段,但不必完全掌控孩子的人生选择。

♬点击上方可收听主播康哥朗读音频


教育专家钱志亮讲过一个案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曾在学校任教时,遇到过一个总是独来独往的女孩。

平日里女孩似乎总是心事重重,看起来闷闷不乐,课余时间也很少和其他同学一起交流玩耍。

一次放学后,他看到女孩久久没有回家,孤身一人坐在教室,出于负责和关心便前去询问对方有没有什么困难。

聊天过程中才知道,原来女孩是在消磨时间,不愿意回家,只要回到家里,就要面临父母无休止的争吵和抱怨。

每天生活在那些负面情绪中,给女孩造成了很多痛苦,不知如何是好。

诚然。家庭环境,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且至关重要的影响。

好的家庭教育,能为孩子的身心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反之,通常会带给孩子无穷无尽的心理阴影。

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一书中也指出:

“有的父母,长期对孩子进行过度控制等负面行为,时间久了,就会给孩子留下恐惧等煎熬。”
现实生活中,越糟糕的家庭教育,越容易在这3件事上消耗孩子,父母越早醒悟越好。

 01 

父母一味贬低否定,容易耗尽孩子的自信心

一个孩子,为什么会变得自卑?

帆书创始人樊登老师表示:

“自卑是来自于苛责。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往往比对其他人都高。


甚至对孩子的要求,比对自己的要求都高。所以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很容易在长大后,形成自卑的特征。”

见过不少这样的家长:

孩子不管做错什么样的事,他们第一反应就是情绪的爆发,不问缘由如何,先劈头盖脸训斥一通。

或许是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碗,或许是无意间弄脏了地板,又或许是在一次测验中考砸了,他们都只关心事情的结果,而不问半点事情发生的过程。

时间长了,发泄情绪的习惯逐渐养成,只要孩子做的不如自己心中所愿,考的成绩不尽如人意,开口便是指责贬低。

诸如:“你怎么事事都做不好”,“你怎么处处不如别人”,“我怎么生出你这么笨的孩子”此类刺耳的话语,句句都会伤害孩子的内心。

贬低的次数多了,不仅会一步步耗尽孩子的自信心,还会让孩子慢慢觉得,自己就是父母口中那样的人。

之前看过一档节目的片段,一度引发了热议:

原本儿子想静下心来,和父亲好好探讨未来的人生规划。

可父亲一看到儿子,就皱起眉满脸嫌弃,一开口便是:“反正你就不是个好学生.....”

儿子听到这句话已经掩盖不住失望的神情,但还是尽力和父亲解释:“每个人见识世界的方式不同.....”

话还没说完,直接遭到了父亲打断话茬,依然是纯粹的责备:“莫狂躁,这样不好。”

儿子脸上写满无奈,却依旧试图和父亲沟通,可父亲却全然不顾儿子的心情,继续训斥:

“你这样会让人讨厌,谁都不喜欢......”

儿子听到这些还是在努力整理心情,耐心跟父亲说:“我想要我的人生,我不想你给我安排好人生......”

可父亲直接拒绝和儿子继续沟通,最后儿子彻底崩溃大喊:“你能不能听我说话,我在你面前,我是你儿子.....”

这一幕让很多网友直呼感同身受,有多少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常年得不到认可,长期活在贬低和打压中。

随着年岁的增加,心里累积的稻草只会越来越多,迟早会压垮孩子。

家庭系统治疗师白瑞说的很对:

“人能行走于世间,追求生命的丰富多彩,就是因为相信自己会很好。


但是旁边有个人,天天否定他,每天盯着他的缺点放大看,这个人怎么能往下走呢。


给他生命的父母都不欣赏他,还会有谁真诚的欣赏他,人哪有十全十美的?”

父母在孩子生命中起到的作用,不只是生命的养育者,同时也是心灵的养护者。

你对孩子有什么样的评价,通常就会引导他走上什么样的路,成为什么样的人。

被赞许和表扬包围长大的孩子,遇到困难会更加懂得勇敢面对,也会不断朝着更高的目标进步。

而长时间受到打压和否定的孩子,会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从而影响未来的人生路。

别再一味指责孩子“没出息”,坚定地站在孩子身边,给予他向上的信心,才能引导他成为更好的人。

父母多一点“随口鼓励”,少一点“无端批评”,孩子才会拥有更加强劲的生命力,走向光明的未来。

 02 

父母长期包办控制,迟早剥夺孩子的价值感

青少年教育专家尹建莉在书中提到:

“一个没有机会进行自我掌控的孩子,不可能学会自我控制。


当我们试图牢牢‘控制’孩子的时候,只会激发孩子的叛逆心。”

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上,都有属于自己的路要走,谁也替代不了。

所有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独自做出选择的时刻,旁人无法干涉。

父母的掌控欲越强,越容易干扰孩子的节奏,让孩子的内心产生不安,最后导致孩子走歪了路,做错了选择。

“神童”张炘炀的故事一度令无数人唏嘘不已:

年幼时,张炘炀有着高于同龄人的智商,小学连续跳级,10岁就参加了高考。

13岁就通过了北京工业大学的复试,开始读研;16岁已经成为了博士。

从小到大,在众人眼中,他一直都是“天才”般的存在,当时甚至被称为“年龄最小的硕士生”。

读大三那年,张炘炀的老师特意帮他联系了德国的一所学校,希望能让他去那里读研,因为那所学校更了解如何培养天才。

在大家看来,他年龄还小,不必急于求成,可以再等一年去德国读书,接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可张炘炀的父亲却认为,儿子应该在大三之后直接读研,如此就能保住“年龄最小研究生”的称号。

父母帮他做好了选择,可也是这个决定,让他错过了更好的学习机会。

一路走来,父母帮他做了一个接一个决定,除了学习之外,几乎包办了他的一切。

大人盲目推着他去接受那个年纪本不该接受的事物,也让他承担了无数超过同龄人的压力。

父母只关心荣誉的积累,却忽略了孩子的心智成长,导致他的阅历和认知无法支撑焦虑,后来的路就开始走向下坡。

博士毕业后,张炘炀便开始摆烂,失去了自我价值感后,他不愿意再努力向上,打算靠着父母给的钱生活。

谈及父母那些年的控制,他字字句句充斥着不满和埋怨。

画云博士说过:

“爱孩子和爱其他的珍爱物件或宠物不同,珍爱的物件或宠物药保留在身边,欣赏爱惜。


可是爱孩子却是为了有一天让他们离开我们,并时刻为他们的离开做准备。”

不少人总觉得,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帮助他完成人生的大小事,替他铺好每段路。

事实上,最好的家庭教育,源自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互相尊重。

为人父母,首先要懂得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是一个拥有自己思想和认知的灵魂。

教育路上,父母需要用心陪伴孩子度过每个阶段,但不必完全掌控孩子的人生选择。

当孩子拥有某个兴趣爱好时,只要不影响学习和生活,就无需过度干涉,默默支持就好。

当孩子努力向着梦想前行时,只要走的不是歪门邪道,就不必强行改变,给予建议即可。

真正负责的父母,都懂得该退出的时候及时退出,该放手的时候勇敢放手,为孩子插上翅膀,望着他们飞向远方。

 03 

父母不断抱怨诉苦,终会透支孩子的高能量

网上有个问题:一个消极的家庭,会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有位网友这样写道:

“这样的家庭,通常弹性很差,也没有松弛度和坦然感。


仿佛任何一件小事,都能让整个家分崩离析。


这种环境中生活的孩子,长大后会变得特别容易应激和自卑。”

朋友小艾曾在闲聊时,多次表示感觉自己面对生活充满无力感,似乎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

她表示,每当遇到一点难事,她就会选择逃避,总觉得日子已经没有希望了,不如得过且过的活。

关于人生,她不敢走错一步路,每当做错了选择就会觉得“人生完了”。

关于婚姻,她也始终抱有悲观的态度,很难发自内心的相信任何人。

而她后来会变成这样的性格,从她讲述的家庭环境便可窥见一二。

上初中时,她的父母在家里争吵的次数越来越多,轻则争论许久,重则摔摔打打。

从那时起母亲就隔三差五告诉她:“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离婚了,都是因为你,我才过得这么苦......”

家里的洗衣机坏了,母亲就会叫苦连天,接连好几天抱怨生活不顺。

她若是考试退步几个名次,母亲也会句句责备:“你能不能争点气,咱们家的日子本来就不好过......”

成年以后,她变得越来越消极,也很难收获长久的幸福感。

李雪说:“向孩子抱怨自己的不幸,是摧毁孩子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父母的嘴,就是孩子的路。

父母口中的世界、生活,往往就会成为孩子的人生方向。

人的能量是有限的,内心也很容易受到来自周围人的暗示。

如果孩子常年接收的是抱怨诉苦,那他只会不断消耗正能量,渐渐失去驱散阴霾的力量。

如果孩子经常得到的是积极反馈,那他的内心就会装满阳光,前行路上会乐观面对一切。

就像热播剧《我的阿勒泰》中的模范妈妈张凤侠,活成了很多人羡慕的样子。

她就像是一位充满智慧的人生导师,一次又一次女儿李文秀的成长道路。

李文秀在搞砸了很多事后,越来越不自信,不知道自己还是不是有用的人。

张凤侠得知女儿的顾虑后,立马开导她

“啥叫有用?李文秀,生你下来不是为了让你服务别人的。


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没有人用,待在草原上自由自在也很好嘛!”

正是因为有张凤侠洒脱性格的影响,才成就了越来越出色的李文秀。

家庭教育中,最怕的不是经济条件的贫穷,也不是教育资源的多少,而是父母和孩子长期都处于内耗之中。

为人父母,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绪,才能给孩子提供无限力量,以及充足的心理营养。

作为孩子的引路人,学会允许一切发生,戒掉消极抱怨,教育之路才会开满花朵,遍布风景。

心理专家武志红曾谈到一个观点:好的父母,一般都能做孩子的“容器”。

所谓“容器”,一般具备这3个特点——

①当孩子把事情做好的时候,认可孩子;

②当孩子遇到挫败的时候,支持孩子;

③孩子的情绪和活力、攻击性,能够在和父母的关系中流动。

就这三点,如果做到了,父母就是好父母。

点个“在看”,与大家共勉

作者:枳为橙。本文首发中学生听书(ID:tingshu2018),中小学免费有声平台,听海量必读名著、必背古诗词。百万父母的教育宝典,更多教育干货文章,欢迎关注我们。

米得说故事
儿童听故事大全,家长育儿好帮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