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心剧·心灵成长的舞台
一、社团概况
(一)基本信息
淇滨中学“阳光心理剧社”成立于2011年,社团致力于运用心理剧这一独特形式,为学生搭建一个能够有效释放情感、深度缓解压力、促进认知成长及实现彼此支持的互动舞台。社团最初由龚老师以及六位热心学生共同发起成立该剧社,十四年间历经七次成员更迭,至今已吸引了超过千名成员的参与。剧社下设剧本部、剧务部、表演部三个部门,剧本部由导演、编剧组成,负责剧本的搜集、创作与打磨,并为表演提供专业指导;剧务部负责打造剧社的场景布景、制作道具和设计海报;表演部负责心理剧舞台表演。各部门各司其职,紧密协作,共同营造出一个和谐高效的团队。剧社在校园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还通过策划和执行各类活动,积极推动校园心理健康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社团宗旨
以融合教育性与艺术性的校园心理剧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心理引导,助力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以剧为媒,以人为本”,致力于营造一个开放包容的氛围,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在心理剧的创作与演绎中找到心灵的慰藉,激发个人成长的力量,并努力将社团发展成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先锋,通过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积极心理支持。
二、活动安排
社团活动分为常规活动与特色(品牌)活动两大类。
(一)常规活动
1.成员纳新。
九月心理剧社向各班分发了阳光心理剧社的宣传资料,通过心理短剧的形式展现学生进入初中后可能遭遇的心理健康挑战,通过正能量的呈现,启发同学们思考、理解和关怀同龄人的心理健康。老队员的精彩表演,吸引了众多七年级新生,激发了七年级新生的兴趣,根据纳新标准,126名新生决定加入心理剧社,为社团注入了新的活力。
2.系统培训。
九月至十一月期间,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为新成员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专题培训,涵盖了语言表达、团队协作、表演艺术和舞台表现等关键技能。到了11月,2024年的126名新成员被划分为8个剧组,开始进行实践训练。自9月加入以来,成员们一直保持着高涨的热情,没有出现退出情况。他们在参与培训和创作的过程中找到了乐趣,发现了自我潜能,增强了自信,并且内心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
3.定期分享。
每周一为心理剧社固定集中活动时间,每次排练后,成员分享个人情绪变化和收获,促进情感交流。通过轮流分享,社员重新的角度认识自我,增进成员间的了解与信任。
(二)特色活动
1.心理剧大赛。
今年五月,如期而至的校园心理剧大赛,成为学生们展现才华的璀璨舞台。他们通过自编、自导、自演的方式,尽情挥洒创意,演绎属于自己的心理故事。大赛流程既严谨又充满创意,从报名阶段开始,学生们需提交充满创意的剧本,为后续的创作和表演打下坚实基础。初赛阶段,各班推优团队及跨班自由组合的团队参加年级赛,评委由学生代表,心理、音乐、美术学科教师组成。进入决赛的队伍将根据初赛的反馈,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剧本及表演。他们将在大型活动场地进行表演,展示他们的心理剧作品。评委来自社团负责人、心理教师以及各班学生代表。每部作品表演结束后,心理老师会进行现场点评,这不仅让参演者和学生评委有机会学习和了解心理知识,也为参赛者提供了宝贵的反馈和改进意见。经过初赛和决赛的心理剧大赛通常持续一个月,评选标准包括剧本创意、表演技巧、舞台效果和观者反响。颁奖典礼是大赛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对所有参与者努力的肯定。根据评选结果,优秀参赛队伍将获得奖项表彰。这不仅是对他们才华的认可,更是对他们未来继续探索和表达自我的鼓励。有的团队因为剧本创意和表演技巧出色而荣获“最佳创意奖”,他们的作品成为大家争相学习的典范。心理剧大赛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更是一个促进心理健康、增进人际交流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心理剧大赛,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需求,学会如何表达情感、解决问题。他们不仅在大赛中获得了成长和自信,还在团队合作中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和协作。心理剧大赛已经成为一个让学生们展现才华、探索心理、增进交流的综合性平台,为校园文化生活增添了新的色彩和活力。
2.校园心理剧巡演。
剧社从心理剧大赛中精心筛选出“佼佼者”,确保所选剧目不仅内容丰富多样,而且能够深刻地触及广泛的心理议题。每学期初,剧社都会进行周密的策划,并发布一份精心挑选的剧目菜单,供全校各班自由预订。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活动的灵活性,也确保了其针对性。剧社成员负责组织剧目巡演工作,部分剧目由近两年心理剧大赛的优秀参演者出演,有的剧目则由剧社成员对历年来的优秀作品进行创新性改编和精彩呈现,使每一部剧目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每周二,剧社成员会根据班级预定剧目,组织相关参演者深入班级,通过生动的现场演出,将心理剧的魅力传递给每一位学生。他们注重现场氛围的营造,巧妙融入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演出结束后,心理教师会组织剧社参演成员与相应班级的学生进行深入讨论。这一环节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分享自己感受和见解的平台,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讨论中,学生们能够加深对心理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为了确保演出质量的持续提升,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对剧社成员和优秀剧目参演成员进行专业培训,力争使每一次巡演都成为一次艺术与教育的完美结合。
3.“心理剧疗愈之旅”校外社会实践活动
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与剧社核心成员紧密合作,精心策划并执行每学期至少一次的“优秀剧目走出去”心理剧疗愈活动。学生们将他们的表演带到社区、结对学校、孤儿院等机构,通过心理剧的表演和互动为需要的人群提供心理慰藉。2024年阳光心理剧社的成员们自编自导自演了两部校园心理剧《如果》和《作业协议》,为鹤山区中山小学乡村少年宫的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独特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山小学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巧妙地将心理学知识与表演艺术相结合,引导学生们以更加阳光和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通过参与这些心理剧的社会实践活动,剧社成员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得到了锻炼,同时他们的心理剧疗愈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增强。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如何通过艺术表达情感,还学会了如何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感受,从而在心理上给予他人支持和帮助。这些经历不仅提升了他们的社交技能,也加深了他们对心理学的理解,使他们成为更加全面发展的个体。
三、活动实施
淇滨中学阳光心理剧社将心理剧的创作与演绎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生成阶段
心理剧以生动的方式呈现学生在成长道路上可能遭遇的心理问题,其问题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心理委员在班级中敏锐地察觉到潜在的心理问题;二是通过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识别出的普遍问题;三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在咨询过程中,我们发现,对冲突事件的认知往往是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心理咨询师帮助学生界定问题,追溯问题根源,找到症结所在。经过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内在需求,并确定恰当的应对策略。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将学生咨询的真实案例改编成校园心理剧。这些剧目不直接提供解决方案,而是通过引发讨论,激发学生发现合理的应对方法,供他们学习、模仿和应用,并对不恰当的应对策略提出建设性意见。例如,当一个学生在学习压力下感到焦虑时,心理委员注意到这一情况,并与心理咨询师协商后,决定将此案例改编为心理剧。在剧本创作过程中,心理咨询师与学生深入沟通,探究其焦虑的深层原因。通过剧本的创作和修订,学生开始理解自己的情绪反应,并学习如何通过合理的时间管理和积极思考来应对压力。最终,心理剧通过展示学生在心理咨询师引导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励其他学生正视自己的问题,并主动寻求帮助。
(二)完善阶段
这个阶段重点关注四个方面,一是剧本的精细打磨:剧本初稿由心理委员、校心理咨询师或当事人撰写,随后剧本部成员共同创作,真实呈现冲突,外显心理活动,同时在不改变原有结局的情况下,修正错误认知。二是演员的精心挑选:依据三个核心原则进行挑选,即本色出演原则,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选择与之相匹配的角色,以便更深入地自我探索,并成为反映他人问题的一面镜子;其次是角色互换原则,安排学生扮演他们原本的对立面,通过角色的转换促进同理心的培养,从而达到对对方立场的深刻理解和共鸣;最后是本体出演原则,让原型人物亲自演绎自己的故事,以一种开放的心态面对自己的问题和冲突,从而促进学生心理的积极成长。三是排练中的成长体验:演员们在排练中不仅体验成长,也感受到集体创作的独特价值,剧本随着他们的感悟而不断改进,最终剧本融合了所有人的感情、需求、感悟和成长。四是剧务的周密安排:剧务组根据剧目主题准备道具、设计海报,并负责演出的宣传和班级间的协调,确保演出现场布置得当。例如,在心理剧《如果》的剧本打磨过程中,剧本部成员反复讨论,确保每个场景都能真实地反映遭受欺凌的危害,同时保持故事的可信度。在挑选演员时,剧组特别注意选择那些能够真实表达角色情感的学生。排练过程中,剧组成员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通过不断的试演和反馈,剧本和表演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三)分享阶段
这一阶段的作用是促使演员和观众及所有参与者产生感想和领悟,帮助他们梳理自己的感想,分享他人的领悟。由于我校心理剧剧本来源于学生自己的生活,所以每个人都会带着自己的生活经历去理解剧情,带着自己的情感经验产生感悟。给他们创造分享的空间,有利于同学之间及所有参与者分享各自的想法,有利于他们敞开心扉、接纳别人的经验。在班会、家长会、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表演校园心理剧后,我们安排讨论的环节,让学生及所有参与者充分表达他们的想法,分享大家观后所获得的感悟;在校园心理剧巡演、学校校园心理剧大赛演出后,将大家的感悟以书面心得体会征集并保存。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巩固了学生在心理剧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还进一步促进了他们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成长。例如:在心理剧《如果》演出结束后,导演首先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他表达了对团队成员的感激之情,并反思了自己在排练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副导演则强调了校园欺凌问题的严重性,并呼吁大家共同努力,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演员们分享了他们扮演角色时的体验,以及通过角色理解被欺凌者感受的过程。剧组成员也表达了他们为观众带来触动人心的作品的自豪感。通过这样的分享,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心理剧主题的理解,也学会了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冲突。
四、实施效果
(一)计划执行情况
社团各项活动均得到有效执行,参与人数持续攀升,活动质量也呈现出稳步提升的趋势。特色品牌活动不仅极大地提升了社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在校园内推动了校园心理健康氛围的积极建设,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实际成效
经过十四年不懈的探索与努力,校园心理剧已演变为一个映射学生内心世界、推动个人成长的宝贵平台。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它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通过学生们的亲身参与,从剧本创作到角色扮演,再到舞台呈现,校园心理剧以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方式呈现了心理议题,激发了学生们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兴趣,同时锻炼了他们的人际交往技巧。这样的教育形式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更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心理韧性,为打造一个充满爱与支持的校园氛围贡献了积极力量。2024这一年心理剧《音开心扉》《留夏》在河南省中小学生心理剧评比活动中分别荣获一、二等奖;阳光心理剧社团活动案例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一等奖。
五、反思
(一)亮点提炼
1.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吸引学生参与和关注。社团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及心理健康需求,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如心理剧治疗工作坊、心理剧本创作等,吸引了大量学生的参与和关注。
2.发挥心理剧疗愈作用。社团充分利用心理剧的疗愈作用,通过心理剧分享会、心理剧大赛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自我、释放压力的平台,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加强校内外合作。社团积极与校外机构合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提升了社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二)存在问题和挑战
1.成员流动性大,持续培训成为挑战。社团在活动策划和实施过程中面临经费有限的问题,导致部分活动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未来需要积极寻求资金支持,提升活动质量。
2.专业人才缺乏。社团在心理剧治疗、心理咨询等方面缺乏专业人才,导致部分活动无法深入开展。未来需要加强与相关专业的合作与交流,引进更多专业人才。
(三)未来的发展完善方向
1.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积极寻求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方面的资金支持,为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2.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深化与相关专业的合作与交流,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强化社团内部的人才培养,提升社团成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确保社团活动的持续高质量发展。同时,探索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播范围,吸引更多关注,影响更多人群。
3.深化校内外合作。进一步加强与校外资源合作与交流,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加强与校内其他社团的合作与联动,共同推动校园心理健康氛围的建设。
总策划:李庄平/范彦杰
监审:李建平
撰稿:龚雪梅
审核:任新华
编辑:王晓雪
Sunshine Psychology Society
阳光心理剧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