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规模“长新冠”调查结果出炉;朋友之间会共享肠道菌群丨科技周览

学术   科学   2024-11-30 08:07   北京  



星标,才能不错过每日推送!方法见文末插图


整理 | 周舒义、望乡





新研究证实螃蟹也会痛

一直有说法认为,像螃蟹、虾,以及小龙虾等十足目甲壳动物没有痛觉,因此即便被放入锅里加热,它们也不会感到疼痛。事实果真如此吗?一项近日发表于Biology的研究首次基于电生理学证据,发现螃蟹也会痛——它们会将疼痛刺激传输至大脑,并对其作出清晰的神经反应。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虽然此前有研究观察到,甲壳动物在受到外界有害刺激后会出现退缩反射和防御行为,但回避伤害有可能只是动物的反射性反应,并不直接等同于它们体验了痛觉

将测量大脑活动的电极连接到一只滨蟹身上,然后对它进行机械和化学刺激。| Eleftherios Kasiouras


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向普通滨蟹Carcinus maenas的眼睛、触角、步足关节等身体各处的软组织涂抹乙酸,或施加机械刺激(冯·弗雷试验),并记录它们在此期间的脑电信号。结果发现,在受到有害刺激后,螃蟹的大脑活动有所增加;而当同一部位暴露在食物气味,或一滴海水中时,中枢神经系统没有检测出任何反应。研究认为,这表明螃蟹各个身体部位存在痛觉感受器,可以向大脑发出某种形式的痛觉信号,而不会对非疼痛刺激作出反应。研究还发现,物理刺激引起的痛觉比化学刺激更短、更强烈。

作者表示,虾、小龙虾等其他甲壳动物拥有和螃蟹类似的身体结构和神经系统,因而很可能也会以类似方式感知疼痛。或许下次烹饪虾蟹的时候,最好能“给个痛快”。

相关论文:https://doi.org/10.3390/biology13110851





中国最大规模“长新冠”调查结果出炉

柳叶刀子刊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Western Pacific近期一项针对7.4万余名中国居民的在线调查研究显示,10%~30%的新冠患者报告有“长新冠”(Long COVID)症状。这也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规模的“长新冠”调查研究。

这项回顾性研究采用在线问卷调查的形式,于2023年11月22日至2024年1月24日调查了74075名中国居民过去一年来的新冠病毒感染状况和“长新冠”症状,最终获得了68200份有效问卷。

“长新冠”是指初次感染新冠后三个月,症状仍持续存在或出现新症状,这些症状持续至少两个月而没有其他解释。全球约1.4亿人受“长新冠”困扰。其可影响多个器官系统,导致认知和情绪障碍。典型症状包括疲劳、运动后不适、脑雾、头晕、胃肠道症状、心悸、性欲减退、嗅觉或味觉受损、口渴、慢性咳嗽、胸痛、脱发等。任何新冠感染者都可能罹患“长新冠”,发生率差异很大,从10%至60%不等。接种新冠疫苗已被证明可显著降低“长新冠”风险。

分析显示,约10%~30%的患者曾经历了一种及以上的“长新冠”症状,最常见的症状(3个月时发生率)包括疲劳(30.53%)、记忆力下降(27.93%)、运动能力下降(18.29%)、咳嗽/咳痰(18.83%)、口渴/口干(18.06%)、睡眠障碍(17.41%)和脑雾(16.87%)。在仅感染一次的人群中,疲劳(24.85%)、记忆力下降(18.11%)、运动能力下降(12.52%)等症状较少见。

研究还发现,女性更有可能经历“长新冠”。不同年龄组的症状有明显差异,但睡眠障碍、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在老年人中更常见。中国北方地区居民的“长新冠”发生率较高,研究认为这可能与气温差异有关。

“长新冠”的危险因素包括基础疾病、饮酒、吸烟、急性感染严重程度。重复感染一般急性症状更轻,但“长新冠”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更高。接种疫苗,尤其是多次接种加强针,可将长期症状显著减少30%~70%。根据新冠患者自述,细菌、流感和支原体感染也更多见,8%~10%的患者认为新冠加重了之前的慢性疾病或引发了新的并发症。

相关论文:https://doi.org/10.1016/j.lanwpc.2024.101218





南极洲首次发现琥珀

一项近日发表在Antarctic Science杂志上的新研究显示,科研人员首次在南极洲发现了琥珀。这表明在大约9000万年前,南极洲的气候条件允许能够产生树脂的树木生存。

2017年,研究团队乘坐“北极星”号科考船进行考察期间,利用海底钻探装置MARUM-MeBo70,在阿蒙森海深946米的海底沉积层中,成功采集到了包含琥珀的沉积物岩芯样本,并将其命名为“松岛琥珀”。阿蒙森海位于西南极洲边缘,南纬73.57°,西经 107.09°。

该团队先对样本进行了风干处理,随后将其切割为直径约1毫米的微小薄片,再从中分离出琥珀,结果发现了可能是古树树皮的残余物。南极洲的琥珀品质较高,表明其埋藏深度较浅。因为随着埋藏深度增加,琥珀会在热应力的作用下消散。研究团队认为,此次发现为认识南极周边白垩纪时期的森林生态提供了全新视角。

“通过分析琥珀碎片,可以直观了解9000万年前南极洲西部的环境状况。”研究人员表示,“在某个历史阶段,七大洲的气候条件都允许产生树脂的树木生存。我们现在的目标是进一步了解这个森林生态系统——它是否曾被火灾摧毁、能否在琥珀中找到生命的痕迹。这一发现为我们提供了更加直接的方式回溯过去。”

相关论文:https://doi.org/10.1017/S0954102024000208





联合国:2023年新增约13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11月26日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有63万人死于与艾滋病相关的疾病,新增约130万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报告显示,全球现有约3990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比2022年增加90万人,其中尚有930万人无法得到医治。在至少28个国家,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还在上升。2023年平均每天有570名15岁至24岁的女性感染艾滋病病毒。在非洲东部和南部至少22个国家,这个年龄段的女性感染艾滋病毒的风险是男性同龄人的3倍。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执行主任温妮·拜安伊玛表示,剥夺女性受教育权利、纵容性别暴力、医疗不平等……这些侵犯人权的行为会阻碍艾滋病救治并导致病毒蔓延。“要保护每个人的健康,就必须保护每个人的权利”。

日内瓦大学医院艾滋病项目负责人亚历山德拉·卡尔米表示,救命的药物和疗法不仅仅是商品,更具有公益属性。相关资源亟待推广,实现普遍覆盖。

相关来源:

https://www.unaids.org/en/resources/presscentre/pressreleaseandstatementarchive/2024/november/20241126_world-aids-day-report





探测到迄今能量最高的宇宙线电子

一个研究团队利用高能立体视野望远镜(H.E.S.S.),探测到了迄今为止能量最高(40 TeV)的宇宙线电子。新研究缩小了附近宇宙线电子源的候选范围,填补了此前未被探索的能量区间,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内持续作为这一研究领域的参考基准。相关论文11月25日发表于Physical Review Letters

H.E.S.S. | Wikimedia Commons

宇宙线是从外太空来的带电粒子,其起源是当代天体物理学最重大的前沿科学问题之一。由于银河系随机磁场的存在,宇宙线的方向在传播过程中被不断偏转,很快丢失掉其原初的方向信息,人们在地球上观测到的银河宇宙线强度具有高度各向同性,通过测量宇宙线的方向很难获得其起源性质。从成分上讲,宇宙线主要由原子核构成,86%为氢原子核(质子),12%为氦原子核,1%为碳、氮、氧及铁的原子核,还有1%是电子。宇宙线电子的能量超过1 TeV(1 TeV = 10¹² eV,比可见光的能量高1万亿倍),为了解银河系中发生的高能过程提供了重要信息。

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四个H.E.S.S.望远镜十多年来收集的大量数据。他们改进粒子识别技术,采用新的、更为高效的筛选算法,成功从背景中分离出了宇宙线电子信号。据此绘制了一个宽泛的宇宙线电子能谱,能量最高可达40 TeV。相比之下,过去对宇宙线电子的探测能量都低于5 TeV。在能谱1 TeV左右的位置存在明显扭折,新研究表明这一扭折要比此前预期更为尖锐。论文作者表示:“这是一个重要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探测到的宇宙线电子很可能来自我们太阳系附近的极少数源,距离最远达几千光年,和银河系相比这是一个非常短的距离。”

相关论文:http://dx.doi.org/10.1103/PhysRevLett.133.221001





朋友之间会共享肠道菌群

饮食、药物、社交、环境……微生物在无声无息间改变着我们,同时也在被我们改变。它们和人体之间的关系,或许要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亲密和深刻。11月20日发表于Nature的一项研究表明,同一个社交圈子的成员会共享微生物,互动越多,他们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就越相似,即使非家庭成员之间也是如此。

研究人员前往中美洲国家洪都拉斯的丛林,研究那里18个偏远村庄中的1787名成年居民,绘制村民的社会关系图,并分析他们的微生物组。这些村民主要通过面对面互动,很少接触会干扰微生物群的加工食品和抗生素。

研究人员绘制了社交关系图,并收集了洪都拉斯18个偏远村庄居民的微生物组数据。| Human Nature Lab at Yale


研究记录到2543种微生物和339137种微生物菌株(亚种)。分析表明,即使排除了饮食、水源和药物等其他因素影响,同一个社交圈子的成员之间,微生物群也会表现出显著的相似性。对于同住一屋的个体(包括夫妻),肠道微生物群相似度高达13.9%;对于不住在一起,但习惯共度闲暇时光的个体,相似度达10%;相比之下,对于同一个村庄却不怎么往来的个体,相似度仅4%。这种相似度与人们社交的频率和方式(如握手、拥抱、亲吻)有关。“事实上,在我们研究的村庄中,微生物群相似度是预测人们社会关系的最有力因素,超越了财富、宗教和教育。”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结果针对的是微生物菌株,而非更大范围的微生物物种,因此这种相似度更可能来源于微生物的人际传播,而非出于偶然。

此外,研究还发现了存在微生物“传播链”的证据——朋友的朋友之间,微生物群相似度也高于随机水平。与社交网络边缘的个体相比,“社交红人”的肠道微生物与其他村民更为相似。研究还发现,与村内不同社交圈子对应,特定微生物也会随之群聚。“戏剧、划船、物理……围绕这些兴趣爱好你会发展出不同的朋友圈子。我们的研究表明,圈子成员可能会以前所未料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甚至是通过他们的微生物群。”

研究人员表示,上述发现既有消极一面,也有积极一面。例如,与微生物有关的某些致病风险因素(如高血压和抑郁症)可能会借此传播,但有益菌带来的健康益处也可以通过社交网络转移。人们不应该因为害怕“感染”他人的微生物而拒绝社交——社交互动可以传播有益健康的微生物,并带来许多其他好处。“密切接触对我们来说并不坏。相反,这是有益的!”

相关论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8222-1





国际电信联盟:全球仍有约三分之一人口无法上网

国际电信联盟11月27日发布报告说,2024年全球互联网用户进一步增加,估计达到55亿,但顽固的数字鸿沟依然存在,仍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口无法上网。

这份名为《2024年事实与数据》的年度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估计有55亿人使用互联网,较前一年增加2.27亿人,占总人口的68%。相比之下,无法上网的人口估计为26亿人,占总人口的32%,其中18亿人生活在农村地区。

报告显示,互联网使用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2024年高收入国家估计有93%的人口使用互联网,而这一比例在低收入国家仅为27%。估计有83%的城市居民使用互联网,而农村地区这一比例不足一半(48%)。全球4/5的10岁以上人口拥有手机,但低收入国家的这一比例仅为56%。此外,高收入国家的5G网络覆盖率估计可达84%,而低收入国家仅为4%。高收入国家每人每月平均移动宽带流量(16.2 GB)大约是低收入国家(2 GB)的八倍。

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多琳·波格丹-马丁说,这份报告讲述了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之间在数字领域的两种现实,最弱势群体难以在线获取信息、教育和就业机会。在这个相互联系的世界里,真正的进步是要确保所有人共同前进。(新华社)

相关来源:https://www.itu.int/en/mediacentre/Pages/PR-2024-11-27-facts-and-figures.aspx#/zh






相关阅读

1  室温超导造假,迪亚斯被大学扫地出门;上网或能提高中老年人幸福感丨科技周览

2  知名期刊eLife将失去影响因子;她用自己培养的病毒,成功治疗自己的癌症 | 科技周览

3  改写教科书,化学家们打破了一条百年规则;单身人士的抑郁风险高近80% | 科技周览

4  百余名天文学家联名呼吁叫停星链发射;小时候少吃糖,成年后更健康 | 科技周览

5  国内抑郁患者近亿,高学历男性死亡率更高;他们在6千年前发明了第一个轮子 | 科技周览


近期推荐

1  不发论文的时候,科学家们都在晚上做什么?

2  无人潜艇崛起,或许意味着航母时代的结束

3  沃尔夫奖得主何川再发重磅研究:破译一个致癌关键突变

4  困扰数学家一个多世纪的难题,AI从生物学中找到线索

5  千万别给科学家擦黑板


特 别 提 示

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

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任何形式的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摘编。转载授权请在「返朴」微信公众号内联系后台。


找不到《返朴》了?快加星标!!



长按下方图片关注「返朴」,查看更多历史文章

微信实行乱序推送,常点“在看”,可防失联

返朴
溯源守拙·问学求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