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
面对网上多到爆的信息海洋
“第三方测评”已经变成了
小伙伴们网购时的得力小助手
大家都养成了“剁手”前必看测评的习惯
但小心,有的测评可能会坑你哦!
“双11”大促要来啦
为了让大家在网购时保持清醒头脑
正确看待那些网上的促销大战和商品测评小广告
小美来给你支支招啦!
文章末尾有小美准备的小惊喜
记得查收~
↓↓↓↓↓
理性审视消费需求
切勿迷信“种草”流量
针对某些主播、博主推出的各类“测评红黑榜”“必备好物清单”“避雷清单”等,应当多平台、多渠道进行比较,客观理性看待各类测评榜单和测评内容;针对“第三方测评”主播、博主提供的引流优惠信息,特别是所谓“无脑购入”“家人们放心冲”等具有强烈情绪和引导性质的标题、口号时,消费者更应保持清醒,聚焦自己和家人的真实需要,不迷信“流量”,不尽信“流量”。
关注主体口碑信用
以便维权追责有的放矢
严禁违法载人、超员超速、酒驾醉驾、疲劳驾驶等重不少“第三方测评”账号本身就经不起测评,许多是不能承担责任的自然人,让轻信“第三方测评”的消费者在情感上受挫,在消费维权上也面临难题。因此,消费者在浏览相关测评信息时,对于评论吐槽意见较多、带货推销倾向明显甚至有失公允的,要及时搜索查证、自觉远离;针对偷换测评概念、测评结果自相矛盾等涉嫌误导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可保留证据向相关互联网平台和有关部门进行投诉举报,依法主张自身权益。
留意宣称测评方法
避免“诚意”变“套路”
一些“第三方测评”账号披露的测评过程全靠主观评价,缺乏科学的测评方法,无法提供真实可信的实验凭证;一些博主、主播的点评话术充斥着“必入”“智商税”“谁买谁后悔”“错过等一年”等词句,看似情真意切,其实套路深沉,不仅误导消费者,有些还涉嫌不正当竞争或商业诋毁。消费者在浏览有关“第三方测评”信息和推荐产品时,要留意查验有关测评项目是否合理,测评信息或数据来源标注是否清晰,相关数据结论有无常识性错误或逻辑谬误,还可以翻阅查验该账号作者往期成果、点赞情况和网友评论留言,综合比较信息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当心概念营销变味
警惕“跑偏”的“第三方测评”
部分“第三方测评”账号在经营过程中没有把握好公正客观和经营盈利的关系,为了商业利益变身流量代言人,以“科普”“分享”为名行“营销”“带货”之实,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还有少数博主、主播和经营者偷换检验检测指标项目概念或虚假展示检验检测报告,更有甚者直接伪造虚假检验检测报告,推销涉嫌价高质次的仿冒、伪劣商品,一经查实均须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请理性贷款,合理消费,避免逾期。
贷款额度,放款时间,综合费率以实际审批结果为准。
点击 阅读原文 ,下载国美金融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