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北京春运】15年沿着轨道走了上万公里——地铁巡道工的春运深夜

民生   2025-01-30 15:17   北京  

北京南站地铁14号线站台,凌晨0点30分,当城市的喧嚣渐渐归于宁静,京港地铁14号线的轨道也暂时停止了它的忙碌。

这对于黄超和他的同事们来说,仅仅是深夜工作的开始。作为地铁14号线的轨道维修工程师,黄超的任务是为深夜停运后的轨道“探伤问诊”,确保每一寸钢轨、每一个接头螺栓都处于最佳状态,迎接第二天的乘客。

今年38岁的黄超自2009年加入京港地铁以来,已经在轨道维修岗位上度过了15个年头,今年春运保障期间,作为经验丰富的资深地铁“老兵”,他依旧冲在了最前面。

1月25日凌晨,黄超和同事在停运后的轨道“探伤问诊”。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3.5、7、12、2、8、280、1680、10000……


黄超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夜间进行,这段时间是地铁停运后的黄金窗口期。每晚9点至次日凌晨5点,他和同事两人一组,在停运后的地铁隧道内进行巡检作业。他们的任务是对长达7公里的线路设备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列车安全运行。

3.5、7、12、2、8、280、1680、10000……这些数字与黄超工作密切相关,以张郭庄站-大瓦窑站区段为例,在地铁停运后,他和同事需要下轨巡检三个半小时,行走将近7公里,检查12组单开道岔、2组菱形交叉道岔、8组伸缩调节器等。在巡检过程中,还要对280个接头、1680个接头螺栓、上万个扣件及区间内大量相关专业设备进行确认。

每次上岗前,黄超都会提前半小时到达办公室更换工作服,参加当晚的工作会议,了解施工范围、重点及安全事项。接着,他们会仔细检查手锤、检查锤、扳手、手电筒、直尺等超过20种工具的有效性和性能,确保无破损、裂纹,计量工具刻度清晰,检测标签是否在有效期内。晚上11点左右,他们会前往车站综控室进行施工登记,再次强调工作内容和安全措施,最后于次日0点20分,收到可以下轨的通知后,再次检查自身防护用具及携带的工具,这些准备工作全部完成后他才能下轨检修。

每次巡道前,黄超都需要反复确认工具已准备齐全。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黄超粗略计算过,15年间,他在深夜的地铁隧道和高架桥上已经至少步行了上万公里。每一次巡检,他都要携带1个总重达30斤的工具包,里面装满了各种必需品。这些工具不仅是他的工作伙伴,更是保障地铁安全运行的关键。

“听”出钢轨的健康状况


“我们的任务是保证所有轨道设备安全可用,防止任何侵限或脱落异物影响行车安全。”黄超说。

1月25日晚上,轨道维修工程师黄超和轨道维修技术员郝强需要巡检的是14号线北京南站至西铁营区间。虽然是步行巡检,但他们工作可绝非“走路”这么简单,只见他边走边弯腰,用手中的铁锤敲击钢轨,隧道内响起一阵阵“铛铛铛”的金属碰撞声,每次敲击后,黄超都要侧耳倾听这些看似毫无差异的声音反馈,从蛛丝马迹中判断钢轨的健康状况。

“我们采用‘敲、听、看、摸’的方式进行检查。”黄超解释说,“用锤子敲击钢轨,根据回声判断是否存在隐患,还要观察锤子的回弹情况来评估钢轨的刚度,并凭借经验重点检查线路薄弱环节。”对于难以触及的地方,如道岔滑床板,他们会蹲下贴地查看是否有裂纹。

在手电筒的光线下,黄超利用检查锤敲击钢轨,通过声音为钢轨“体检”。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用检查锤敲打钢轨的巡检工作,手上的感受也同样重要,因此即便是在极寒天气下的高架区段作业时,黄超和同事也只佩戴很薄的劳保手套,为的就是精准感受到锤子反弹时的节奏和力度,以此判断钢轨的状况。

“如果敲击的声音特别清脆,检查锤弹跳正常,证明钢轨为正常状态,如果声音较为沉闷,检查锤敲击后反弹很低甚至不反弹,说明钢轨很有可能有伤损情况,需进一步进行精细检查。”黄超说,这些检查中的经验都是一代又一代地铁巡道老师傅总结下来的,虽然看上去简单,但真正要想精准探伤,离不开的还是“口传心授”和反复实践。

15年里练就一双“铁腿”


每个工作的深夜,黄超和同事都是快步前行,平均每半小时,黄超要敲击钢轨近200次,通过声音和锤子的弹跳判断钢轨是否正常。巡道作业时间十分紧迫时,平均步速需要保持在每分钟40米,因为他们对于重点地段必须适当放慢速度,加密检查,同时,还要巡视区间内的其他设备,记录并上报发现的问题,确保每个细节都不被遗漏。15年里,黄超早已练就了一双“铁腿”,走起路来不自觉就会加快速度,有时候家人和朋友都会开玩笑:跟黄超出门总是跟不上他的脚步。

当然,冷热、脏累这些情况黄超是顾不上的。

在2024年的一场暴雨预警中,为了确保高架桥区段排水槽畅通,黄超和同事们加班加点清理淤泥。尽管全身湿透,但他们看到第二天运营顺利,乘客们能够安全出行时,内心感到无比温暖和满足。“每当想到我们的工作能保障成千上万乘客的安全出行,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黄超说。

巡道的工作模式昼夜颠倒,但经过15年的适应,黄超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回到家后,我会通过锻炼身体、陪伴家人等方式调整作息。”他说,“打篮球、跑步不仅让我保持健康,也增进了与孩子的互动,使我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

黄超和他同事在地铁隧道内进行巡检。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凌晨2点,地铁站外的夜色更深了,但黄超和他的同事们却是感受不到的,唯一让他们注意到时间变化的就是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轨道巡检的“倒计时”。伴随着铁锤与钢轨的敲击,一阵阵“铛铛铛”的响声顺着钢轨传至远方,在北京轨道交通的线网中,无数“黄超们”正在幽深的隧道里忙碌,为轨道“把脉探伤”。

(来源:新京报 京港地铁)

北京交通
传达交通资讯 服务市民出行 倡导文明和谐交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