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5号线和平里北街站因紧邻地坛庙会和雍和宫而显得格外热闹。值班站长马寅成了车站的“指挥中枢”,忙碌于各个角落。
早8时,马寅提前一个半小时到岗,完成换装、早餐和交接等一系列流程后,迅速投入工作。他仔细检查手台、喇叭、导向标志等关键点,确保一切准备就绪。为应对大客流,站区为车站特别配备了20多名“帮手”,马寅在站厅简短召开班前会,强调注意事项后,大家迅速分散到各自岗位。
“去雍和宫您从D口出,一直往南,过两个红绿灯就到了。”“地坛北门在十字路口往右边拐就到了。”“保洁,南厅检票口有污渍,需要打扫。”从站台到站厅,再到站外,哪个环节出现状况,马寅都会到现场核实并协调处置。
9点50分左右,大客流涌出站台,为避免南厅出现乘客扎堆,按照预案,马寅指挥工作人员在站台中部开始疏导客流。一时间,人声鼎沸,广播声、脚步声、出站刷卡声此起彼伏。马寅还是放心不下,边用手台叮嘱站内各个岗位,边跑出站外查看情况。放眼望去,游人如织,人们沉浸在节日喜庆的氛围中,扶老携幼,涌向雍和宫和地坛方向。“老人和带小孩的要格外注意服务态度,别让人家绕远。万一碰见崴脚的乘客,赶紧去综控室门口取轮椅,做好接续服务。”马寅叮嘱着,他身穿制服消瘦的身影和一脸严肃的表情,在人群中有些显眼。
“我还是有点害怕,不敢坐。”升降平台上,一位坐轮椅的中年女士显得有些惊恐。尽管马寅再三安抚,确认轮椅已经固定好,还是无法打消乘客的顾虑。马寅随即叫来七八个人,一起抬着轮椅出站,由于电动轮椅比普通轮椅要沉许多,前两人反手紧握,肌肉紧绷,显得尤为吃力。马寅一边协助分担重量,一边关注着每位同事的体力状况,同时还不忘安抚轮椅上的乘客。五分钟后,轮椅顺利出站,几个人脸上也见了汗。如果说抬轮椅是“力气活儿”,那抬婴儿车就是“技术活儿”。为了不打扰熟睡的婴儿,一人轻扶住婴儿车的顶部保持平衡,另一人小心翼翼地抬起前轮,马寅托住车身,动作轻柔而迅速。
刚接续完轮椅和婴儿车,一位女士面颊带泪,情绪激动地找到马寅。原来,她们一家人来北京旅游,小孩不慎独自跑上了列车,大人却未能及时跟上。马寅迅速行动,与下一站的同事取得联系,详细告知车门具体位置和孩子的外貌特征。幸运的是,几分钟后,孩子在下一站被找到了。
接续服务、找背包、找小孩,在车站里,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在马寅看来,这都是日常工作,每完成一项,就会在工作群里报备一项,一天下来十几起。另外,车站常年备着巧克力、口罩、针线盒、胶带等物品,乘客低血糖了、编织袋剐破了、口罩丢了,都会寻求车站帮助,仿佛看到地铁制服就像找到了答案,马寅变身“跑男”,为乘客一一化解问题。
15点,返程客流大规模进站。为避免拥堵,马寅带领大家在进站口开展限流工作。不少乘客手里提着各式各样的礼品和美食,尤其是那些五彩斑斓的气球,成为了限流工作中的一项特殊挑战。出于安全考虑,马寅和同事们不得不劝阻携带气球的乘客进站。这时,一个小女孩看到自己的气球被“没收”,顿时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哭了起来。马寅见状,连忙从口袋里掏出一颗棒棒糖,微笑着蹲下身子说:“小朋友,咱俩做个交换好不好?叔叔先帮你保管气球,这个棒棒糖就送给你啦。”小女孩抬头看了看他,最终点头应允。
17点,随着一波客流高峰的平息,一天的工作接近尾声。这时,手机里微信朋友圈点赞声响起,点开微信运动,显示他当日已走了26000步。面对近日的大风降温天气,他提前准备好了暖宝宝,分发给班组员工。巡视车站时,他格外关注每一位员工的精神状态。
回望过去,2007年马寅进入地铁5号线工作,做过票务员、综控员,后来成为值班站长,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前行。车站的点点滴滴都被他看在眼里,也见证了他的成长。2019年荣获运营一分公司“金钥匙”奖,2024年荣获运营一分公司优秀共产党员。
这个春节,5号线和平里北街站人来人往,热闹非凡。马寅和他的同事们像是不变的锚点,稳稳地扎根在各自岗位上,用他们的专业和热情,为过往乘客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