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北京春运】41年“老检修” —— 最后一班“春运岗”

民生   2025-02-02 09:56   北京  

“年轻的时候总盼着退休,如今站在退休的门槛上,还真舍不得手中的这些‘老伙计’和同事们。”贾建兵,检修技师,自1985年起扎根检修一线,现任运营一分公司修程中心质检员的他,对今年春节有着别样的情感,这是他在检修战线上奋斗的第41个年头,也是他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班“春运岗”。

列检库里的

“指挥官”


老贾的性格沉默而深邃,工作起来一丝不苟,是个不折不扣的“细节控”。同事们敬畏他的严谨,更被他的外冷内热所感动。

数九寒冬,停车列检库内温度较低,寒风透过缝隙发出阵阵呼啸,一排电动列车反射着灯光,静候检阅,宛如待命的士兵。此时,老贾的身影如同一位老练的指挥官,出现在列检库,年轻同事们的敬意与紧张交织,纷纷上前问候:“贾师傅好!”“您今天检查哪组车?”“5道013,准备断电。”老贾拿起对讲机,沉稳地发出指令。同事们迅速响应,确认股道与开关柜无误后,按程序执行断电加锁任务。“咔嚓”一声,列车进入停电状态,第一道锁落下。老贾上前,再次确认,熟练地加上第二道锁,“谁作业,谁加锁,双重保险,安全第一。”他笑着说。列车正式进入“深度体检”模式。

给列车做“CT”


如果日常检修工作是列车的“常规体检”,老贾的工作则是对列车进行“全身CT扫描”。在老贾这里,他“一把尺子量到底”,如果被查出问题,不仅列车不能上线,相关责任人也会被考核。

节日期间,高强度、长时间运行,对列车消耗较大,车门行程开关容易出现故障。一组列车48个车门,老贾逐一查看并记录车门工况、磨损程度、行程开关使用状态。车厢内,他目光如炬,电子地图的每一个像素、座椅电暖的每一丝温度、贯通道连接处的每一道缝隙,都逃不过他的眼睛。电气柜内,电气元件与配线交织成一张复杂的网,老贾手指穿梭其间,仿佛在与它们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每一个元件状态都被他铭记于心。车旁,从吊挂部件的紧固到母线的连接状态,再到每一个迟缓线的位置,他都能从中捕捉到安全信号。车下地沟中,老贾半蹲着,他眼到、手到、心到,弯腰、抬头上百次,小到垫片、螺丝,大到轮对、电机,确保它们都能承受住最严苛的考验。

一组列车检查下来近一个小时,准备返回时,工作微信群里传来了开会的信息,老贾跺跺脚、紧紧棉衣,快速奔向会议室。


见证

沧桑巨变


2024年底,公司迎来一场重大组织机构改革,成立“5-亦庄线检修中心”和“修程中心”。作为佼佼者,老贾被赋予新的使命,调任至修程中心,负责质检工作。身为老党员,老贾欣然接受这一挑战,他迅速适应新岗位,带头落实新标准,为后来者树立榜样。

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检修方式已逐渐被智能化、自动化检测手段所取代,谈及北京地铁的沧桑巨变,老贾心中涌动着无限感慨。他的思绪飘回了三四十年前——每当列车步入修程期,电气箱的拆解与重组便成为一项艰巨任务。车底线路错综复杂,箱体间缝隙狭窄,老贾与同事们俯身低头,手眼并用,费力扭转、拉扯,逐步拆解。拆解完毕,刮、擦、洗,与油渍、灰尘“战斗”,直至每个部件重现金属光泽。再按线路编号和对电路图的理解,凭借记忆与手感逐一复位。而今,传统分散式的零部件与繁复线束布局已被高度集成化、模块化的设计所取代,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为轮缘检测、镟轮作业、门控器自主维修等关键环节注入强大动力,不仅提升了运营效率与可靠性,也让检修工作变得更加高效与便捷。

尽管科技飞速发展,设备不断升级,但老贾认为,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警惕,反而需要检修人员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和更强的安全意识与责任心,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

41年间,北京地铁从“马蹄形”织成了“一张网”,岁月悠悠,青丝染霜,列检库悄然成为了老贾的第二个家。“退休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另一段人生的开始。希望后来人继续守好这片责任田,我也会经常坐坐地铁,转一转、看一看我们美丽的北京,感受北京地铁的每一次进步和变化,用另一种方式继续为地铁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老贾感慨道。

供稿:北京地铁公司

北京交通
传达交通资讯 服务市民出行 倡导文明和谐交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