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印佛
江苏泰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提出的“层控(式)矽卡岩型”矿床的建议和分类,指导了找寻矽卡岩型铜矿的实践,此项研究与其他有关成果一起获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找矿探脉行万里
(一)
万事万物,皆有来处。我的老家在苏中泰兴,1931年7月6日,出生在县城南大街174号。
当时县城很小,穿城不过3华里。小小县城风景不错,有双圈护城河,有唐朝古银杏。邑人编有《泰兴十样景》歌谣:“泰兴城,好风光;十样景,听我唱。一鼓楼,二水关;三井头,四关厢。五城门,六角桥;七星池,八善堂。九条巷,十院寺;劝诸君,莫相忘。”其中鼓楼、三井头、七星池,以及十院寺里的广福寺、庆云寺,与我家距离很近。
我家是书香门第。父亲常遗生,字慰先;母亲朱茝沅。我是家中独子,出生不久,父亲带我到庆云寺,拜方丈慧真法师为师。法师为我取了法名,并赐僧衣一套。父亲为三代单传的我取名“印佛”,希望我所思所想印有佛家境界,常存佛性。
我家祖上在城南拥有一定量的土地,世代耕读。高祖父曾做过拔贡,相当于举人副榜,是当地知名私塾先生。曾祖父时,举家迁入县城,不再务农,读书传统依然延续,祖父亦中秀才。至我父亲一辈,科举废,新学兴。父亲考入上海龙门高等师范学校,修图书馆科,毕业后投身教育,在上海教书。
父母是姑表亲,当时比较常见,属于亲上加亲。母亲一族世居县城,祖上经商,至我母亲一辈,商号停业,转以土地为生。外祖父是当地绅士,受清末民初民主思潮影响,思想开明,重视女子教育,把女儿都送去读书。母亲姐妹五人,没有兄弟,她排行第四,大姐早夭,其名未详,二姐朱蕙沅,三姐朱蘅沅,小妹朱芹沅。蕙、蘅、茝、芹都是《离骚》篇中芳草,反映了母亲家族的文化修养。母亲考上南通女子师范学校,该校为清末状元、民初政界耆宿及实业家张謇所创,在沪宁一带颇有名气。母亲毕业后,从事儿童教育。
我小时候常跟母亲学儿歌,听她讲历史故事。父亲工作繁忙,一年中仅寒假能回家一趟。平时家中常收到父亲来信,叮嘱母亲将我看管教育好。
1936年秋,我5岁,母亲把我送到离家不远的襟江小学读幼儿班。入学不久我染上麻疹,休学在家,后因体弱未再返校。1年后日本侵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抗战全面爆发,紧张局势影响到泰兴城。当时父亲在上海交通大学工作,他和祖母商量,打算举家随校迁往抗战后方重庆。因祖母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不愿随迁,未能成行。父亲随校西迁,留下母亲在家照顾祖母和我。
兵荒马乱,人心惶惶,想拥有一个安静读书的环境已不可能,学校也难以维持正规教育。在此情形下,母亲决定将我留在家里,由她担任专任教师。6岁之后的几年时间,我都在家学习。母亲教授语文、数学等科目,闲暇时讲解名人典故,教育我要以先贤为榜样,立大志,做大事。
儿时在家读书的几年,于我而言是一生中重要的启蒙阶段。家中藏书颇丰,是我汲取知识的宝藏。完成母亲安排的学习后,我就在书架上随意翻书,从古代典籍到现代图书,从竖排线装书到画报画册,都看得津津有味,读书兴趣和习惯由此形成,并伴随一生。至今记得,儿时所读书中,任鸿隽编著的《世界科学家列传》深深吸引了我,当时感觉自己站在一道门槛上,一个崭新的自然科学世界向我豁然敞开。其中,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的不凡人生深深感动了我,读完久久不能平静,朦胧中产生了献身科学的志向。
父亲随校迁重庆后,任重庆图书馆馆长。虽公务繁忙,仍经常写信给家中,关心我的读书情况,嘱咐母亲请老师为我补习《四书》和古文。为此母亲请来2位先生,分别教授儒家经典《四书》和古文。我读完《孟子》和《论语》,也读了许多汉魏文章,韩、柳、欧、苏等各代名家名作。儒家经典和古典文学的学习为我打下坚实的古文功底,工作以后经常咏诗畅怀,即得益于这一时期的学习。
1940年,父亲因感染痢疾不幸去世,年仅40岁。噩耗传来,全家陷入悲痛。母亲勇敢地挑起重担,成为家中顶梁柱。她把我送到私塾先生宋介之那里读书。宋介之是父亲生前朋友,教育学生认真负责,对我关爱有加。当时许多私塾所设课程与正式小学相差无几,有算术、自然、历史、地理、古文等,后来还教英语。这些私塾教育也受到社会认可,读完之后颁发证书,等同小学毕业,能正常升入初中。1943年夏,我从宋介之私塾毕业,进入扬陋学塾读书。说起扬陋学塾,可不一般。1940年1月泰兴沦陷,泰兴中学迁至乡下,伪军师长蔡鑫元在城内办起一所私立延令中学,本地爱国人士皆予以抵制,新建了一所初中,即扬陋学塾。这所学校历史很短,但培养了不少有识之士、杰出人才,其中就有后来的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以《美食家》蜚声文坛的陆文夫。1945年9月新四军解放泰兴城,撤销伪政府所办学校,保留扬陋学塾。1945年12月国民党军队入城,泰兴中学师生随新四军撤退。1946年国民党成立新的县立中学,扬陋学塾并入,我在县立中学读完初中最后一学期。
1946年夏,我同时报考三所高中都被录取,我选择了中央大学附中。由于中大附中抗战期间迁往后方,1946年11月才返迁南京,我先在镇江中学学习2个月。镇江中学是一所很好的学校,人才辈出。中大附中就更不用说了,毕业生中,先后有50多位成为中科院或工程院院士。
3年后,我考入清华大学。
整理:王运来、李运庆、谢磊
编辑:办公室调研处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所使用的图片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用于宣传目的,不作商业利用。】
好看请点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