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双罚”,处罚力度很大!《生态环境监测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来了!

文摘   2024-12-22 22:38   河北  


固体废物金属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与产业发展论坛

2025年1月10-12号  四川成都

参观考察乐山亿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2025年版危废名录解读、废催化剂、废动力电池、铝灰、赤泥、新能源固废、报废汽车拆解、退役光伏组件、风电叶片、再生铝资源利用、金属类废包装容器、废线路板等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交流

赞助、协办、支持、发言、展位、参会、资料入袋、椅背冠名、晚宴赞助、茶歇赞助、礼品赞助等火热报名中

联系人:韩玉琳15311504244(微信)

  

12月19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生态环境监测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


《条例》分为七个章节,共 45 条,分别为总则、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监测数据质量保障、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重点建立了生态环境监测点位管理、污染源监测管理、监测数据质量保障、监测机构监督管理等制度。


主要内容




第一章“总则”共 11 条


本章为《条例》的纲领,明确了立法目的、依据、适用范围,以及生态环境监测的定义、工作原则、管理体制等。《条例》将监测活动分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两大类,对于两类监测活动均涉及的规划编制、网络组织、数据汇交共享等内容纳入总则部分。




第二章“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共 4 条


本章规定了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规划设置、站点管理与保护、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活动组织实施、监测信息发布等相关内容。重点建立了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管理制度,明确了责任主体、管理内容、建设运行保障、保护或影响范围划定及禁止活动等。




第三章“污染源监测”共 5 条


本章规定了排污单位自行监测基本要求、监测方式、超标报告与核查、信息公开、数据应用等相关内容。重点强调了排污单位应当依法开展自行监测,其中重点排污单位和实行排污许可重点管理的排污单位应当安装、使用、维护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并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联网。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数据可以作为排污许可执行报告、环境保护税等的污染物排放量计算依据。




第四章“监测数据质量保障”共 9 条


本章主要对建立健全监测数据质量保障制度、禁止篡改伪造监测数据、防范和禁止不当干预等相关内容做出了规定。


在数据质量“保真”方面,规定了监测活动及所用设备应当符合标准规范,主要监测站点应当配置视频监控,监测机构和人员应当具备开展监测工作的基本条件,开展监测活动的政府部门、排污单位、监测机构均应建立监测数据质量管理或质量控制制度,并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针对委托方与受托方数据质量责任不清、相互推诿等问题,专门明确了委托开展监测活动的单位应通过对受托监测机构的技术能力进行核实、对现场监测活动实施见证、对有关原始记录签字确认等形式,对受托单位及其监测活动加强监督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在防范数据造假方面,明确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篡改、伪造监测数据并细化具体情形;强调了监测机构应独立、客观、公正开展监测,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委托单位不得要求、指使、暗示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影响、干扰监测结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排污单位指定监测机构




第五章“监督管理”共 5 条


本章规定了监测活动监督检查职责与权限、监测活动信息上传、信用记录、举报和保密等相关内容。


重点明确了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有权对监测机构开展现场检查,有权查阅各类资料、查封扣押从事违法监测活动的工具设备等。开展生态环境监测活动的单位应按规定记录监测过程中相关数据、资料等信息,并上传至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平台。




第六章“法律责任”共 9 条


明确违反条例规定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特别是从严制定了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法律责任,对排污单位和监测机构、机构和人员、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实行“双罚”,并视情节轻重予以不同程度的禁业处罚。




第七章“附则”共 2 条


主要规定了例外条款和条例的施行时间等。


生态环境监测条例

(草案征求意见稿)


<上下滑动查看>

 

生 态 环 境 监 测 条 例

(草案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管理规范生态环境监测活动,保障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的其他海域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及其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水文监测、水土保持监测、气象监测,适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生态环境监测,包括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


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是指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为了实施生态环管理和决策,对各类生态环境要素及相关因子进行监视、测定、分析,评估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以及预测其变化趋势的活动。


污染源监测,是指为掌握污染物排放来源种类浓度及其周边环境质量的影响,对各类污染源进行监视、测定、分析的动,包括依照法律规定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生产经营单位(以下称排污单位)开展的自行监测和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开展的执法监测等。


第四条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党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履责、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格局。


第五条 国家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和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支持保障,将所需经费纳入本级预算。


第六条 生态环境监测应当坚持依法监测、科学监测、诚信监测,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准确,提高监测数据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防范和惩治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


第七条 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生态环境监测监督管工作。国务院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交通运输、住房和城建设、卫生健康、林业和草原、气象、市场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生态环境监测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生态环境测监督管理工作。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生态环境监测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八条  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编制国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并组织实施。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境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并组织实施。

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应当包括发展目标、主要任务、监测网络建设、保障措施等内容。


第九条 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组织本行政区域地方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生态境监网络当符生态境监规划要求局合完善共享全面


第十条 国家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资料汇交和集成共享制度,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资源的管理、开发、共享与应用。


第十一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生态环境监测科学技术的研究、发和应用,促进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人才培养,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科学技术水平。


对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生态环境质量监测

第十二条 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统一规划国家生态环境量监测站(点)设置,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设立、调整和撤销国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站(点


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统一规划本级地方生态环境量监测站(点)设置,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设立、整和撤销本级地方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站(点)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备案。


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建设和运行提供必需的土地、水电、网络交通等保障,并按照生态环境监测规范确定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保护或者影响范围。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或者毁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站(点及其设备,不得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保护或者影响范围内从事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站(点)及其设备正常运行的行为。


第十三条 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监测。


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


第十四条 从事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的单位和个人对在工作中悉的取样时间、地点、方式,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泄露或者向他人提供。


第十五条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统一发布生环境质量监测信息,定期发布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省级以上人民府其他有关部门发布的信息中涉及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内容的,应与同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协商一致,或者采用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统一发布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信息。


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违法发布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信息。


第三章  污染源监测

第十六  排污单位应当依法对所排放的污染物开展自行监测,并保存原始监测记录。原始监测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 5 年。


第十七条 排污单位开展自行监测,可以采用手工监测、自监测或者手工监测与自动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际采取的方式应当与排污许可证载明内容保持一致。


重点排污单位和实行排污许可重点管理的排污单位应当安装、使用维护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以下简称自动监测设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鼓励其他排污单位安装、使用、维护自动监测设备。


第十八条 排污单位自行监测发现污染物排放超标的,应当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报告,并采取措施防止或者减轻污染。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发现排污单位的污染物排放浓度超过许可放浓度的,应当要求排污单位提供自行监测数据等相关材料进行核查,必要时可以组织开展现场监测。


第十九条  排污单位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如实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公开自行监测工作开展情况以及监测数据等。第二十条   排污单位开展自行监测获取的监测数据,可以作为排污许可执行报告、环境保护税、生态环境统计等的污染物排放量计算依据。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污染源监测。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数据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收集的监测数据不一致的,以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收集的监测数据作为行政执法依据。



第四章  监测数据质量保障

第二十一条 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应当符合生态环境监测规范和标准要求。


生态环境监测规范和标准由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制定并监督实施。


第二十二条 生态环境监测设备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检定、校准、比对,保证量值准确。


排污单位发现自动监测设备传输数据异常的,应当及时报告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并进行检查、修复。


第二十三条 生态环境质量监测、重点排污单位和排污许可点管理的排污单位自行监测点位、监测站房应当配置能够获取主监测活动过程和监测设备运行情况的视频监控设备,并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联网。视频保存期限不得少于 1 年。


第二十四条  组织开展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的生态环境主管部和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监测数据质量管理制度,开展自行监的排污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制度并有效运行,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第二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实施下列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行为:

(一)更换、隐匿、遗弃监测样品,或者通过擅自变更采样位、时间等方式改变监测样品的污染物浓度、组成、状态等性质,干扰采样环境或者采样活动;


(二)故意漏检监测项目、改变监测条件或者擅自更改检验方法;


(三)通过不正常运行或者破坏监测设备及辅助设施、不正修改监测仪器及设备参数、使用软硬件作弊工具等手段篡改、伪造监测数据;


(四)未开展实质性的生态环境监测活动直接出具监测报告,编造原始记录或者监测数据、监测时间等信息;


(五)其他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行为。


第二十六条 接受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排污单位委托开展生态环境监测的机(以下称监测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具备相应的设施设备、技术能力和技术人员,其中采样分析人员、数据审核人员、设备运行维护人员应当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从业经历,并经过相应的培训和考核。


从事生态环境检验检测活动的监测机构应当依法取得检验检机构资质认定,其他监测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


监测机构的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七条 接受委托的监测机构应当独立、客观、公正展生态环境监测,不得同时开展存在利益冲突的生态环境监测

监测机构接受委托开展生态环境监测适用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的规定。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排污单位指定监测机构。


第二十八条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排污单位应对拟委托的监测机构的技术能力等进行核实,不得委托不具备相应技术能力的监测机构开展生态环境监测。


委托单位应当安排专人对监测机构的现场监测活动进行见证并对监测时间、点位布设、生产工况、样品保存等原始记录签字确认。


委托单位对监测机构开展的生态环境监测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求、指使、暗示有关单位或者个人篡改、伪造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据或者影响、干扰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结果,不得对依法履行职责或者拒绝、抵制生态环境监测违法行为的单位和个人打击报复。


委托监测机构开展生态环境监测的单位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指使、暗示监测机构及其人员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影响、干扰监测结果。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条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活动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一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排污单位和监测机构进行现场检查,开展现场监测;

(二)向有关单位和人员了解情况;

(三)查阅、复制合同、票据、账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

(四)查封、扣押用于从事违法生态环境监测活动的场所、工具、设备等。


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被检查单位及其人员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碍。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监督检查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依法负有保密义务。


第三十二条 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组织建立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平台,并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实现信息共享。


开展生态环境监测活动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如实录监测过程中相关数据、资料等信息,并上传至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平台。


第三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有向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举报。接到举报的部门应当依法时处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举报人反馈处理结果,并为举报人保密。


第三十四条 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立生态环境监测信用记录制度,将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因违反本条规定受到行政处罚等信息纳入国家有关信用信息系统,并依法向社会公布。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侵占或者毁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站(点)及其备,或者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保护或者影响范围内从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站(点)及其设备正常运行的行为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处 2 万元以上 20 万元以下的罚款。


从事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的单位和个人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泄或者向他人提供在工作中知悉的取样时间、地点、方式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违法发布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信息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 10 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七条   排污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 2 万元以上 20 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整治:


(一)未依法对所排放的污染物开展自行监测或者未按照规定保存原始监测记录;


(二)自行监测不符合生态环境监测规范和标准要求;


(三)自行监测实际采取的技术手段与排污许可证载明的内容不一致;


(四)使用不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监测设备或者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监测设备进行检定、校准、比对;


(五)未按照规定安装、使用、维护自动监测设备并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

(六)监测点位、监测站房未按照规定配置视频监控设备并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联网,或者不按照规定保存视频;


(七)发现污染物排放超标或者自动监测设备传输数据异常未向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报告;


(八)未按照规定公开或者不如实公开自行监测工作开展情况以及监测数据等信息;


(九)未按照规定建立、健全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制度;

(十委托不具备相应技术能力的监测机构开展生态环境监测,或者未安排专人对其委托的监测机构的现场监测活动实施见证并对相关原始记录签字确认。


第三十八条监测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门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 1 倍以

至 5 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 5 万元的,并处 5 万元以上 25 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


(一)不具备相应的设施设备、技术能力和技术人员,或者未建立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制度,接受委托开展生态环境监测;


(二)开展生态环境监测不符合生态环境监测规范和标准要求;

(三)同时开展存在利益冲突的生态环境监测活动;

(四)使用不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监测设备或者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监测设备进行检定、校准、比对。


监测机构未按照规定备案,或者未按照规定将相关监测活动息上传至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平台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改正,可以处 5000 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处 5000 元以上 2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九条 排污单位或者监测机构篡改、伪造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50 万元以上 200 万元以下的罚款;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属于公职人员的,依法给予处分;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或者停整顿,对从事生态环境检验检测活动的监测机构可以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吊销其检验检测资质认定证书。


监测机构因前款规定的违法行为受到处罚的,对其直接负责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上一年度从该机构取得收入 1 以上 3 倍以下的罚款3 年内禁止从事生态环境监测活动取得收入不足 5 万元的,按 5 万元计算;情节严重的,终身禁止从事生态环境监测活动。


排污单位要求、指使、暗示其委托的监测机构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影响、干扰监测结果的,依照本条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第四十条  拒绝、阻碍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依法施监督检查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处 2 万元以上 20 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一条  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有关门及其工作人员有违反本条例规定行为的,由上级机关责令改正,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四十二条  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四条   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对辐射环境监测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军队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按照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五条  本条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编辑:环保365(转载请注明来源)


号对转载、分享、陈述、观点保持中立,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消息,版权归原作者。有版权方面不当之处,欢迎回消息告知删稿事宜,本号将尽快处理。谢谢




各有关单位

各有关单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循环利用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再生材料已成为重要的生产原料。《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国办发〔20247号)提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是实施全面节约战略、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要求因地制宜布局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提高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运转效率,鼓励废钢铁、废有色金属等再生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链合理延伸,支持现有再生资源加工利用项目绿色化、机械化、智能化提质改造。

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固体废物金属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创新水平,展示金属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创新成果和经验,交流金属资源再生利用相关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促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创新成果转化,推动我国固体废物金属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联合行业权威机构于2025110-12四川成都共同举办“固体废物金属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与产业发展论坛”。

现将会议有关事宜通知如下,欢迎相关单位或组织积极报名参加。


时间与地点



时间:2025年1月10日-12日(10日报到)
地点:四川 成都


论坛初步安排


(一)论坛报告

政策动态

  • 固体废物循环利用相关政策解读

  • 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金融支持政策解读

  • 再生资源回收相关标准解读

  • 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建设进展

  •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

  •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5年版)》解读

  • 《沾染性废旧金属产品回收处理技术规范》编制进展
技术创新

  • 废催化剂综合回收再利用技术

  • 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技术

  • 废光伏设备回收处理技术及污染控制

  • 铝工业赤泥资源化利用技术

  • 铝灰及二次铝灰资源化利用技术

  • 电镀污泥贵金属回收处理技术

  • 新能源固废战略金属深度提纯技术

  • 风电光伏、航空等装备再制造技术

  • 废弃电子产品综合利用全套技术

  • 废线路板资源化利用工艺

  • 金属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途径及案例

  • 金属类废包装容器综合利用新技术及发展方向探讨

  • 冶金炉窑协同处理金属类固体废物环境风险控制技术

  • 能源金属城市矿产与原生矿产资源协同处理

  • 多金属固体废物源头减量与清洁利用

  • 钢铁产业多源重金属固废绿色协同处置与全量化综合利用技术

  • 富氧顶吹低碳冶金技术在金属资源循环利用中的应用

  • 涉重危废三维属性及其精细化分级分类体系

  • 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基础理论研究与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
产业融合 
  • 金属资源循环利用碳足迹核算

  • 再生金属信息化追溯系统

  • 废旧生产设备无损检测与再制造技术

  • 重金属污染场地修复与再利用

  • 有色金属冶金环保设施第三方运营

  • 有色金属工业废水、废渣、废气污染治理

  • 新兴城市矿产智能拆解与循环利用

  • 废旧商品自动分拣与破碎回收设备

  • 大数据助力金属资源循环产业融合创新

(二)现场交流

本次论坛将面向全行业征集当前固体废物金属资源循环利用亟待解决的疑难问题和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并在会议现场设置专家问诊台,邀请资深专家和业内精英现场与参会代表面对面交流,为企业答疑解惑。

为精准对接固体废物金属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设备和项目信息,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最佳环境实践、设备及其项目,本次论坛共设置20个企业展位,展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设备,并与客户面对面交流互动,实现精准匹配供需。

(三)参观考察

本次论坛参会人员可前往乐山亿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参观考察。

    重庆天优吉玛环保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专注于无法循环利用的危险废物包装物和金属的资源化处置,致力于开发绿色、环保的创新技术。 集团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套沾染性危险废物金属脱危利用一体化装备具有能耗低、污染小、利用率高等显著优势,该装备能实现沾染性废金属彻底解毒,解决了沾染性废金属传统处理方式处理难度大,经济性差的问题,为各类沾染危险废物的废金属提供一条高值利用新路径,是行业技术突破的典范。同时,天优吉玛积极参与国家标准《沾染性废旧金属产品回收处理技术规范》的编制,与科研机构紧密合作,推动行业标准化进程,为沾染性危险废物金属资源化利用行业树立了新标杆。


参加单位




1.行业企业:金属类固体废物产生单位,固体废物收集、运输、资源化利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机动车拆解,废旧动力电池回收拆解,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风电光伏、航空等装备再制造,以及金属尾矿开发、金属冶炼等相关企业。

2.技术单位:固体废物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金属冶炼、再制造、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相关政策、技术、设备研发单位、行业协会,以及第三方检测、运维、环评、危险废物鉴别等相关机构。

3.管理部门:各级生态环境、经信、发改等管理部门,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4.媒体和投融资机构。


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
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生态环保产业分会
无忧固废网
支持单位: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固废资源化与再生材料唐山市重点实验室
天津大学
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
中科宇力(广州)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
河北创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收费标准



A类(参会费用):2800/(含会务、学习资料、场地、午餐)

B类(展位服务):10000元(含2A类参会名额)

C类(演讲报告):详情咨询会务组
   冠名赞助、协办单位、支持单位、晚宴赞助、企业专场活动申办和实物赞助请联系会务组商洽。


联系方式



联系人:韩玉琳

电话:15311504244同微信

邮箱:377354633@qq.com

 扫描二维码即可报名



环保行业圈
分享环保圈子内的最新环保政策和前沿动态!关注水、大气、固废(危废)及土壤治理。提供线上资讯分享,线下培训、展览、论坛及行业沙龙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