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术社
学术传播 × 知识共享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6期论文目次、摘要及关键词
01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
马佳妮,叶 超 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中的生态文明演进路径
赵建吉,闫明涛,王艳华 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与数据
宁金成,李 冰 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商事信用权立法探析
02 政治学研究
刘 康 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视野下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论析
03 经济学研究
朱纪广 多样化还是专业化? 中国产业集聚创新发展路径研究——基于内生增长理论和空间经济学视角
王新涛,彭俊杰 中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时空演变及障碍因子诊断
04 法学研究
杜少尉 网络暴力治理视野下诽谤罪的法益重塑与主观方面辨析
黄 喆 论交易习惯的规制困境及立法应对
05 历史学研究
何 威 大一统与民族融合:明代贵州汉裔土司研究
翟文豪 清代新疆治理与伊犁将军司法权限的盈缩
冯 楠,唐孝祥 广州古代城市中轴线的功能
06 文学研究
07 文化与传播研究
宋 睿 “桃”在汉日成语谚语中的文化意蕴论析
08 教育学研究
“国际中文教育”专题(2篇)
吴晓文,魏 晖 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四个重要问题
王 琳,李丹丹 行动者网络理论视域下国际中文教育多主体协同研究
吉冰冰,罗红艳 美国高校教师学术创业之动力机制、制度路径与经验启示
中宣部与教育部“双建设”栏目
09 编辑学研究
王 琪 数据要素与高质量出版双向驱动——从新质生产力出发
钟准健,范 军 回顾与展望:近五年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研究
周 琍,吴希婕 数字化赋能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
马佳妮,叶 超
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中的生态文明演进路径
摘 要:生态文明贯穿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准确把握现代化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是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1949年以来,中国的生态环境政策大体经历了绿化祖国、环境保护、三生空间、生态文明四个阶段,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生态文明之路,呈现出从单项政策、制度建设到国家战略的三大特征,生态环境治理已经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从“发展中保护”到“保护中发展”以及从“环境管理”到“生态治理”发展道路转型,推动了生态环境治理格局的演变,体现了人的物质生活需求与生态环境需求协调的根本诉求。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明确生态环境治理的内涵与新要求,让生态正义与资源平等贯穿生态环境治理全过程,推进全球生态多元治理和整体保护,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人地关系;生态治理;可持续发展
赵建吉,闫明涛,王艳华
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与数据
摘 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开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梳理了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逻辑。在此基础上,结合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内涵,从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要素和新型生产关系三个维度,从省级、地市两个空间尺度上构建了新质生产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梳理和总结了相关指标的数据获取来源,提出采用熵值-CRITIC博弈论组合赋权TOPSIS法开展新质生产力水平测度。构建了省级和地市两个空间尺度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明晰了相关指标的数据获取来源,提出了测度研究方法,能够更为科学合理地测度不同空间尺度上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可为开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定量测度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
宁金成,李 冰
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商事信用权立法探析
摘 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商事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灵魂,已成为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必备要素。商事信用权旨在维护和促生商事信用,具有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效用。从生产关系角度来看,商事信用权能够激发商事主体市场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赋能新质生产力。鉴于“名誉权涵摄”的方式未能实现商事信用权的有效保护,商事信用权立法问题值得探究。商事信用权具备明确的构成要素和明晰的法律定位,且与名誉权存在质的区别,这构成了商事信用权立法的正当性基础。商事信用权立法可以弥补民法典的缺憾,为商事信用权纠纷提供直接的制度依据,为司法裁判提供明确的规范指引,具有现实必要性。基于民法典民事权利体系的开放性,以及商法规制的正当理据,通过制定商事规则实现商事信用权立法具备实践动因与现实可能。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商事信用;商事信用权;名誉权
政治学研究
刘 康
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视野下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论析
摘 要:从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人的层次性需要不断得以满足的过程。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构成了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在人的需要矛盾展现过程中,人的需要思想的交织性、需要对象的无限性、需要动力的功利性和需要目的的多元性对新时代国家治理的理念、内容、方式和效果等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制约着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在推进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应当以人需要的思维转变创新国家治理理念,以人需要的全面性丰富国家治理内容,以人需要的价值性指引国家治理方式,以人需要的共享性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关键词:马克思;需要理论;国家治理现代化
经济学研究
朱纪广
多样化还是专业化? 中国产业集聚创新发展路径研究——基于内生增长理论和空间经济学视角
摘 要:基于熊皮特内生增长理论和空间经济学视角,利用空间动态杜宾模型探讨了产业集聚对城市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专业化与多样化集聚对城市创新的长期效应优于短期效应,但二者作用效果不同。其中专业化与多样化集聚通过规模效应促进本地城市创新,而专业化集聚并未通过技术外溢效应为本地和邻近企业带来创新,多样化集聚的技术外溢效应对本地创新具有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政府主导下的专业化集聚易形成创新惰性,不利于本地及周边区域产业创新;各地政府对中央政府产业集聚政策的模仿导致产业同质化集聚,加剧了产业间对有限资源的竞争,不仅无法发挥多样化的Jacobs外部性,反而阻碍城市创新。城市产业集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专业化与多样化集聚具有空间极化效应,这些区域特征对各地区因地制宜制定城市创新政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城市创新;内生增长理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
王新涛,彭俊杰
中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时空演变及障碍因子诊断
摘 要:如何统筹城市群整体利益和各城市比较优势,强化产业支撑,提高空间利用效率,是推进中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需要破解的关键难题。中原城市群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国家级城市群,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是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潜力所在和重点区域。为更好缩小中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对2000-2021年中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及障碍因子识别,结果发现:中原城市群的新型城镇化质量稳步提高,在空间分布上从“大聚集、小分散”向“小集中、大分散”转变,城市之间、区域之间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更加凸显。
关键词:中原城市群;城镇化质量;障碍因子;空间分布
法学研究
杜少尉
网络暴力治理视野下诽谤罪的法益重塑与主观方面辨析
摘 要:网络暴力涉及侮辱罪、诽谤罪,但目前刑法理论对名誉法益的解读既存在争议,又与司法实践的立场不符。我国刑法第246条保护的名誉法益,应是在人格尊重请求权的基础上与事实性相结合的法益概念。诽谤罪与侮辱罪所保护的名誉法益具体面相不同,诽谤罪主要保护基于人格尊重请求权的事实性名誉;侮辱罪侧重对人格尊重请求权的保护,包括隐私权。诽谤罪的主观方面包含间接故意,且本罪并非目的犯。对诽谤言论中“事实”的审查是客观的事后视角。若行为人对其散布的“事实”产生了真实性误信,则须改为审查行为人行为时的“主观事实”。若行为人所散布之事具有“公共利益性”,行为当时进行了合理查证,其误信具有合理性,则该误信属于事实认识错误,阻却诽谤罪的构成要件故意。
关键词:名誉法益;网络诽谤;间接故意;真实误信;合理查证
黄 喆
论交易习惯的规制困境及立法应对
摘 要:习惯作为我国民间社会自发形成且由来已久的一种法治“本土资源”,对于构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现行法治框架立足《民法典》等法律及相关法规建立起交易习惯的立法和司法规制体系。然而,由于交易习惯的立法规制表现出立法规制对象的模糊性、立法规制路径的单一性、立法规制模式的偶然性等不足,再加上司法规制的随机性较大及其个案性造成其权威性受限,使得交易习惯的规制困境仍然凸显。其中,立法规制的不足既未能通过司法规制来弥合,也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司法规制的缺陷,因而试图依靠司法规制的调整显然难以破解当前交易习惯的规制困境。在此情况下,回归立法予以应对成为首要策略。有必要立足“行为”和“规则”两大范畴厘定交易习惯的内在属性,构建授权性规范、要求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协调衔接的交易习惯立法规范体系,并基于“规则化主体”和“载体”优化交易习惯的立法规制模式,从而健全交易习惯的源头治理,加强立法对司法规制的指引,优化立法和司法对交易习惯的联动规制,以全面破解交易习惯的规制困境。
关键词: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民法典;交易习惯;立法规制;司法规制
历史学研究
何 威
大一统与民族融合:明代贵州汉裔土司研究
摘 要:土司制度是中央王朝构建“大一统”格局的重要途径,但土司并不是为少数民族所“专属”,历史上还存在大量汉裔土司。以明代贵州地区为例,共有51家汉裔土司,他们或是因军功和投诚而得封授,或是因土司分置和招抚所需而被敕封,虽身处民族地区,但依靠其较强的军事力量、统治的合法性、世积威约的大族身份以及和谐有序的治理,而深得土民信服。汉裔土司虽然品秩较低、实力较小,具有更为复杂的身份认同,但在当地领土司民,保靖边疆,在经济和文化上主动融入王朝国家,有力推进了贵州地区的经济开发、社会变革和民族融合。
关键词:明代;汉裔土司;贵州
翟文豪
清代新疆治理与伊犁将军司法权限的盈缩
摘 要:清代新疆以伊犁将军为代表的驻防八旗形成了军府体制,清政府把新疆视为藩部,由伊犁将军管理。驻防体系下,伊犁将军拥有最高军事权和最高司法权,司法实践与内地的督、抚体制有差异,司法权限亦不同于内地的驻防将军。札萨克制度和伯克制度的存在,使得新疆又呈现多元化的司法局面。光绪十年(1884),新疆以行省制代替军府制,清政府以内地的司法体系改变了新疆的司法运行方式,全疆纳入内地化、规范化的司法体系中,新疆巡抚治理全疆,伊犁将军的司法权仅限于伊塔地区。伊犁将军司法权限的盈缩,根源于清代中央治理新疆方式的转变和治理体制机制的变化,体现了新疆内地化进程,是国家治理边疆程度加深和方式转变的重要表现。
关键词:清代新疆;伊犁将军;司法权限
冯 楠,唐孝祥
广州古代城市中轴线的功能
摘 要:广州在2000余年的城市发展中因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商贸背景,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城市的古代城市中轴线。广州古代城市中轴线北端为越秀山镇海楼,向南经广东省财政厅大楼、南越国宫署遗址、拱北楼遗址、北京路,至珠江边的天字码头,串联自然和人为环境要素,形成独特的城市空间。古代君王利用中轴线营造其天命之子的身份,轴线的重要空间节点是王权象征。中轴线南部不仅是管理海上贸易的市舶使驻地,更为市民提供日常交易的空间。明清时期,轴线附近的书院、牌坊空间承载着尊师重教、忠孝节悌的思想。近代以来,从这里走出众多革命志士,为广州古代城市中轴线增添了除陈革新意蕴。
关键词:广州;古代城市中轴线;王权象征;商贸交流;文化传承
文学研究
郭英剑,刘向辉
“和而不同”的文化共同体思想——美国族裔文学研究的新视角
摘 要:在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语境下,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者可以从“和而不同”的视角研究美国族裔文学中的文化共同体思想,在文学研究层面为中美文明的交流互鉴做出应有贡献。共同体可以具化为基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而有机结成的人类群体,而文化共同体是指在文化领域崇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有机人类群体,其最终旨归和实现方式均为“和而不同”。基于“和而不同”的文化共同体思想研究美国族裔文学,不仅可以深化对美国族裔文学的多维认识,窥探文学背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之间更为复杂的博弈关系,进而明辨中美两种文化交流互鉴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而且可以从话语建构的视角彰显“以我为主”的学术立场与“为我所用”的学术气派。
关键词:“和而不同”;文化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美国族裔文学
邹 理
人造人叙事的能动性与中国经验的世界化
摘 要:20世纪末以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演进,许多西方的人文学者尝试以欧美经验为基础建构世界人文体系,非西方国家的经验受到忽视。这与21世纪以来中国等非西方国家在全球治理和人文构建中扮演的日益重要的角色难以契合。海德格尔从现象学的视角对“世界”的定义,赋予了人造人叙事将被遮蔽的经验带入世界体系的能动性。本文将王晋康两部受国际学界关注的小说《最后的爱情》和《转生的巨人》置于全球语境中进行考察,探讨其如何通过对人造人的研发生产及其过程中涉及的发达/发展中和传统/现代边界的叙事,打开西方人文体系权力网络的缺口,促进中国经验的世界化。
关键词:人造人叙事;能动性;世界人文体系;中国视角;王晋康
陈文婷
20世纪80年代文学期刊“认识性装置”实践与城市书写的发生——以《上海文学》为中心的知识考古学分析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期刊在实践活动中普遍存在建构“认识性装置”现象,希冀通过理论总领、机制运行、写作实践等先行装置实现期刊理念。通过考察期刊“认识性装置”建构发现,《上海文学》凝聚本地作家力量,大量发表上海作家以及以上海为书写对象的作品,通过小说呈现出独特的上海城市想象及空间、人物“现代性”,进而与80年代主流小说区别出别样的气质,为探索小说创作新历史维度提供契机。这一研究个案不仅对解释90年代及以后《上海文学》的都市想象具有“前史”意义,也可以联结80年代之前的上海都市写作,弥补这一时期文学思潮化、固定化,缺乏从作品内部把握文学现象的缺憾。
关键词:文学期刊;认识性装置;《上海文学》;城市书写
朱文佳
话语权的博弈——《爱星者与星》中的政治景观
摘 要:《爱星者与星》是英国伊丽莎白时代著名廷臣菲利普·锡德尼在政治失意期创作的一组十四行诗,讲述了阿斯托菲尔对斯黛拉无望的爱情。通过沿用宫廷推崇的彼特拉克诗歌传统,并赋予斯黛拉非凡的话语权威,锡德尼影射了女王对廷臣的话语操纵。虽然阿斯托菲尔被迫屈服于斯黛拉的权威,但他持久的自我意识使他能够质疑这种既定权力关系的合理性,并以巧妙的策略隐秘地对抗斯黛拉的话语压制。这场话语权的博弈展现了伊丽莎白宫廷政治景观,表达了锡德尼对君臣关系的批判性反思。
关键词:《爱星者与星》;菲利普·锡德尼;话语权;政治景观
文化与传播研究
宋 睿
“桃”在汉日成语谚语中的文化意蕴论析
摘 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桃”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根据“桃”自身的植物特征,人们将它和美丽的女性、易逝的青春以及蓬勃的生命力关联在一起,赋予它多样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它旺盛的生命力、强大的繁育力以及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使得“桃”被神圣化,进而衍生出驱鬼辟邪、长生不老、婚嫁生育、理想仙境的意蕴。而与“桃”相关的成语典故又使“桃”具有了师生关系、品行道德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代日本百姓和“桃”的关系没有像中国这般密切,他们特别关注“桃”果实的形状、颜色等外在形态,形成了有别于中国的独特认知。日本成语辞典中有关“桃”的成语皆出自中国诗文典籍,但其桃文化仍保有日本民族特色。汉语成语谚语中“桃”的文化意蕴转变主要可分为先秦至汉代、魏晋南北朝、唐宋以及之后的元明清三个阶段,从中可以窥见词汇含义的演变深受社会历史文化影响,社会生活变迁也在语言的使用中得到体现。
关键词:“桃”;成语;谚语;文化意蕴;汉日比较
教育学研究
“国际中文教育”专题(2篇)
吴晓文,魏 晖
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四个重要问题
摘 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是一种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解决问题、满足需求为导向,以提升效益和效率为主要衡量标准的综合发展。新发展阶段,国际中文教育要以提升效益和效率为目标,以解决突出问题、满足多样化需求为重点。我国作为中文母语国,应责无旁贷引领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服务质量。在推动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应坚持发展先行,注重质量与规模协调发展、集成创新发展、规范发展、学业事业产业一体发展,以更好地满足全球中文学习者多样化需求,积极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
关键词:国际中文教育;国际中文教育规模;国际中文教育质量;国际中文教育创新;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
王 琳,李丹丹
行动者网络理论视域下国际中文教育多主体协同研究
摘 要:当前国际中文教育正处在转型升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在各方行动者参与建构国际中文教育转型合作网络的过程中,需从中观视角将问题、目标、结果导向有机结合,分析参与国际中文教育多主体协同过程及其网络运行内在机理。通过引入行动者网络理论,探究建构国际中文教育“主体共立、利益共享、行动共振”的多主体协同网络并剖析其运行机制,提出以完善的政策体系统筹多主体协同、以“外力扶持+内生发展”双向发展模式引导多主体协同、以内外循环人才培养机制推动多主体协同、以数字化信息技术融通多主体协同、以共创平台融合多主体协同、以共同体价值理念引领多主体协同的优化路径,可以为构建多主体、多模式、多层次的现代国际中文教育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行动者网络理论;国际中文教育;多主体协同
吉冰冰,罗红艳
美国高校教师学术创业之动力机制、制度路径与经验启示
摘 要:高校教师学术创业有助于科研成果转化,是国内外高等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研究热点。美国高校教师学术创业的动力机制是政策保障力、高校推动力和教师内生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社会学新制度主义视角,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性三大制度要素分别以强制性保障、行动性准则和价值性共识的方式,为美国高校教师学术创业的持续化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借鉴美国经验,结合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师学术创业中出现的创业动力不足、利益冲突凸显、文化认同缺失等制度性困境,应优化规制性制度要素,增进教师学术创业的外部动力;细化规范性制度要素,化解教师学术创业的利益冲突;强化文化认知性制度要素,涵育教师学术创业的价值认同。
关键词:美国;高校教师;学术创业;社会学新制度主义
中宣部与教育部“双建设”栏目
编辑学研究
王 琪
数据要素与高质量出版双向驱动——从新质生产力出发
摘 要: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智能化转型离不开以创新技术为主体的新质生产力推动。数据要素以其乘数效应给出版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受益于高质量出版提供的高品质数据资源。数据要素赋能出版业全流程,以精准、客观的数据计算辅助出版决策,实现出版业在质量、效率、规模、效益的生产力提升。出版数据以其可靠度高、类型丰富、完整性好、上下文关联性强和采集标准规范、管理流通安全合规的特点,增加数据体量,提高数据供给质量,推进数据共享,驱动数据要素市场丰富、规模扩张。数据要素与高质量出版双向驱动,要求出版业紧跟政府政策导向,加大数据整合力度,提高出版人员数据素质与数据技能,强化高新科技力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数据要素;出版数据要素;出版业;高质量出版;新质生产力
钟准健,范 军
回顾与展望:近五年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研究
摘 要:构建中国特色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不仅是健全完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子命题,也是出版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必然要求,是兼具中国气派和学术自觉的重要工程。梳理2019年以来中国特色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研究的相关文献,可以看出,近五年出版学界围绕学科体系的学科基础理论、跨学科研究、学科教育体制内容进行了深化研究,加强了对学术体系的学术活动机制、学术研究与业界实践联系的探讨力度,在话语体系建设中凸显了中国特色思想、表达了对国际话语的关注、创新了出版历史话语。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可从推动知识主体多元互构、下沉知识生产创新视野、促进知识传播内外循环三方面着手,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关键词: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周 琍,吴希婕
数字化赋能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
摘 要: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学术期刊面临数字化转型的机遇和挑战。学术期刊目前存在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足、产业化与要素市场改革尚未完成、资源配置效率不足、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期刊内容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宏观政策制定和落实机制尚待完善、政府及单位越位和缺位、成果分享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在数字时代学术期刊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需要进一步明确数字化转型发展目标,采取加快技术整合和数字化转型、加强数字化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完善数据驱动的决策制定、增强用户线上体验与互动、加强质量控制与数字化标准制定、提升学术期刊的社会影响力与知名度、完成数字化品牌效应建立、培育线上与线下学术社群、促进国际线上线下的合作与交流等发展途径。
关键词:数字时代;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数字化;创新体系
本文来源:人文学学术资源在线,版权属于原作者(机构),仅用于学术分享
人文学术社
(ID:Aca-history)
9.1万+文史学人都在关注
新书推荐×商务合作×著作出版
请联系管理员
微信号:xueshujun2020
(请备注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