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学者就“什么是好教师”的问题进行探讨,答案不尽相同,但其中有一个观点是:“有效教师”就是好教师。
实际上,“有效教师”这个名词并不常见,但细想却不难赋予其独特的含义。我们会发现,所有的教师都会对所教的学生产生影响,但总有一些教师能够对学生产生更加深远而积极的影响:他们似乎与学生相处得更加融洽,在知识传授等各方面更加成功,在关系处理上也更加游刃有余。这样的教师,就应该被称为“有效教师”。
的确,有效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赋予学生的是能力、是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确实应该提倡更多或全体教师实现有效教学,变为有效教师。想成为有效教师,以下三步必不可少。
想要成为有效教师,首先就要对自己的长处与短板有清晰的认识。
1.专业知识技能掌握水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被称为专业技能。有效教师的专业技能大体包括教学设计技能、教学语言技能、课堂组织和调控技能、研究技能、综合运用信息技能和自我监控技能等。这些技能的掌握水平,是可以自行评估的。另外,除本学科专业知识之外,还有哪些知识领域是自己所了解的、熟悉的、爱好的、能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也同样可以成为参考维度。
2.自身的特长
所谓的特长,可以是专业的、外显的,比如,语文老师的书法、朗诵,数学老师的速算,英语老师的戏剧表演等;也可以是专业而内显的,比如,语文老师喜好阅读哪一种类型的作品、善写哪些文体的文章;可以是非专业的、外显的,比如,会弹琴、唱歌、懂技术或是有体育特长;也可以是非专业的、内显的,比如,擅长组织管理、擅长人际沟通······当然,教师也需要思考这些特长如何与教学相结合,思考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自身的不足
教师对自身不足的分析应该是多方面的。比如,教学环节的设置是否得当、学生管理是否到位、专业知识是否足够丰富。除此之外,教师也需要思考怎样及时“充电”、什么时间去“充电”、用什么方式去“充电”,等等。
对自身的盘点,实际是在挖掘自身的资源,思考如何利用自己的长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尽可能在教研活动中做到扬长避短,逐步向“有效教师”迈进。
想成为有效教师,和学生做到“知彼”必不可少。
教师应善于通过有效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适时对教学作出调整,确保教学活动不偏离预定的目标和重点。
1.观其行
2.听其言
3.察其色
教材是教学的“施工图”,是教学的基础所在。想要成为一名有效教师,一定要沉下心来,读懂、读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具体要求,找出每节课的重难点,并适当取舍社会和生活中的相关元素进行嫁接,使课程内容更加切合学生的发展。
研究教材,首先要把握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准确把握它的编写理念、编写特色等,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分析教材的过程中,要仔细琢磨教什么、怎样教、教材的体例结构、内在逻辑、教学的目的要求,以及教材的地位、作用、关键及蕴涵的思想方法、德育因素等问题。同时,还要研究各课之间、各单元之间、各册之间的知识点、能力点有哪些,它们之间是怎么进阶的,等等。
当然,教师也需要学会活用教材,不拘泥于教材,利用多种手段,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从“教会”到“学会”,始终以此为教学的根本目标。
总之,有效教师,一定是一位专业过硬、有丰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满怀期望且值得被信任的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效教师会憧憬未来社会的绚丽美好,努力塑造自己的心灵,并对眼前的每个学生“工笔细描”。 我们必须相信,当有效教师越来越多,能够成为栋梁之才的学生也一定会越来越多。
【版权说明】本文转载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部分内容有所删改。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我们尊重原创,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处理。
您的每一个“赞”和“在看”,我都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