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如何成长为一名具有教育家精神和水平的好教师?

教育   2024-11-20 19:45   北京  

教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广大教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2014年第30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如此勉励广大师生,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四有”好老师的首次论述。
信息时代,教育教学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何科学有效地应对这一变化,是新时代教师成长必须赢得的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站在建设教育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多次对教师提出了殷切期望。
2016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自己的母校北京市八一学校看望、慰问师生时强调,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他在与教师座谈时,提出了做“四个引路人”的希望: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023年5月29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再次强调“四有”好老师。
2023年9月9日,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致信与会教师代表,阐述了新时代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家精神,即应该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论述,是在“四有”好老师的基础上对教育家型教师标准的最新凝练,不仅明确提出了优秀教师的基本要求与条件,强调了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内涵与特点,也为培养教师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指明了方向。
在中外教育思想史上,不同时代对于教育家精神和优秀教师有着不同的要求。
孔子提出“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总纲领,荀子提出为师之道的四个要求,即“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荀子希望教师有尊严,有威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有系统、有条理地传授知识,能够通晓教材的精粗,善于阐发微言大义等。
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的第斯多惠特别强调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他提出,真正且永不消失的教学热情必须建立在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之上,对教师工作的心驰神往必须建立在对学生世界的热忱之上。至于教学的具体形式如何,则是次要。被称为“教育百科全书”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教师的个性中是什么东西吸引着儿童、少年和青年呢?是什么东西使他们成为你的名副其实的学生呢?是什么东西使你的学生从精神上联合起来,并使集体成为思想上、道德上和精神心理上的统一体呢?理想、原则、信念、观点、兴致、趣味、好恶、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准则在教师的言行上取得和谐一致,——这就是吸引青少年心灵的火花。”
教师强则教育强,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教师队伍,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题中之义,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前提。
如何成长为一名具有教育家精神和水平的好教师呢?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教育家成长的重要根基。理想信念,是源头活水,是教育家成长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心有大我,就是要超越追求个人名利的小我,就是要把个人的教育志向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联系在一起。教育领域每一天都会面临新情况,只有具有强烈的理想信念、使命感、责任感,教师才能够不断挑战困难,也才能够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教育家成长的言行规范。道德情操,是境界修为,是教育家成长的行为准则。学生是观察家和模仿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良好的道德情操要求教师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课堂、校园内外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处理好工作与生活以及自己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的关系中,成为一个不断自我提升的人。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教育家成长的核心利器。育人智慧,是方法路径,是教育家成长的实践工具。教育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从教师的脑袋装到学生的脑袋,不是让学生学习冷冰冰的知识,而是启迪他们的智慧,陶冶他们的人格,塑造他们的灵魂。教育不是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方法把本来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学生培养成千篇一律的“单向度的人”,而是要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懂得青少年成长的内在规律。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教育家成长的修炼之道。躬耕态度,是职业精神,是教育家成长的不二法门。教育家和教书匠的最大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不断创新的勇气。一方面,教育有基本的逻辑,青少年的成长有基本的规律,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人的教育智慧与思想财富。所以,教师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学会站在大师的肩膀上进行专业阅读,站在自己的肩膀上进行专业反思,站在团队的肩膀上进行专业交往;要乐于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乐于分享自我的成长收获,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并将其提炼为教育智慧。另一方面,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与故事。这就需要教师能够不断求是创新,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教学体系。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教育家成长的情感力量。仁爱之心,是幸福之本,是教育家成长成就之根。仁者爱人,孔子曾经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仁的主要内容。因爱人,而互爱,教育从而拥有了生命的温度。拥有一颗仁爱之心会让教师拥有良好的生命状态,会确保教师能够正常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一个厌恶教育的人,一个不喜欢学生的人,肯定不可能成为教育家。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不仅是一种前进的情感力量,能够激励自己创造更多幸福,也是理想信念的重要源泉。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教育家成长的胸襟情怀。弘道追求,是天下责任,是教育家成长的人文底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走的应该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要带着他们对未来社会的理想与追求。小小的教室连接的是大大的世界,学校的世界和外面的世界应该是息息相通的。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影响着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校的教育方式,教师的行为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生活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讨论战争与和平、公平与正义、人口与环境等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果教师整天关心的只是名次与分数,学生的心胸怎么能开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新时代正在呼唤新一代教育家型教师。我们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论述为人生方向与行动指南,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成长,书写教育生命的传奇。

(本文来源于新教育家 志道”,原刊发于《课程·教材·教法》2023年第12期。作者系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教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  朱永新



END


【版权说明】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我们尊重原创,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处理

您的每一个在看,我都欢喜

京师杏坛
服务基础教育,关注家庭教育,分享有价值的教育信息。为全国教育系统(地方教育部门及学校)提供全面高质量的教育培训、教育咨询和教育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