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杨氏是贵州历史上的四大土司之一,也是中国最有名的土司之一史学有“思播田杨,两广岑黄”的说法。其家族长期统治黔北地区,对黔北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15年,播州土司遗址——海龙囤成功入列世界文化遗产,这是对播州杨氏土司文化遗产的肯定。
杨氏是什么时候进入播州的,目前在学术界是具有争议的,杨氏家族内部家谱、墓志铭对杨氏入播记载也是分歧百出,相互矛盾;在入播的时间上,有唐末、五代两种说法;在杨氏的原籍上,有邠州、太原、会稽、京兆四种说法。
实际上,播州杨氏并非从外地迁入贵州的,而是本地的土著大姓。《华阳国志》记载汉晋时期,犍为郡(今川南、黔北一带)多杨氏大姓,这就是播州杨氏的来源。到了宋朝以后,播州杨氏接受汉文化,于是写家谱,攀附中原大姓,就有了杨端入播的传说了。实际上,“杨端入播”在正史上根本没有任何记载。
遵义这个地区,原本是夜郎国的小邑鳖国之地。且兰归顺汉朝后,便在此设置犍为郡,后来又将犍为郡北迁川南,鳖县隶属于牂牁郡。在汉朝文化,遵义一带出现了尹珍、舍人、盛览三位文化名人,并称“黔北三贤”。唐朝时期,在贵州设置了黔中道,而遵义当时叫做播州,隶属于黔中道。在唐朝前期,播州的一位僧人主持修建了乐山大佛。
唐朝后期,南诏国入侵巴蜀、黔中,播州一带的杨端率军抵御,于是得到了唐僖宗的册封。后来《杨氏家谱》就根据此事进行一些渲染。实际上,播州土司一直在北宋前期都比较衰落,而且纷争不断。
直到南宋初期,杨粲统一了播州各部,扩地七百里,播州才得以强盛起来,并被宋朝册封为忠州防御使。在对外方面,杨粲臣服于南宋,并和南宋发展朝贡贸易,经济不断发展。在文化上,杨粲积极引进巴蜀人才,推行汉文化,修建学校,“由是蛮荒子弟多读书攻文,土俗为之大变”。史书评价“播州杨氏, 至粲始大”。现在遵义发现的杨粲墓,是西南地区发现最大的墓葬,被誉为“西南的艺术宝库”。
南宋末期,蒙古不断南侵,而西南地区成为了蒙古进攻的一个方向,播州杨氏则成为了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力量,史称 “余玠制置西蜀,皆倚价为重”。
钓鱼城:播州二冉兄弟主持修建
1243年,余玠派遣二冉到合川修建钓鱼城。1258年,蒙古发动了钓鱼城之战,最终蒙哥大汗死于城下,改变了亚洲的战争格局。于此同时,杨文还在播州地区修建以海龙囤为核心的防御体系,目前已经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
播州二冉,遵义绥阳人
杨价时期,播州文化进一步发展。他向朝廷请求设科取士,得岁贡士三人。1238,播州人冉从周以贡士资格进京参加殿试,成为播州的第一个进士,开创了播州人举进士的先河,时称“破荒冉家”。继冉从周之后四十年间,播州又有七人考取进士,《遵义府志》说“天荒之破,杨氏之功也”。
杨价墓出土文物
播州虽然在西南坚挺,但是南宋最终还是瓦解了。1276年,南宋灭亡,播州土司选择臣服于元朝。在元朝,播州主杨汉英帮助元朝镇压云贵川一带的叛乱和起义,深受器重。与此同时,播州土司也在元朝扩张地盘,最终占据而来整个黔北地区。
播州范围
元朝时期的播州文化进一步发展。《杨氏家传》 记载杨汉英:“急教化,大治泮宫,南北士来归者众, 皆量才用之”。杨汉英喜爱理学,“喜读濂洛书”,他曾经写下了《明哲要览》九十卷,成为贵州第一个理学著作。
播州海潮文饰带
明朝建立后,播州杨氏归顺,明朝在此设立播州宣慰司,为贵州四大宣慰司之一。由于经历了长期的稳定发展,播州的经济在明朝达到了繁荣的局面。当时的贵州省初立,粮食不能自足,播州每年向贵州纳粮一万多石,可见播州粮食出产之丰。
杨辉墓彩釉陶俑
同时,杨氏家族的统治也走向了腐败。播州土司不仅到处强占民田,还将许多土民强作佃户。在家族内部,播州主杨应龙好以诛杀立威,多次欺凌所辖的五司七姓,搞得总叛亲离。不仅如此,杨应龙还多次出兵攻打周边,发生了血洗綦江的惨案,这让万历皇帝忍无可忍。
1599年,明朝调集6省24万大军发动了“平播之战”,存在了700多年的播州杨氏政权灭亡。杨应龙先在乌江渡全歼贵州3000军队,随后又在娄山关大战刘綎带领的川军,不胜而退守海龙屯。经过几个月的围攻,海龙屯被攻破,700年的播州土司政权宣告灭亡。
清朝晚期,在遵义出现了著名的“沙滩文化”,该文化的辉煌程度远超过去的“播州文化”,成为当时贵州文化的代表。播州杨氏的出现,是历史的产物,播州杨氏的灭亡,也是其历史的趋势。不过,播州杨氏对于西南地区边疆的开发、巩固,文化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是不容否定的。
欢迎大家关注“黔方胜境”,小编致力于宣传贵州风景、文化和历史,尤其是重视对小众景点、免费景点的介绍,帮助驴友避开拥挤的人潮,探索大自然的秘境。如果需要制作咨询旅游,制定路线攻略和路线可以联系小编。微信:songw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