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禅语,一生智慧

文摘   星座命理   2024-08-31 20:02   广东  
南怀瑾智慧人生:一句禅语,一生智慧,帮你找到内心的平静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尽心下》
自古以来,贤者都被视为指引迷途者的明灯。然而,在当今社会,却出现了许多“昏昏使人昭昭”的现象,即自身尚未明理却妄图教导他人。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孟子的一句话:“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啥意思,简单说,贤人是自己先搞明白,再去使别人明白,如今的人,是自己还不明白,却想使别人明白。

这也让我想起了《圆觉经》内一句经文: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内容。

贤者,是指那些明理通透、智慧超群的人。他们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并以自身的德行和智慧影响和引导他人。例如,孔子、老子、释迦牟尼等,都是圣贤的典范。

迷者,则是指那些尚未明理、被蒙蔽双眼的人。他们往往囿于自身的局限和偏见,难以认清事物的真相。例如,那些宣扬错误理论、误导他人的人,就是迷者。

《圆觉经》中“知幻即离,离幻即觉”的教诲,与孟子之言遥相呼应。它强调了个人觉悟先行,而后才能引领他人的重要性。

“知幻即离”,是指认清虚幻、放下执念。这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不断的修行和实践才能达到。例如,修行者可以通过参禅打坐、念经诵佛等方式,来逐渐消除心中的妄想执念。

“离幻即觉”,是指放下幻象、抵达觉悟。当一个人真正认清了虚幻,放下了执念,便会豁然开朗,达到智慧的彼岸。例如,佛陀在菩提树下静坐冥想,最终悟得成道,便是“离幻即觉”的典范。

“知幻即离”和“离幻即觉”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不断的修行和实践才能达到。修行者应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逐步消除心中的妄想执念,最终抵达智慧的彼岸。

孟子之言与《圆觉经》的教诲都告诫我们,在指引他人之前,应先致力于自身修行和觉悟。正如贤者先照亮自身,修行者也应先认清幻象,放下执着,才能引领他人走向觉醒。唯有自身的光芒照亮前行之路,才能指引他人走出迷茫,抵达智慧的彼岸。

南怀瑾先生在《如何修证佛法》中强调了几个关键点,先介绍一下南怀瑾先生,先生是一位杰出的佛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深刻的见解,为无数人指引了心灵的方向。

南怀瑾先生一生致力于弘扬佛法,传播智慧。他曾多次举办讲座和研讨会,向大众讲解佛学思想。他还著述了大量书籍,阐述佛法的精髓。南怀瑾先生的言行和教导,影响了无数人,帮助他们解脱迷惑,找到心灵的平静与清澈。以下是他总结的几个关键点。
1、心地宝库,人生有限,没有足够的时间读很多书籍。关键在于打开自己内心的宝库,通过内心的清净和深度体悟,能够理解修行的真谛,这远比单纯靠书本学习来得更为深刻和有效。

2、修行的本质,真正高深的修行是从自己的身体和心地的体验中产生的,而不是仅仅依赖书本所学。这种修行强调直接的心性法门,走禅宗的直接路线,以实际的修心修行为基础。

3、《圆觉经》的教导,南怀瑾先生引用《圆觉经》中关于妄念的教导,强调了对妄念的正确认识和处理方式。重点在于不起妄念、不执著于妄念、不对妄念加以判断和处理,而是让它自然而然地消解和平静下来。

4、修行的境界,真正的修行不是依靠妄念的消除或者技巧性的方法,而是通过对自性的直接体悟和认知,达到寂灭清净的境界。这种境界是超越初地、二地等修行阶段的分别,直接体现觉性的清净和无为。

南怀瑾先生通过他的言行和教导,实现了“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境界。

前面说了,这句话原本意味着贤者通过自己的明智和清晰的见解,能够启发和引导他人,使他人也变得明智和清晰。然而,今天很多人却因为自己的迷惘和糊涂,反而影响了他人的认知和理解。

南怀瑾先生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深刻的见解,通过他的教导和著作,使得许多人能够在心灵上获得启发和清明。他的言论和著作深入浅出,直指人心的深处,帮助人们解脱迷惑,找到心灵的平静与清澈。

因此,可以说南怀瑾先生在当代实现了“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的境界,他的影响力和教化力量超越了普通人,让更多的人能够得到启发和真正的认知。

自古以来,便有“法不可轻传”之说。这句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那么,究竟为何说“法(道)不轻传”。这句“ 知妄即离, 离妄即觉 ” ,实际就是言传, 读完就能 “ 觉” 吗, 不能, 因为 句里包含了知见, 更包含了 实践, ”离妄 “ 二字 的最低标准就是 ”照见五蕴皆空 “ 。所以才有“师父领进门,修行看个人”之说。

首先,“师父领进门,修行看个人”强调的是修行的主体性。师父可以指引弟子进入修行的大门,但最终能否证悟,还是要靠弟子自身的努力和实践。其次,“法(道)不是靠师父解释的”强调的是法的不可言传性。法(道)的本质是超越语言和文字的,它需要每个人去亲身体悟和实践。师父的解释只能起到辅助作用,最终还是要靠弟子自己去感悟和领悟。

苏轼的《题西林寺壁》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形象地说明了看待事物要跳出局限,才能把握其本质。同样,“法(道)”也是如此,只有跳出语言和文字的局限,才能真正领悟其深层含义。

综上,南怀瑾先生用他的大智与经验,呼吁修行者注重内心的开放与深入体悟,不被书本知识的局限所困扰,而是通过自我觉察和实践,走向真正的心性解脱和觉悟境界。

介绍一篇文章,主要内容是,债务是一种负担,压在身心上,直到解除。所以"欠债还债,天经地义",具体请点击阅读: 欠债还债,天经地义

壹楚堪察
壹楚堪察,弘扬正向能量。解读经典,助力运筹帷幄。 堪舆解析,探寻成功方向。地理环境,争创幸福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