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教育   2024-11-23 16:51   广东  
九年级语文
本试卷共8页,20小题,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运用(24分)
1. 默写古诗文。
(1)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2)__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________,无家问死生。(杜甫《月夜忆舍弟》)
(3)欲为圣明除弊事,___________________,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4)鸡声茅店月,_____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
(5)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_______,_________”乎!
(6)经历人生波折的文人常在诗文中抒发郁积之情,但心态仍积极乐观。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感叹“________,________”,道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客观规律;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高唱“________,_______”,表达内心宏大的志向    
【答案】    ①. 千里共婵娟    ②. 露从今夜白    ③. 有弟皆分散    ④. 肯将衰朽惜残年    ⑤. 云横秦岭家何在    ⑥. 人迹板桥霜    ⑦. 先天下之忧而忧    ⑧. 后天下之乐而乐    ⑨. 沉舟侧畔千帆过    ⑩. 病树前头万木春    ⑪. 长风破浪会有时    ⑫. 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婵、衰、畔、沧”等字词容易写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型民族舞剧《醒·狮》以广东醒狮和南粤非遗项目为元素,充分展示了岭南文化及湾区精神。每一次展演,都能让观众chén zuì其中,并深深为之zhèn hàn。南拳、狮鼓、木鱼歌,让人仿佛回到了散发着古香的岭南,nài rén xún wèi
如今,醒狮不仅是      ,      ,而且是深入岭南人骨髓的      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使醒狮文化正焕发着青春活力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chén zuì             (2)zhèn hàn             (3)nài rén xún wèi                   
3. 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一种表演 一种艺术 一种文化       B. 一种艺术 一种表演 一种文化
C. 一种表演 一种文化 一种艺术       D. 一种艺术 一种文化 一种表演
4. 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通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使醒狮文化正焕发着青春活力。
B. 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使醒狮文化正散发着青春活力。    
C. 随着年轻人越来越多的加入,醒狮文化正焕发着青春活力。
D. 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醒狮文化正焕发着青春活力。
【答案】2.     ①. 沉醉    ②. 震撼    ③. 耐人寻味    3. A    4. D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①沉醉(chén zuì):比喻深深地迷恋某种事物,沉浸在某种境界里。
②震撼(zhèn hàn):指内心受到强烈的冲击或感动,精神或情绪剧烈起伏。
③耐人寻味(nài rén xún wèi):其中的意味经得起人们反复地体会、琢磨。形容意味深长。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和排序。根据题干中的“不仅……而且……”可知,这里所填的内容应体现递进关系。
首先,从词语的逻辑关系和人们对醒狮的认知顺序来看。醒狮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是一种表演,它通过舞者的动作、狮头狮身的舞动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是人们最先接触和感受到的层面;
其次,当我们深入欣赏醒狮表演时,会感受到其中蕴含的艺术魅力。醒狮的造型设计、动作编排、音乐配合等方面都体现了艺术的价值,它融合了舞蹈、武术、音乐等多种艺术元素,因此“一种艺术”排在第二位较为恰当;
最后,醒狮在岭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承载着岭南人的精神寄托和文化传承,已经深入到岭南人的骨髓之中,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所以“一种文化”放在最后;
这三组词的层次关系为:“一种表演”是外在表现形式,属于一种艺术,“一种艺术”又是“一种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这三空依次填的是:一种表演、一种艺术、一种文化;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原句“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使醒狮文化正焕发着青春活力”成分残缺,“随着……使……”缺主语,应去掉“随着”或“使”
故选D。
5. “自强不息”是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学校将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任务一:请在横线上用工整的字体抄写上图书法作品,并加上标点符号。
(2)任务二:同学们以“自强不息”为话题开展议论文写作,请概述一个名人的励志故事,让它成为文章的论据
【答案】(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示例:贝多芬是一位极具自强不息精神的名人。他双耳失聪后,仍坚持音乐创作。面对命运的残酷打击,他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用心灵感受音符,创作出《命运交响曲》等不朽之作,用行动诠释了不屈服于困境、自强不息的伟大力量。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汉字书写。①用正楷工整美观书写;②汉字的笔画顺序要清楚,书写要规范;③不写繁体字。注意“强、息、厚德载物”等易错字词的书写。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论据补充。列举自己熟悉的自强不息的名人,并简单概括其励志事迹即可。
示例:范仲淹幼时家贫,没有饭吃,只能喝粥,冬天煮好粥,让它结冰,再用刀切成一小块一小块,每天只能吃一块,他朋友知道后,给他送来吃的,他就随食物腐坏,也不碰,他跟朋友说不能让自己还未取得成就就先学会享受,最后终于有所作为。
二、阅读(46分)
(一)(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选自《苏轼传》,有删改)
【注释】①涂潦:泥沼雨水。②侪:同辈。③不沈:没有受损。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溪而渔/执策而       B. 武卫营/太守,说如此
C. 太守而宾客从也/微斯人,吾谁与       D. 雨日夜不/有剩骨
7.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①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②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8. 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9. [甲]文中描绘滁人游乐的作用是什么?
10. 欧阳修曾说:“凡治人者不问吏材能否,施设何如,但民称便,也成为了良吏”。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说说欧阳修和苏轼是“良吏”的理由
【答案】6. B    7. ①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②富人都出逃了,百姓都会动摇,我和谁一起守城呢?   
8.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9. 描绘滁人游乐,表现了滁州百姓生活的安乐,体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   
10. 欧阳修与民同乐,关心百姓生活,让百姓在山水之间享受快乐;轼在洪水来临时,积极组织百姓抗洪,坚守城池,保护了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他们都是“良吏”。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由两部分组成,【甲】选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描绘了一幅自然山水和民众游乐的生动画面,体现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热爱以及与民同乐的情怀。欧阳修通过醉酒为名,实则表达了对人生的豁达和淡泊。【乙】则记录了苏轼在任徐州太守时,处理河水泛滥的事迹,展现了他的果断与担当。两文通过描绘两位历史人物的不同生活场景和处理政务风格,展现了他们作为“良吏”的贤德和对民众的关爱    
【6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靠近/面对;
B.意思都是到、拜访”;
C.回去/归依;
D.停止/仅,只;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①回,回环,曲折环绕;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临,居高面下,由上看下。
②出,出城;皆,都;谁与守,即“与谁守”,和谁一起守城。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
“轼庐于其上”表述了苏轼的居住地点;“过家不入”说的是苏轼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是一个独立的行为表述;“使官吏分堵以守”讲的是苏轼的行动安排;“卒全其城”是最终的结果,单独成句。
故断为: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甲文“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通过描写滁人出游的欢乐场景以及宾客宴饮的热闹场面,展现了滁州百姓生活的安乐。同时,太守看到百姓的欢乐而感到快乐,体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如“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明确表达了太守以百姓之乐为乐的情怀。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欧阳修:甲文“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滁州百姓生活安乐,他与百姓一同游乐,享受山水之乐,体现了他关心百姓生活,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是“良吏”的表现。
苏轼:乙文“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在洪水来临之际,苏轼积极组织百姓和士兵抗洪,坚守城池,甚至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最终保全了徐州城,保护了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苏轼也是“良吏”。
【点睛】参考译文:
【甲】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的,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乙】
苏轼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板。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终于保全了徐州城。    
(二)(1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不一般的文化自信,那是中国故事最动人的篇章。象征友谊的玫瑰、象征坚韧的月季、象征幸福的铃兰等,由七类花组成的冬奥会颁奖花束成功“出圈”,中国风满满。与传统鲜花花束不同的是,冬奥会的颁奖花束采用海派绒线编结技艺钩编而成,纵放了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而不止是颁奖花束,此次冬奥会的会徽、火炬、奖牌等,每一次的精彩呈现,都因融入东方文化而出彩。换言之。这是一种中国文化自信的表达,通过冬奥的窗口,讲述动人的中国故事。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能够历经千年越过无数艰难困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崛起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冬奥是媒介,文化当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通过中国故事的不断传播,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摘编自《冬奥,闪耀不一般的中国自信》)
材料二:
北京冬奥会上,文明交流互鉴随处可见。冰雪健儿在冬奥村里为饺子、豆包等中华美食着迷,亲身体验中医药文化,茶文化,中国功夫文化;花样滑冰表演滑赛场上,身着“神奇女侠”服装、装扮成拳击手模样的运动员卸下比赛的紧张,自由驰骋在冰面;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运动员与憨态可掬的“冰墩墩”合影互动……一幕幕各美其美,和合共生的场景暖人心田,奥林匹克精神因团结和友谊而绽放。从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深刻阐述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到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举行,再到今年北京冬奥会胜利举办,中国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大量机会和平台。
(摘编自《北京冬奥会,中华文化与冰雪文化交相辉映》)
材料三:
冬奥会上的中国文化元素就是文化自信的体现。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数字科技与传统文化的交融让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时代“顶流”和“出圈”的流量密码。一如河南广播电视台推出的中国节日系列特别节目(《2021年河南春晚》《元宵奇妙夜》清明时节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舞蹈作品成功“炸图”。又如B站和河南卫视推出的文化剧情舞蹈节目《舞千年》,历东汉、大唐、大宋等盛世,融历史背景,以奇舞著书《十二风舞志》,讲述蕴于舞蹈之中的华夏故事。还有火爆全网的着盛唐妆发的大唐不夜城不倒翁小姐姐、“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西塘汉服文化周,无一不彰显传统文化的“顶流”影响。    
(摘编自《从冬奥会谈文化自信》)
材料四:
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积淀,薪火相传与发展创新。早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中国就凭借短短8分钟,用传统民乐“茉莉花”、中国功夫、国粹京剧,演绎出“从奥林匹亚到万里长城”的历史性传递。回首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刻有祥云图案的奥运火炬,带有“中国印”的会徽,以及夸父逐日,敦煌飞天、太极拳、四大发明的传统元素,形象表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这样一次次登上世界舞台,促进了世界文化交流发展,也为世界文化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摘编自《北京冬奥彰显文化自信》)
11. 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北京冬奥会让中国故事不断传播,显示了中国文化的自信,提升了中国文化软实力。
B. 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表演为北京冬奥会的文化展示打下了基础。
C. 河南广播电视台中国节日系列特别节目用时代精神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D. 中国为世界文明交流作出了贡献,包括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文明交流互鉴思想、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和冬奥会。
12. 材料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说它有什么作用。
13. 同是“冬奥会与文化自信”的话题,材料三和材料四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答案】11. B    12. 举例论证,列举运动员着迷中华美食,体验中国各种传统文化,运动员身着“神奇女侠”服装,装扮成拳击手模样,不同国家和地区运动员与“冰墩墩”合影互动等事例,证明北京冬奥会上,文明交流互鉴随处可见的观点,使论证更加具体真实,更具有说服力       
13. (1)材料三侧重从传统文化的“顶流”影响的角度,谈冬奥会上的中国文化元素就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2)材料四侧重以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8分钟演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
传统元素为例,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代积淀、薪火相传与发展创新。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理解和判断不正确。根据材料四“早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回首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这样一次次登上世界舞台,促进了世界文化交流发展,也为世界文化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可知,每一次面向世界的展示,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元素,给世界文化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彰显的是中国文化的自信和魅力。没有谁为谁打基础的意思,因而,“为北京冬奥会的文化展示打下了基础”理解有误。
故选B。属于“无中生有”还是“张冠李戴”?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
根据材料二“冰雪健儿在冬奥村里为饺子、豆包等中华美食着迷……一幕幕各美其美,和合共生的场景暖人心田,奥林匹克精神因团结和友谊而绽放”可知,运用的是举例论证。结合首句“北京冬奥会上,文明交流互鉴随处可见”可知,通过体验中国美食、中国医药、中国功夫等多种中国文化元素的例子,具体而有力地证明了这一观点。
【13题详解】
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材料三关键句“冬奥会上的中国文化元素就是文化自信的体现。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数字科技与传统文化的交融让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时代‘顶流’和‘出圈’的流量密码”可知,本段侧重的是从“顶流”影响的角度,看冬奥会上的中国文化元素表现出来的文化自信;    
根据材料四关键句“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积淀,薪火相传与发展创新”可知,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8分钟演出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传统元素展现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促进了世界文化交流发展,也为世界文化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彼此守望
原上秋
①他经常来这里,不论雨天,还是晴天。这里松柏苍翠,雨天苍翠,晴天也苍翠。松柏在雨天里有雨水滑落,像流下的泪。
②不下雨的时候,这个区域一半严肃、一半活泼。但三十多年前,这是一个整体,记不清哪一天被一分为二了。外面沿马路的一半划出来,供居民使用,唱歌、跳舞、打牌、弈棋,老人们静坐,孩子们追逐打闹。另一半在里面,一千多人躺在那里,很安静,哄闹声随风能进去,人不能进去。当中隔着一道门,是那种透视的铁艺门。
③他经常坐在那里,看着人聚人散。
④起先没有划开的时候,他也时常过来,那时候有高墙和密不透风的大铁门。马路的对面是一幢小楼,四层,现在还在,但显得破了,和一个老人一样,安静而慈祥地坐在那里。他就在那栋楼里住着。
⑤现在,景色不一样了。对面已换成高大的牌楼,牌楼上四个大字,烈士陵园。字是金色的,四周是一种浅浅的蓝,透着淡淡的忧伤。有一年,他看到对面的高墙被人推倒,听说是要建市民公园,他义愤填膺。他找到主管部门,亮出军功章,诉说了反对的理由。负责人看到那些有岁月积淀、仿佛血染过的立功证书和奖章,一脸崇敬地接待了他。
⑥工作人员一直与他沟通,后来公园还是建成了,或者说,陵园地块被一分为二了。他接受了现实,他感觉到,实际上这样也不错:战友们在里面,依然有一份安宁,依然有苍松翠柏相拥。后来,孙子说了一句话,让他释然。孙子说,先烈打江山,不是为了后代幸福吗?
⑦后来,他看着那些在公园里休闲的人们,脸上都挂着幸福。这时候,他会想起孙子的那句话。
⑧他比任何人在公园待的时间都久,他坐在已成隔挡的大门一边,左耳和右耳处在分裂的状态。左耳是欢闹,右耳是寂静。有时候反过来。他的情绪也分裂。右边是伤痛,左边是欢笑。有时候反过来。    
⑨孙子也来过,用一种凝重的表情看着里面。里面被苍松翠柏包围,大石碑后面,是一排排六十厘米高的墓碑,从门口看不到。孙子回过头,看到爷爷,变成一脸的欢喜,跑开了。孩子这个年纪不会装,高兴就是高兴,谁也不能说这个少年亵渎了英烈。
⑩看到孙子笑着跑开,他的心里也涌动着一份幸福。
他的痛只在下雨的时候隐隐发作。这个时候,公园里的欢笑被雨水冲散,剩下一片空旷和四处飘逸的寂寥。他打着雨伞蹲下来,挨个给墓碑擦洗,像小心翼翼地给他们洗澡。
这里的一千六百五十八个战友,他一个都不认识,却又都熟悉。无论是与日本鬼子搏斗牺牲的,在解放战争中倒下的,还是抗美援朝魂归故里的,他怎么会不熟悉呢?他们在战场上冲锋的姿态,他们把最后一颗子弹射向敌人的壮烈,他永不能忘。
每当擦到一个叫李云峰的烈士墓碑时,他会想到那时的通信员,一个叫李什么峰的年轻战士。原谅他记不住战士的名字,因为在这个李什么峰之前,已有两个通信员相继牺牲了。弹雨里,他问,你叫什么名字。枪炮声很重,新的通信员把手围个喇叭大声说,他叫“李什么峰”。
后来,这个叫李什么峰的通信员也牺牲了。
他深深内疚。
他就把这个李云峰当作那个李什么峰对待,在碑身上多擦几下,多停片刻。
擦完墓碑,他已经很累了。坐在前面的大石碑台阶上,把雨伞扣在头顶。一下子,弹雨似乎就起来了,啪啪,啪啪。这种氛围,不由他不想起那些枪林弹雨的故事。
坐久了,他会感觉到凉,由外到内的凉。四周的松柏都淌着雨水,他的心和眼睛也潮湿起来。等云一片片散开,太阳光照在大地。公园的一侧开始了欢闹,一张张笑脸又荡漾起来。
这是两个世界,彼此守望。
(选自《羊城晚报》2022年8月3日,有删改)
14. 阅读选文,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
战争年代
与战友浴血奋战
战争结束
_________
烈士陵园改造后        
_________
每逢下雨时
________
15. 结合小说内容,分析文中描写环境的画横线语句的作用。
这里松柏苍翠,雨天苍翠,晴天也苍翠。松柏在雨天里有雨水滑落,像流下的泪。
16. 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
负责人看到那些有岁月积淀、仿佛血染过的立功证书和奖章,一脸崇敬地接待了他。
17. 结合全文,说说你对小说结尾“这是两个世界,彼此守望”的理解。
【答案】14.     ①.住在烈士陵园对面陪伴战友    ②. 坐在大门一边,感受两个世界    ③. 给墓碑擦洗   
15. ①环境描写,描绘了松柏苍翠的景象,营造了一种庄严肃氛围。②松柏上雨水滑落像流下的泪,暗示了对烈士的缅怀之情   
16. 运用了神态描写,通过描写负责人“一脸崇敬”的神态,表现了负责人对老兵的尊重侧面反映了老兵的功绩和他对战友的深情   
17. ①“两个世界”指的是公园中休闲娱乐的世界和烈士陵园中寂静缅怀的世界。②“彼此守望”指的是革命烈士为了后代幸福甘愿流血牺牲,另一个世界的他们看到今天美好幸福的一切会倍感欣慰。人民群众饮水思源,不忘先烈恩情,用自己的热情和智慧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用美好中国的答卷来回报烈士的英灵。先烈为了人民舍生忘死,人们传承先烈遗志,缅怀革命先烈,将先烈的精神化为爱我中华、报效祖国的强大力量。
【解析】
【导语】《彼此守望》通过一位老兵对烈士陵园的守望与沉思,展现了历史与现实的交织。文章采取倒叙手法,以苍翠的松柏为背景,渐次揭示老兵内心的复杂情感:对战友的怀念、对生活的释然。小说通过对雨天、公园以及旧楼的描写,营造出怀旧又充满生机的氛围。结尾处两个世界的守望,象征了活人与亡者之间的默契,体现了历史变迁中人与记忆的深沉羁绊,留下了对过往的敬意与对和平幸福的珍惜。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结合题干可知,左边一列是时间、情境,右边一列是的行为。
战争结束定位到第④段,结合本段起先没有划开的时候,他也时常过来,那时候有高墙和密不透风的大铁门。马路的对面是一幢小楼,四层,现在还在,但显得破了,和一个老人一样,安静而慈祥地坐在那里。他就在那栋楼里住着可知,一直住在烈士陵园对面的楼里,经常来烈士陵园这里坐着,陪伴战友。故可概括:住在烈士陵园对面陪伴战友。
烈士陵园改造后可定位到第②段和第⑧段,结合第②段外面沿马路的一半划出来,供居民使用,唱歌、跳舞、打牌、弈棋,老人们静坐,孩子们追逐打闹。另一半在里面,一千多人躺在那里,很安静,哄闹声随风能进去,人不能进去、第⑧段他比任何人在公园待的时间都久,他坐在已成隔挡的大门一边,左耳和右耳处在分裂的状态。左耳是欢闹,右耳是寂静。有时候反过来。他的情绪也分裂。右边是伤痛,左边是欢笑。有时候反过来可知,烈士陵园改造后,坐在已成隔挡的大门一边,一边是肃穆的烈士墓碑,另一边是人们的欢声笑语,感受着两个不同世界的氛围。故可概括:坐在大门边,感受两个世界的不同氛围。
每逢下雨时定位到⑪段,结合本段他打着雨伞蹲下来,挨个给墓碑擦洗,像小心翼翼地给他们洗澡、第⑰段擦完墓碑,他已经很累了。坐在前面的大石碑台阶上,把雨伞扣在头顶。一下子,弹雨似乎就起来了,啪啪,啪啪。这种氛围,不由他不想起那些枪林弹雨的故事可知,在下雨的时候会去给烈士擦墓碑,会由此回想曾经的枪林弹雨。故可概括:在下雨时给墓碑擦洗,回想枪林大雨。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结合句子可知,抓住了松柏、雨水来描写,这是环境描写。
这里松柏苍翠,雨天苍翠,晴天也苍翠写这里的松柏不论晴天还是雨天都是苍翠的,松柏高大挺拔,这些松柏生在在烈士陵园,营造了一种庄重严肃的氛围,烘托了烈士陵园的肃穆。
“松柏在雨天里有雨水滑落,像流下的泪”运用比喻修辞,把松柏雨天滴落的雨水比喻成为泪水,渲染了一种悲伤的氛围,结合全文可知,松柏种植在烈士陵园,这些如同泪水一般的雨水是为了烈士流的,表达了对烈士们的缅怀。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描写赏析。
“崇敬”是神态描写,结合语境可知,负责人看到“他”的有岁月积淀、仿佛血染过的立功证书和奖章,表现出崇敬的神态和态度,这些有岁月积淀、仿佛血染过的立功证书和奖章代表着“他”曾经为国家、民族、人民有过令人敬佩的付出,负责任的神态表现了对老人这位老兵的尊重,更代表了负责人对这些为祖国有过贡献入的崇敬态度。
有岁月积淀、仿佛血染过的立功证书和奖章则侧面表现了的功绩之大,平时并没有拿这些功绩出来展示,而此时为了让战友有一个安静的墓地,把这些拿了出来,不是为了 炫耀,而是告诉负责人,这些烈士对国家的贡献,侧面表现了对战友的深情。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结合第②段“不下雨的时候,这个区域一半严肃、一半活泼”“外面沿马路的一半划出来,供居民使用,唱歌、跳舞、打牌、弈棋,老人们静坐,孩子们追逐打闹。另一半在里面,一千多人躺在那里,很安静,哄闹声随风能进去,人不能进去”可知,“两个世界”可以理解为,一个世界是墓碑的世界,这个世界埋葬着烈士们,那里是安静的、肃穆的;另一个世界是普通人的世界,他们在这个世界过着美好的生活。
“彼此守望”中的“守望”原意是看守瞭望,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互相守护。    
结合第⑫段“这里的一千六百五十八个战友,他一个都不认识,却又都熟悉。无论是与日本鬼子搏斗牺牲的,在解放战争中倒下的,还是抗美援朝魂归故里的,他怎么会不熟悉呢?他们在战场上冲锋的姿态,他们把最后一颗子弹射向敌人的壮烈,他永不能忘”、第⑬段“每当擦到一个叫李云峰的烈士墓碑时,他会想到那时的通信员,一个叫李什么峰的年轻战士。原谅他记不住战士的名字,因为在这个李什么峰之前,已有两个通信员相继牺牲了”可知,烈士陵园中的战士们都是为了国家、民族、人民的美好生活而牺牲的,他们为了后代的美好生活,甘愿牺牲自己,表现出舍生忘死的精神,他们也实现了曾经的愿望,烈士陵园的另一边,人们唱歌、跳舞、打牌、弈棋,老人们静坐,孩子们追逐打闹。结合第⑥段“后来,孙子说了一句话,让他释然。孙子说,先烈打江山,不是为了后代幸福吗?”可知,那些烈士如果看到今天人们的幸福生活,他们一定会幸福、欣慰,如今他们静静地在烈士陵园里看着外面的人们的幸福生活,守望着这种美好生活。
结合第⑤段“负责人看到那些有岁月积淀、仿佛血染过的立功证书和奖章,一脸崇敬地接待了他”、第⑨段“孙子也来过,用一种凝重的表情看着里面”可知,以负责人崇敬的态度和孙子凝重的表情可知,人们没有忘记烈士们的流血、牺牲,没有忘记他们的付出,他们尽情地感受这个和平、美好的世界,这就是对烈士们的一种回报;负责人等人规划公园,给人们创造休息的场所,这也是为人民谋福利,他们保留陵园,表达对陵园中烈士的尊重。后代们继承了先辈们的精神,努力创造着美好的生活,创造着美好的未来,为国家的繁荣、人民的幸福而努力。这个现实世界的人们对先烈们充满崇敬,并且继承先辈们遗志,继续创造美好生活,报效国家,这也是一种守望,是后代们对先辈们的守望,守护他们创造的美好世界。
(四)(6分)
按照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现代诗歌,九年级(1)班举办了“轻叩诗歌的大门”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一起参加。
18. 了开展好这次活动,班委会拟定了两个活动项目,请你再补充两个。    
①搜集喜欢的诗歌    ②整理搜集的诗歌    ________    ___________
19. 下面是一位同学设计的“我最喜爱的诗歌”推荐表,请将表格填写完整。
诗歌
推荐理由(提示:可从手法、内容、情感、主题等方面分析)
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岸
                 

 

         

 

【答案】18.     _朗诵喜欢诗歌     创作诗歌   
19. 推荐理由:《礁石》运用象征手法,礁石象征着坚韧不拔的人。海浪无休止地扑向礁石,象征着困难和挫折不断地冲击着人。礁石在海浪的冲击下依然屹立不倒,含着微笑看着海岸,表达了一种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勇敢地坚持下去。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活动设计。
活动主题明确为 “轻叩诗歌的大门”,即围绕现代诗歌展开活动。    
已给出的两个活动项目“搜集喜欢的诗歌”和“整理搜集的诗歌”,都是围绕对诗歌的收集和初步整理展开,补充的活动项目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对诗歌的理解、欣赏和创作等方面。
示例:①举办诗歌朗诵会 ②开展诗歌创作大赛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在审题时,我们注意到需要从手法、内容、情感、主题等方面对诗歌《礁石》进行分析,以形成完整的推荐理由。
手法运用拟人手法,如“含着微笑,看着海岸”,赋予礁石人的情感和神态,使礁石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活;同时运用象征手法,礁石象征着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品质。
内容:诗歌具体描绘了海浪一个又一个地扑向礁石,“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形象地展现了礁石在海浪的冲击下所经历的磨难。
情感:通过对礁石不畏海浪冲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礁石勇敢无畏、顽强不屈精神的赞美之情。例如“但它依然站在那里”,体现出礁石的坚定。
主题:以礁石为象征,传达出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时,应像礁石一样坚定、顽强,永不屈服的主题。海浪象征着生活中的种种磨难,而礁石在磨难面前的表现,激励人们勇敢地面对困境,坚守自己的信念。
示例:推荐理由:《礁石》采用了拟人和象征相结合的手法。把礁石拟人化,“含着微笑,看着海岸”赋予礁石以乐观豁达的人格魅力。礁石象征着那些在生活中历经磨难却始终坚守的人。诗歌中,海浪“无休止地扑过来”,象征着生活中的重重困境与挑战。而礁石即便“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依旧傲然挺立,展现出坚韧不拔的品质。从内容上看,通过对礁石与海浪的生动描绘,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又充满力量的氛围。情感上,传达出作者对顽强不屈精神的敬重与赞美。主题上,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像礁石一样保持坚定的信念,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勇敢地迎接挑战,永不退缩。    
三、作文(50分)
20.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人生道路上,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人、一些事……遇到故人,是一种重逢后的喜悦;遇到挫折,需要百折不挠的勇气;遇到美景,自有赏心悦目的怡然。你,又遇到了什么?
请以“我遇到了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自选文体,字数不少于5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答案】例文          
我遇到了快乐
六年前的那个儿童节,也就是我读一年级的儿童节的那天,我真快乐。
儿童节的前一天,老师布置完教室后,便对我们说:“明天是一年一度的儿童节了,你们都不用背书包上学,只带一个袋子回来吧。”放学后,我为明天的事高兴得不得了,连睡觉也睡不着。
第二天早上,我洗漱完毕后,便缠着妈妈帮我穿上崭新的衣服,送我上学。回到学校,静静的,我左看右看,一个人也没有。我看了看手表,噢,原来才6点20分。十分钟过了,同学们陆续地回了教室。同学们都穿着新衣服。不久,我期盼的8点30分已到了,广播说:“各班回到教室把凳子搬到操场并有秩序排队到操场”。
主持人宣布:“出队旗。”出完队旗就请一年级的小朋友出升旗台前排好队,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帮我们戴红领巾,有一位大姐姐帮我戴红领巾,我望着鲜红的红领巾,便想:有一天,我也会为一年级的小朋友们戴红领巾的。此时,我为我加入了少先队员的行列而感到无比的自豪,无比的高兴。接着,我们唱了队歌便退队了。主持人又宣布:“下面有请我们欣赏一下各班带来的文艺节目。” 中午,回到家后,妈妈竟买了一个儿童蛋糕给我,我大口大口地吃着蛋糕起来,妈妈看着我那狼狈的样子,不禁笑了起来。
下午,回到学校后,大约2点种左右,学校的广播就说:“现在各班开始开展活动了,同学们可以到处玩,我最喜欢玩就是画猪鼻了。每一个人都画得不准确,有的画在了猪尾巴后面,有的画在头顶了……我们都笑得拢不上嘴了了,心想:他们真笨啊,这么简单都画不了。等等看我的吧。还没轮到我时,我看清楚了猪的模样,可轮到我了。老师给我带上眼罩。我一画,同学们都笑起来了。我脱下眼罩,发现我把鼻子画在外面了,这下我终于体会到了原来画猪鼻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游戏结束后,各个同学都回到班上,老师给我们派发零食了。我们每个同学都高兴得跳起来了。那天儿童节,我与快乐相遇!
【解析】
【分析】
【详解】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遇到”是动词。在写作的时候,设置“遇到”的对象很重要。遇到的对象可以是人,可以是物;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也可以是想象世界里的。再者,“遇到”并不是简单的接触,而是指令“我”心灵受到感染、震动的接触。也就是说,“遇到”的事情或人物给我带来的影响巨大。可以通过深情回忆曾经发生过的与某人、某物难忘的“相到”过程,表达内心的深刻感受。如横线上可填“挫折”“好人”“尴尬”等。甚至可填“孙悟空”“外星人”等,不过写想象作文难度要稍大一些。
【点睛】半命题作文,所填充的内容往往是决定着写作成败的关键。填充文题,关键是要找准所要写作的内容。半命题作文的补题很关键,补出的题目显示了作文的选材、立意、情感态度及语言能力,同时也决定作文成败。补全题目常用方法:避生就熟。在补题时,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越是熟悉的角度、内容,我们写作时的把握也就越大。补全题目,首先要将题目变为自己所熟悉的内容,从自己熟悉的内容、擅长的体裁着手来写;化大为小。化大为小就是选择一个比较小的切入口。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切人题目。从而将一个相对比较“大”的题目缩小为一个比较“小”的题目;运用修辞手法。补题时能运用修辞的可运用上修辞,使文章灵动,有吸引力,同时也显示出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学习与文摘
推介教学经验、精选文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