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作为现代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其发展历程与科学进步紧密相连。本文将力求简洁的介绍显微镜光路的基本组成,同时还将介绍显微镜的光学性能指标计算,如共轭距离、机械筒长等,以及不同光路配置下的显微物镜放大倍率。文中给出了一个简单的计算案例,希望能对实际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
Part1
显微镜的基本组成
显微镜是一种由多个透镜组合而成的光学仪器,其核心部件包括目镜、物镜、压片夹、通光孔、遮光器、载物台、镜臂、镜筒、镜座、聚光器和光阑等。这些部件共同协作,使得显微镜能够放大微小的物体,使其细节得以清晰展现。其中,光学部分是显微镜的核心,由目镜和物镜组成,它们负责将光线聚焦并放大,从而实现高倍率的观察。
显微镜的发明可以追溯到16世纪末期的荷兰。当时,荷兰眼镜商亚斯·詹森和科学家汉斯·利珀希分别独立地制作出了简易的显微镜。这些早期的显微镜虽然结构简单,但它们为后来的显微镜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这些早期的显微镜并没有被用于重要的科学观察。
真正将显微镜应用于科学研究的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和荷兰亚麻织品商人列文虎克。伽利略通过显微镜观察到了昆虫的复眼,这是首次对昆虫复眼的描述。而列文虎克则通过自己磨制的透镜,第一次描述了许多肉眼无法看见的微小植物和动物。他们的工作为显微镜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开辟了新的道路,也为后来的科学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显微镜技术不断进步。18世纪和19世纪,科学家们改进了显微镜的光学系统,提高了其分辨率和放大倍率。此外,还开发了多种类型的显微镜,如复合显微镜、相差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等。20世纪,电子显微镜的发明进一步推动了显微镜技术的发展。电子显微镜使用电子束代替光束,能够观察到原子级别的细节。此外,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等新型显微镜也相继出现,为纳米科学和材料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
这两种光路配置下,显微物镜的放大倍率也是不同的,分别定义如下:
[1]李士贤.光学设计手册[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Part2
一个显微物镜的指标计算案例
Part4
总结
显微镜作为科学研究的利器,其基本组成和光学性能指标对于实现高精度观察至关重要。本文通过介绍显微镜的各个部件、发明历史以及光学性能指标,为读者提供了对显微镜的全面认识。同时,文章还通过一个显微物镜的指标计算案例,展示了显微镜指标论证的具体过程。在之后的文章中,我将逐步介绍显微镜光学系统的设计优化过程,如果觉得写的不错,还请多多转发。
最后,还是谢谢各位看到这里。您的点赞、在看、转发就是我更新的动力,如果对您有帮助,可以在下面赞赏作者哦。拜托啦,这对我真的很重要。
对本文中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者需要,可以加下方微信交流。
近期其他精彩内容:
如何学习光学设计,浅谈我的个人体会(附推荐书单) | 之晓光学
END
更多内容请到之晓光学公众号主页
广告/咨询/合作/科研成果推广等,请联系微信号: lgs810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