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有多少人才?答案来了……

楼市   2024-10-25 16:19   浙江  


10月25日,浙江日报整版刊发《引八方之才 聚四海之气 人才灯塔 闪耀嘉兴》一文,全文如下:

在嘉兴550多万常住人口中,截至目前,人才资源总量达129.07万—平均每5名嘉兴人中就有1人是人才。

还有统计显示,在嘉兴每万从业人员中,人才资源数达3928人。在“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榜单”排名实现3年连续提升、列全国第20位,“浙江省科技人才发展指数测评榜单”列全省第3位。

再把发展时针朝前拨—2019年以来,嘉兴5年新增青年大学生超50万人,人才净流入占比已呈明显上升趋势。

人才灯塔,照亮城市。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各类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持续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生态,嘉兴早已把爱才重才的基因密码,写入这座自古就以“文风鼎盛多名士”闻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步入秋高气爽的收获季节,10月26日,以“才聚长三角·共促一体化·智胜新时代”为主题的2024“星耀南湖·长三角科技人才周”将在嘉兴举行,天下英才云集,共话人才发展新图景,共谋嘉兴未来新蓝图。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


以城市之名 聚才兴产业


回望历史,指向的是未来。一座城市的未来,关键之关键,则在人才。

时间回到2008年,“星耀南湖”活动启动,这是嘉兴十余年磨一剑打造的人才工作金名片;2019年升格后,逐渐成为长三角区域有影响力的人才交流合作平台。

活动发起成立了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城市联盟,吸引“沪苏浙皖”26个城市加盟,签署示范区人才高地建设合作协议,专业技术人才57项职业资格、27个职务系列许可等实现“一地认定、三地互认”。通过举办半导体产业精英会、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汽车产业整零对接会,促成了一批项目落户嘉兴或达成合作意向。

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但如何揽才,却有重要的章法。

产业为基,人才为舵。嘉兴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怎样的人才。

9月24日,海宁市2024“聚才建圈强链”产才对接活动启动,契合当地泛半导体等产业的实际需求,外籍学者专家与在场企业交流,7所高校、11家企业代表与技术经纪机构代表进行座谈。


2023星耀南湖聚才建圈强链“智创未来行动”

为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进一步集聚创新发展要素,嘉兴大力实施“聚才建圈强链”行动,各县(市、区)聚焦“135N”产业集群方向和本地主导产业定位,确定1个重点产业领域,由一流科学家、知名企业家担任发起人,发散性邀请重点企业、科研院所、优秀人才参与产才融合发展研讨,组合铺排项目路演、赛事遴选、双选对接等各种类型产才对接活动。今年已市县联动举办产才对接活动125场,累计邀请各领域相关人才专家超万人,成功落地高层次科创人才项目近百个,达成产学研合作200余项。

通过“人才链”提升“产业链”,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这样的良性循环,使得嘉兴的产业人才生态不断做优做强。

今年8月,第八届“红船杯”嘉兴全球创业大赛硬科技、绿色能源、泛半导体等领域初赛在上海、深圳等城市举行,48个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项目获奖,并将参加“星耀南湖·长三角科技人才周”期间举办的总决赛。据统计,历届大赛获奖项目已落地嘉兴141个,成为嘉兴招才引智的重要途径。

没有产业的聚集,也就没有人才的集聚。人才工作不仅要“远者来”也要“近者悦”。围绕本地主导产业链,嘉兴聚焦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以“技能嘉兴·工匠之城”行动为抓手,构建技能培育、技能创富、技能生态三大体系,形成“产教训融合、引育用贯通、政校企协同”全链条技能人才培养格局。截至目前,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超111万人,占从业人员比重达33.81%。

不拘一格降人才,嘉兴推进产才深度融合,激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离不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2004年召开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2019年在全市12个市级部门增设(挂)“人才工作处”牌子,并带动县域新增26家人才工作科室,2021年、2023年先后成立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和科创人才集团,与人才办形成“三位一体”架构……嘉兴将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放在新时代人才工作的突出位置,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人才活力进一步增强。


以科创雨林 筑巢引凤来


位于嘉兴市区南部的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在如今浙江的科创雨林中,始终是不同寻常的一个。作为浙江首个省校共建新型创新载体,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开了全省“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先河。

一花独放不是春,院地合作模式在嘉禾大地持续开出创新之花。

“这款基于纳米片的高性能柔性摩擦纳米发电机,能通过走路、跑步等运动摩擦,实现自主发电。”位于鹃湖科技创新园的浙江大学海宁生物电子国际研究中心里,展陈着一款最新研发的智能鞋垫。该研究中心自2021年成立以来,吸引了全国20多位硕博研究生常驻海宁。

2013年海宁与浙江大学建立正式合作关系,通过10年建设发展、7年建校、3轮全面合作,集聚世界一流人才科教资源,促进科教产高水平联动发展。环绕着浙大海宁国际校区,北有鹃湖科技创新园,东有电子信息创新园、生命健康创新园、浙大国际科技园,加上今年即将开工的“心谷”医疗器械产业园,一条环浙大海宁国际校区创新带初步形成。


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嘉兴)

土壤愈肥沃,创新氛围愈浓。2020年11月,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嘉兴)项目落地嘉兴,充分发挥北京理工大学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加快高水平科技创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助力经济发展。以其为核,近60名博士后汇聚禾城。

人才最需要的是什么?是高能级平台。筑巢引凤,才能形成引才聚才的“强磁场”。

毗邻湘家荡的粼粼波光,南湖实验室引入6名知名院士,打造区域创新策源地;2021年,浙江大学嘉兴研究院揭牌成立,加快先进技术转移转化;2023年,嘉善复旦研究院正式开园,持续深化校地合作的实践成果……据统计,嘉兴已引进落地87家高端创新载体,嘉兴市各级政府与市外高校院所、龙头企业等合作共建科研(成果转化)类创新载体达到44家。

在这片科创雨林的赋能下,2023年,嘉兴创新指数列全省第二;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3.45%,居全省第二。

有了人才、科创的硬支撑,嘉兴从“制造时代”迈入“智造创新时代”。今年1至8月,嘉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892.1亿元,同比增长8.0%,实现高基数上的高增长;十七大传统产业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193.9亿元,同比增长15%。最新划定的浙江省工业大县(市、区)名单中,嘉兴五县(市)两区全域上榜。

立足长三角、面向全球、接轨国际,嘉兴这座人才荟萃的智慧之城,正在熠熠闪耀。


以礼遇人才 携手创未来


城市因人而兴,产业因人而盛。嘉兴以赤诚之心,致敬来自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杰出人才。

“嘉兴这座城市对人才的渴求,给人以很强的归属感,对创业者点点滴滴的支持,就像雪中送炭。”早些年,浙江锐鹰传感技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刘伟带着团队来到嘉兴,投身传感器制造领域创业,如今企业在高精度直线和角度传感器的研发上实现全国产化。

好的营智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对人才而言须臾不可缺少。一个更加宜居、宜业的环境,一次更加高效、贴心的服务,才能形成对人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才能让各路人才有更多的理由“爱上这座城市”,这是嘉兴聚才揽才留才的基本共识。

近年来,嘉兴聚焦“智造创新强市”主战场,树牢“大人才观”,致力于优化人才环境,在人才服务上不断做“加法”乃至“乘法”,持续擦亮人才工作品牌。

2018年,聚焦人才创新创业“一件事”,嘉兴在全省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建成人才服务综合体——智立方,并乘势推动人才服务综合体县(市、区)全覆盖。

也是这一年,嘉兴在全省创新提出“嘉兴人才日”,喊出“在最红的地方遇见最好的你”。自此,“人才日”成为嘉兴人才工作极具辨识度的名片之一。


人才参与“嘉兴人才日”518线路打卡

2021年,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嘉兴将每年的5月18日固定为“嘉兴人才日”,市县联动进一步打造人才的专属节日,传递城市渴求人才、珍视人才的声音。

2023年,嘉兴在全省率先提出并推进“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制定人才服务三年行动方案,实施人才服务十件实事、塑造“1+X”人才服务品牌,布局建设市、县、镇三级“人才之家”网络,在全市打造21个人才之家,构建起“半小时服务圈”,走出了一条具有嘉兴特色的人才服务路径。

线下有阵地,线上不断档。

2020年以来,“嘉兴人才码”应用陆续上线60余项服务功能,线下累计布局应用场景超2000个,覆盖人才群体超百万人,成为人才创新创业“掌中宝”。同时,嘉兴坚决扛好“浙江人力资源大市场”试点大梁,打通“就业创业、培训测评、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等公共和市场服务,打造“一网全贯通、要素全融合、服务全链条、监管全覆盖”的人力资源大市场,主动塑造和加速释放“人才红利”。

瞄准打造在长三角区域具有辨识度的城市人才名片,嘉兴通过连年发布城市人才形象宣传片、推出城市人才形象代言人等举措,进一步提升城市美誉度、增强人才吸附力。目前已构建形成线上线下贯通、生产生活联动的人才服务体系。

当下的嘉兴,依然在持续不断地努力,让每一个人都切身感受到,“有一种惬意叫休闲在嘉兴,有一种幸福叫生活在嘉兴,有一种希望叫创业在嘉兴”。

未来已来,嘉兴正以最佳姿态屹立时代潮头。



来源:浙江日报、嘉兴发布

嘉兴市房地产业协会
嘉兴市房地产业协会”公众微信号是嘉兴市房协“服务会员、服务行业、服务政府”所搭建的沟通联系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