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摘编》总第四十一期

文化   2024-11-29 17:04   天津  

为进一步完善信息服务,文化中心积极探索知识信息服务新路径,已持续推出《信息摘编》41期,致力于为干部职工及区域居民提供信息参考服务。



信息摘编


2024年 第十一期

(总第四十一期)

2024.10.16-2024.11.15

信息服务 资政参考 决策支持




目录


【热点关注】




工信部:建立全国统一、部省联动的独角兽企业培育体系




解读前三季度金融数据:金融支持加大力度增量政策“组合拳”持续显效




税务总局:发布新版《“走出去”税收指引》




两部门:推动重点地区探索科技金融新模式




市监局:召开首次“沃土”营商环境圆桌会议




市监局:开展企业迁移登记“一件事”集中攻关试点




国务院:公布《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




外汇管理局:外资配置人民币资产总体呈现良好势头




发改委:解读当前经济热点问题进一步释放“两新”政策效应




发改委:支持有能力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




央行: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上线试运行




市监局:印发《关于牢固树立监管为民理念推行服务型执法的指导意见》

【行业动向】




国家药监局:开展生物制品分段生产改革试点




证监会:加快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数字化转型




工信部:我国探索建立通感一体低空经济网络设施




药监局:高端医疗装备创新合作平台官方网站上线




两部门:印发《关于做好中央和国家机关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工作的通知》




多部门:部署开展2024年度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




多部门: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




三部门:印发《新材料大数据中心总体建设方案》




市监局:批准建立一批生命健康领域国家标准物质




工信部:发布《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多部门:民航客运将全面推广使用电子行程单

【国际视野】




德国专家:中国不再被美国氦气“卡脖子”




国际能源署:中国正引领“电力时代”




中国AI发展稳中求突破,AI企业出海竞争力强




日本汽车巨头全球首家新能源工厂为何落户武汉?




中企造船大单巩固人民币地位

【国内动态】




北京:拟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快速申报北京证券交易所




北京:计划2035年全面建成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




北京:发布推动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举措 信贷投放突出支持新质生产力领域




上海:全力冲刺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促进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上海:印发《做好上海金融“五篇大文章”行动方案》




上海:低空经济特色园区启动建设规划布局综合起降枢纽




广东:发布《推动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




广东:进一步为科研成果转化松绑赋能奖励成果完成人比例不低于70%




广东:发布加快推动光芯片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




深圳:支持创投再出新招 引领发展“大胆资本”




江苏:加快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培育壮大数据产业




浙江:成立海洋大数据增值应用中心加快海洋新质生产力培育




四川:实施企业上市培育计划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重庆:《“机器人+”应用行动计划(2024—2027年)》发布




山西:出台金融助力数字贸易企业发展专项政策




河南:《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4—2026年)》发布




安徽:高标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自贸专题】




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试点措施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




上海:临港新片区加快构建大飞机产业生态体系




京津冀:签署行动方案深化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




海南:完成首单跨境电商出口“空空中转”转关业务




青岛:打造全球最大全屋水智造基地




上海:举行首届中国自贸战略论坛

【企业排行榜】




2024云服务平台TOP30




2024信创云桌面企业排行




2024云计算企业TOP100



热点关注



工信部:建立全国统一、部省联动的独角兽企业培育体系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江平14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建立全国统一、部省联动的独角兽企业培育体系,推动支持我国独角兽企业发展。

“独角兽企业作为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代表性企业,具有发展速度快、成长性高的特点,已经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的一股新生力量。”王江平说,近年来,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持续增长,综合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来自高端制造业、消费与零售、高新技术等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占比超过78%,去年新增的独角兽企业中,超过一半来自新能源、人工智能、半导体等硬科技赛道。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支持独角兽企业技术创新,鼓励和引导独角兽企业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开展技术攻关;加大对独角兽企业的金融支持,发挥产融合作平台的作用,支持独角兽企业上市、并购、重组等;重点围绕原子级制造、脑机接口、6G等新领域新赛道,发展壮大独角兽企业;支持独角兽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开展创新合作。

新华社 2024-10-16


解读前三季度金融数据:金融支持加大力度增量政策“组合拳”持续显效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突破400万亿元、广义货币(M2)稳中有升、贷款利率保持历史低位……中国人民银行10月14日发布了前三季度的金融数据。新发布的金融数据有何亮点?信贷资金主要流向了哪些领域?金融政策“组合拳”效果如何?

中国人民银行当日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9月末,我国人民币贷款余额253.61万亿元,同比增长8.1%;M2余额同比增长6.8%,增速较上月有所回升;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02.19万亿元,同比增长8%。

“前三季度的数据显示,贷款保持稳定增长,流动性合理充裕,有助于支持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当前金融总量总体平稳,社会融资规模存量首次突破400万亿元,支持实体经济有力有效。不过,金融管理部门正逐步淡化对金融总量指标的关注,金融总量增长正处于“减速提质”阶段。

分结构来看,今年以来,企业贷款特别是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较多,这为稳投资提供了较为充足的资金支持。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3.46万亿元,是贷款增加的主力军。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9.66万亿元,占比超七成。

具体来看,信贷资金流向了哪里?

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了解到,9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3.88万亿元,同比增长14.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4.26万亿元,同比增长13.5%;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2.9万亿元,同比增长14.5%。这些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信贷结构持续优化。”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新动能加快形成,信贷结构也相应调整。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围绕实体经济发力,引导越来越多信贷资源流向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此外,我国利率水平保持稳中有降态势,有助于企业和居民降低融资成本,减少利息负担。

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了解到,9月份,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约为3.32%,比上月低约2个基点,比上年同期低约78个基点;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63%,比上年同期低约21个基点,均处于历史低位。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社会预期偏弱,短期内有效融资需求不足。对此,金融管理部门加大政策力度,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注重提振信心。

9月下旬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快速落地了一揽子增量政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政策利率、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创设支持股票市场稳定发展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随着一揽子增量政策的持续落地,社会有效需求将逐步恢复。”温彬表示,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的政策“组合拳”超预期、强有力,抓住了房地产、资本市场两个关键点。

目前,各主要商业银行已发布批量调整存量房贷利率的相关公告,明确了具体操作事宜,推动此次调整安排稳妥落地,也让借款人心里更有底。

近期,前期政策效果逐步显现,房地产市场已出现积极变化:多地楼市人气开始回暖,成交活跃度提升;居民提前偿还房贷的现象有所减少,房地产市场预期有所改善。

一家国有大行深圳市分行的工作人员透露,9月25日以来,该行个人按揭提前还贷日均申请量较9月上中旬日均水平下降六成。

中国人民银行此前公布的下半年各项重点工作明确提出,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把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也曾表示,将引导金融机构科学评估风险,约束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融资供给,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合理的消费融资需求。同时,要发挥政策合力,推动供需匹配。

“有效落实存量政策,加力推出增量政策”——9月2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明确部署,彰显党中央全力提振经济的信心决心。

记者了解到,下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进一步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密切观察前期政策效果,加快推动政策生效。货币政策还有充足空间和储备,将继续做好逆周期调节。

董希淼表示,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的大背景下,未来提振内需,尤其是在扩大消费需求方面,货币政策也会和其他宏观政策共同发力,为激活经济内生动力和活力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新华社 2024-10-16


税务总局:发布新版《“走出去”税收指引》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10月17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走出去”税收指引》(2024年修订版)(以下简称《指引》)。新版《指引》作为国家税务总局“税路通”跨境服务品牌下重要的知识产品之一,旨在为我国“走出去”纳税人提供涉税政策、管理、服务内容索引与辅导,帮助纳税人在海外有效规避税收风险,为构建增长友好型环境、推动国际经贸往来和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新版《指引》坚持“需求导向、通俗易懂、方便查询”原则,对“走出去”纳税人在海外遇到的相关税收政策及覆盖114个国家和地区的税收协定进行归纳整理,从税收政策、税收协定、管理规定及服务举措四个方面,总结共性涉税问题120项。

“随着现代商业活动全球化以及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持续涌现,企业在跨境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形势日趋复杂。新版《指引》聚焦‘走出去’纳税人关切和需求,及时对中国与有关国家和地区之间税收政策及税收协定进行更新补充,进一步帮助中国企业享受国与国之间税收协定待遇、确保协定中赋予的权益得到实现。”国家税务总局国际税务司司长蒙玉英表示。

据了解,此次修订是继2017年首次发布以来的第三次修订,将涉税服务事项由原来的99个扩充至120个,同时,新增了“外贸新业态税收政策”和“‘税路通’服务品牌”两个章节,更新补充了2021-2024年生效的税收政策文件及税收协定有关内容,以期帮助“走出去”纳税人积极适应国内外税收环境新变化,助力企业行稳致远。

新版《指引》全文可在国家税务总局官方网站查询。

税务总局网站 2024-10-17


两部门:推动重点地区探索科技金融新模式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据中国人民银行官网消息,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重点地区科技金融服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导和推动北京、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科技要素密集地区做好科技金融服务。

《通知》就加快推进重点地区率先构建适应科技创新的科技金融体制,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提出了相关要求:一是整合各类政策资源支持科技金融发展,完善企业科创属性评价、投融资对接、风险分担补偿等机制。二是提升金融支持强度和水平,用好用足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扩大辖区科技型企业贷款投放。将承销和投资科技型企业债券情况纳入科技金融服务效果评估,推动科创票据发行规模增长。三是围绕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要,提高对辖区内科技型企业、重点科技项目、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和集群的金融支持力度。四是探索科技金融新模式,聚焦“贷款+外部直投”、并购贷款、科技保险等重点业务,打通业务堵点,提升服务效能。五是为各类金融机构、科技中介服务组织、高校院所等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加强信息共享和服务联动,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六是建立科技金融数据共享平台,引导企业征信机构创新科技金融领域征信增值产品,加强信息技术运用,提升科技公共信息共享和使用水平。七是建立健全区域科技金融服务效果评估机制,加强评估结果运用,形成正向激励。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科技部将加强政策协同和信息共享,指导推动重点地区中国人民银行分行、科技部门全力做好科技金融服务工作,健全工作机制、加强探索创新、优化配套政策,完善区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培育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市场生态,以高质量科技金融服务助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支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

人民网 2024-10-17


市监局:召开首次“沃土”营商环境圆桌会议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据“市说新语”10月17日消息,10月17日,市场监管总局在京召开首次“沃土”营商环境圆桌会议。市场监管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国家认监委主任蒲淳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上,9名相关行业企业代表、6名营商环境专家和4名地方市场监管部门负责人,共同对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需要关注的60余条问题和意见。

会议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工作,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土壤、阳光、空气和水,须臾不能或缺。优化营商环境是提振社会信心、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抓手。下一步,市场监管部门要坚持企业需求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强化服务意识和发展意识,以落实优化营商环境40条重点举措为抓手,强化制度型开放,对标国际一流水平,持续改革完善制度举措,加力推出增量政策,不断降低制度性成本,厚植企业发展的“沃土”,持续打造“投资中国”品牌。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中国烹饪协会、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等商会协会,美团、盒马、宝洁等企业,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高校以及总局相关司局和地方市场监管部门的代表参加会议。

中国证券网 2024-10-17


市监局:开展企业迁移登记“一件事”集中攻关试点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企业迁移登记“一件事”集中攻关试点的通知》,选取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吉林省、浙江省、山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市场监管局(厅、委)开展企业迁移登记“一件事”集中攻关试点。

今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高效办成一件事”2024年度新一批重点事项清单》,将企业迁移登记“一件事”列为新一批重点事项清单,明确提出要“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鼓励有工作基础的地区先行开展集中攻关和创新示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施方案和典型经验”。试点工作将立足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以经营主体需求为导向,聚焦企业反映的迁移难点堵点痛点,通过“流程再造、系统优化、业务协同、完善规则”,深化企业迁移登记“一件事”改革,切实提升企业迁移登记的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推动实现“一地、一窗、一网、一次办结”。

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加强对试点工作的业务指导和总结梳理,及时将试点成果转化为优化企业迁移登记的政策措施,对典型案例经验加强宣传推广,推动“一地创新、多地复用”,切实提升企业迁移便利度。

市场监管总局网站 2024-10-18


国务院:公布《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国务院总理李强日前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4年12月1日起施行。《条例》共6章50条,主要规定了以下内容。

一是总体要求。两用物项出口管制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国际和平,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完善管理和服务,提升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治理能力;两用物项的出口及其相关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不得损害国家安全和利益。

二是适用范围。根据出口管制法,明确两用物项以及其他与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履行防扩散等国际义务相关物项的出口管制适用本条例。同时,对监控化学品等物项出口管制的适用规则作出衔接性规定。

三是管理体制。保持现行两用物项出口管制管理体制稳定,对国家出口管制工作协调机制、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海关和国家其他有关部门,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商务主管部门各自职责作出规定。

四是贸易便利化措施。取消两用物项出口经营者登记制度。增强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政策的透明度和规范性,明确拟定出口管制政策的考量因素和程序规定。细化两用物项出口管制许可便利措施及其适用条件、程序等。

五是出口管制各项制度措施。明确制定、调整管制清单和实施临时管制的程序和要求,对两用物项出口实施许可,并对申请许可的条件、程序等作出规定。严格两用物项最终用户和最终用途管理,细化管控名单制度,建立关注名单制度,完善全链条管控措施。

六是监督检查。明确监督检查的实施主体、程序、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以及出口经营者报告、配合调查处理等义务。

新华社 2024-10-19


外汇管理局:外资配置人民币资产总体呈现良好势头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2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4年前三季度外汇收支数据情况。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李红燕在会上表示,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持续稳步推进,外资来华投资情况一直受到很大关注。近一段时期,外资配置人民币资产总体呈现良好势头,今年以来人民币债券的综合收益率保持良好,吸引了境外投资者增配人民币债券。

李红燕介绍,截至目前,外资持有境内人民币债券的总量超过6400亿美元,处于历史高位。从存量结构来看,境外央行、商业银行等稳健型投资者是主要持有机构,并且投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等中长期债券的比例比较高,投资稳定性比较强。

李红燕称,此外,受境内股市上涨带动,9月下旬以来,外资净购入境内股票总体增加,外资配置人民币资产的意愿进一步增强。目前,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内的资本市场总体处于起步阶段,持有人民币资产的规模和比重不算高,外资在国内股市、债市的占比在3%至4%左右,受多重有利因素支撑,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第一,我国经济基本面稳中向好,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今年以来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序推进,近期一揽子增量政策相继落实落地,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将继续巩固。

第二,我国完善高水平开放,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稳步推进,为外资提供了一系列投资渠道,包括沪股通、深股通、债券通、CIBM(银行间债券市场直接入市)这一系列制度安排都为外资提供了多样化投资渠道。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作出了重要部署,随着有关政策进一步落地见效,境内资本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有望继续增强。

第三,人民币资产具有非常好地分散风险的多元配置效果,提供了良好投资价值。我国已经建成了比较齐全和有深度的金融市场体系,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当前的规模均位居全球第二,人民币的币值稳定、资产多样,在全球范围内还具有比较独立的收益表现,这有助于全球投资者资产配置多元化和分散风险。同时,人民币在全球跨境交易使用中的占比稳步提升,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强,是全球投资者多元化资产配置的重要选择。

李红燕强调,总体看,外资配置人民币资产有助于丰富境内市场参与主体、提高市场的流动性,促进境内资本市场更加活跃和国际化发展。外汇局将不断提高投资便利化,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支持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资本市场。

中国新闻网 2024-10-22


发改委:解读当前经济热点问题进一步释放“两新”政策效应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如何研判四季度经济走势?一揽子增量政策如何持续发力?还有哪些重大改革举措将要落地?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22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对当前经济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四季度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有足够支撑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存量政策有效落实和增量政策加快推出,9月份以来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从现在掌握的情况来看,10月份一些高频数据增势良好,加上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实现4.8%的增长,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基础比较扎实。

下一步,政策的支撑效应会加速显现。比如,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对消费的拉动作用逐步释放,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更好发挥,出口也能保持较强韧性。

随着存量政策和一揽子增量政策持续发力显效,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将进一步释放,四季度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有足够的支撑,预计全年能够较好完成目标任务。

近一半增量政策措施已出台实施

围绕一揽子增量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增量政策措施有将近一半已经出台实施。下一步,还将有一批增量政策措施继续出台实施,包括最大限度扩大专项债券投向领域,适当扩大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的领域、规模、比例,明确阶段性涉企政策后续安排,提高学生资助补助标准并扩大政策覆盖面,提高本专科生和研究生国家助学贷款额度并推动降低贷款利率等。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密切跟踪形势变化,及时研究新的增量政策;统筹今明两年政策衔接和工作衔接,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加快重大改革举措落地

记者了解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快推出一批可感可及、有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改革举措。

一方面,是着力推进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的改革。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制定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目录,进一步明晰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功能定位,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和良好的环境,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另一方面,着力推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尽快出台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进一步明确各地“应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鼓励做什么”。同时,要加快修订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压减负面清单事项,切实让各类经营主体进得顺畅。

“两个1000亿元”项目清单已下达

一揽子增量政策明确,要在年内提前下达明年10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和1000亿元“两重”建设(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项目清单。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抓紧会同相关行业部门和各地方,按照符合投向领域、前期工作成熟、具备下达条件的标准,筛选确定了“两个1000亿元”提前批次的项目清单,按程序已经下达。其中,“两重”建设项目121个、带动总投资约88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项目526个、带动总投资约9300亿元。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抓紧推动项目加快开工、加快建设,争取在年内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对四季度经济增长形成有力支撑。

推动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随着涉民营经济相关政策加快细化落实,民营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持续增多。

国家发展改革委已会同国家监察机关、司法机关,建立了沟通协调机制,推动涉企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以及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等问题的解决;同时,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发改系统,加强对地方罚没收入情况的监测提醒。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方面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推动更多民间资本参与能源、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向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着力优化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环境,增强民营经济的创新发展活力;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制度,强化民营经济发展的要素保障。

进一步释放“两新”政策效应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7月份加力支持“两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若干措施出台后,政策效应快速释放,拉动经济、扩大投资、提振消费、加快转型的作用非常明显。

为进一步释放“两新”政策效应,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持续做好调度,对进展缓慢的部门和地区进行督促提醒;针对部分领域补贴流程复杂等问题,积极协调商务部等部门,指导地方简化资金拨付流程、提升审核效率,让真金白银的实惠直达消费者;依法严查消费品以旧换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先提价后打折”“虚假折扣”等行为;针对群众反映的废旧家电等产品循环利用渠道不畅等问题,组织地方加快完善覆盖县、乡、村的回收网络。

据了解,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抓紧开展“两新”政策效果评估,提出明年继续支持“两新”工作的总体安排、实施方式、支持标准,进一步推动“两新”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新华社 2024-10-23


发改委:支持有能力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国家将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向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支持基础研究选题多样化,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

这是记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24日至25日在四川成都组织召开的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现场会上了解到的。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郑备在现场会上介绍,要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两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两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依托我国产业基础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场服务,促进自主攻关产品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力度,进一步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让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释放更多活力。

新华社 2024-10-25


央行: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上线试运行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今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以下简称资金流信息平台)上线试运行工作会议。

会议指出,建设资金流信息平台是建立完善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互联互通机制,探索银行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应用,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进一步支持信贷资金精准直达中小微企业的积极探索和全新实践。资金流信息平台于10月25日上线试运行。

会议要求,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和试点金融机构要扎实开展试运行工作,保障服务平稳、有序。做好统筹规划,稳步推进金融机构接入工作,切实维护信息主体权益,积极开展宣传引导,培育资金流信用信息应用意识。加强资金流信息平台与征信系统、动产融资登记系统服务效能的协同,做好基础征信服务工作。充分挖掘资金流信息平台信息价值,发挥资金流信息在贷前审核、贷中评估和贷后管理中的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本着循序渐进原则,资金流信息平台建设采用分步实施、分批推进计划。首批选择了业务量大、技术实力强、具有地域代表性的31家金融机构参与资金流信息平台上线试运行。资金流信息平台已经正式面向中小微企业和试点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流信用信息服务。

人民网 2024-10-25


市监局:印发《关于牢固树立监管为民理念推行服务型执法的指导意见》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牢固树立监管为民理念 推行服务型执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在全国市场监管部门推行服务型执法新模式,进一步规范市场监管行政执法行为,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指导意见》提出构建“预防为主、轻微免罚、重违严惩、过罚相当、事后回访”的服务型执法模式,要求把服务经济、服务民生、服务社会作为市场监督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指导意见》明确了全流程服务型执法的举措,事前注重预警,强化源头治理,推动“端口前移”;事中创新执法方式,探索实施全过程说理式执法,体现执法温度;事后做好跟踪指导,确保免罚不免责,帮助涉案主体合规经营。《指导意见》提出坚持惩教结合、促进过罚相当等具体要求,坚持宽严相济,“该宽的宽,该严的严”,对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危害公共利益、挑战道德底线、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要坚决依法从严从重处罚。

《指导意见》旨在进一步在全系统树牢“监管为民”执法理念,推动执法与服务更好融合,同时要求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创新执法方式、改进工作作风、规范执法行为、提升执法能力,以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护航高质量发展。

市场监管总局网站 2024-11-02




行业动向



国家药监局:开展生物制品分段生产改革试点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10月18日,国家药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利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开展生物制品分段生产改革试点工作,审议通过《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工作方案》

会议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展生物制品分段生产改革试点是药品监管部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医药领域扩大对外开放合作,推动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改革举措。试点工作基于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和监管实际,积极回应产业发展需求,以委托生产方式探索部分创新、临床急需等生物制品的分阶段生产,有利于进一步激发企业研发创新活力,促进药品研发生产专业化分工,提升创新和临床急需生物制品的供应保障能力,更好满足广大群众用药需求。

会议强调,试点工作将在党中央、国务院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提出探索生物制品分段生产任务的省级行政区域,以及部分生物医药产业聚集、确有项目需求、生物制品监管能力较强的省级行政区域开展。围绕分段生产生物制品的审评审批、企业质量管理、上市后监管等环节,探索建立科学、高效的分段生产全过程管理工作制度,推动生物医药产业优化资源配置,有序融入全球医药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

《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工作方案》对试点范围、工作实施步骤、时间安排、监督管理要求以及保障措施等进行了部署,将于近日发布。国家药监局将加强统筹协调,在审评审批、检查、检验、上市后监管等方面加大对试点省份支持指导力度,全力推动试点工作开展。

国家药监局网站 2024-10-18


证监会:加快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数字化转型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10月21日,证监会副主席李超在参加2024金融科技大会金科论坛时表示,加快推动金融科技在资本市场的应用,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安全问题,多措并举建设金融科技生态。

李超表示,近年来,随着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在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应用,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日新月异,有效提升了金融监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

围绕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资本市场各项业务深度融合,助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李超谈及三方面举措。

一是加快推动金融科技在资本市场的应用。下一步,将不断完善行业机构数字化能力成熟度评价体系、指标体系,并开展评估;统筹算法、数据、算力的协同发展,强化标准规范建设,加快整合不同来源数据;稳妥开展“人工智能+资本市场”“数据要素×资本市场”“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等专项行动,面向真实业务,依托真实场景,创新服务模式,推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资本市场深入应用,助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二是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安全问题。要坚持总体安全观,既要继续强化行之有效的传统安全保护措施,又要结合新情况,研究新措施、新方法,综合运用法律、技术、管理等手段防范化解因新技术深入应用而带来的相关技术和业务风险,推动金融科技在资本市场安全、健康有序发展。

三是多措并举建设金融科技生态。监管部门要坚持守正创新,从数据管理、金融科技能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好统筹规划,建立健全对新技术应用的监督指导机制和容错机制。市场机构要加快加强数字化治理战略规划和组织保障,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加大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市场服务机构要从供给侧加大创新,为金融机构提供专业标准、合规、安全和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助力金融业实现高水平数字化转型。

李超表示,要进一步强化科技思维,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证券期货业务的深度融合,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更加智慧、更加高效、更加精准地为实体经济和投资者提供更加优质的资本市场服务,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积极贡献力量。

证监会科技监管司副司长刘铁斌在演讲中介绍,资本市场数字化转型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证监会不断探索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资本市场的应用;二是持续推动证监会系统数据治理体系建设;三是资本市场高质量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更加扎实。

刘铁斌表示,证监会将进一步加强金融科技创新引领,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做好“数据要素×资本市场”应用试点工作;不断探索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技术在资本市场的应用;积极发挥标准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证券日报 2024-10-22


工信部:我国探索建立通感一体低空经济网络设施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赵志国在23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将探索建立通感一体的低空经济网络设施。此外,工业和信息化部还将通过加强顶层谋划、加强多场景应用牵引等,推动低空产业发展。

通感一体即通信感知一体化,能够实现飞行器信息的实时传输和共享,提升低空通信的效率和可靠性,满足低空飞行器对高质量通信的需求。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有关部门印发《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会同有关部门在全国多地开展了通用航空器创新应用试点工作,推动信息技术与装备发展融合创新。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在会上说,当前,我国主要的信息通信企业以及动力电池、电机等企业都积极布局参与到低空经济中来,各领域创新要素正在加速向低空产业集聚,已开展基于5G/5G-A的低空通信及感知网络技术验证、应用试点等工作。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聚焦低空装备体系化推动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继续推动优势地区先行先试,因地制宜打造低空多场景应用示范体系,加快培育低空物流、城市和城际空中交通、低空文旅等新业态,拓展农林植保、巡视巡检、应急救援等新模式。开展低空经济无线电频率使用研究,按需推进低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不断强化法规标准支撑,构建良好产业生态。

新华社 2024-10-23


药监局:高端医疗装备创新合作平台官方网站上线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记者从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获悉,其管理的高端医疗装备创新合作平台(HMEICP)网站于10月24日正式对外发布并上线运行。

该平台的建立旨在助力国家战略,聚焦产业需求,不断健全强化高端医疗装备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全力支持高端医疗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政、产、学、研、医”协同创新的合作体系,推动各方资源相互融合、互相促进、深入合作,共同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和新技术转化难题,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建设健康中国、保障人民群众用械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平台网站包含“首页、平台动态、政策法规、高端医疗装备动态、工作组、成果发布、关于我们”7个一级导航栏目,内容涵盖平台组织架构、高端医疗装备信息、相关政策法规等多个方面。

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表示,平台将根据用户需求和行业发展,不断优化网站功能,持续更新政策法规及高端医疗装备动态信息,为用户提供一个全面、权威的信息交流和服务平台。

中国证券网 2024-10-25


两部门:印发《关于做好中央和国家机关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工作的通知》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国管局、中直管理局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做好中央和国家机关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工作的通知》,旨在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更好发挥中央和国家机关示范引领作用。

通知遵循《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办法》基本原则,明确了加大新能源汽车配备力度、统筹新能源汽车采购比例、严格新能源汽车配备标准、优化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加强组织实施和宣传引导等方面要求。

根据车辆使用性质分类,通知明确,机要通信用车、相对固定路线执法执勤用车以及使用场景单一、主要在城区行驶的业务用车等,原则上应当配备新能源汽车;用于环卫清洁、技术勘察、检验检测等用途的特种专业技术用车,新能源汽车能够满足需要的,应当优先配备新能源汽车。

通知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加强对所属单位采购新能源汽车的统筹管理,在编制公务用车年度配备更新计划时,明确新能源汽车采购数量,除因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特殊和无适配车型等情况外,新能源汽车占当年配备更新公务用车的比例应当达到《“十四五”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规划》明确的目标要求,以后按规定逐步提高。

通知全面贯彻落实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要求,强调要严格新能源汽车配备标准,各部门、各单位配备更新新能源汽车应当符合公务用车管理有关规定,不得超编制、超标准配备车辆。确因工作需要,经批准通过社会化租赁方式保障公务出行的,应当优先租用符合规定标准的新能源汽车。同时,通知还对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维护和安全管理等提出了相关要求。

新华社 2024-10-28


多部门:部署开展2024年度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数据局等六部门近日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2024年度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

通知明确将构建智能工厂梯度培育体系,按照《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实施方案》《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要素条件》,分基础级、先进级、卓越级和领航级四个层级开展智能工厂梯度培育。

其中,鼓励制造业企业参考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结果制定智能工厂建设提升计划,对照基础级智能工厂要素条件开展自建自评;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联合相关部门制定本地区、有关中央企业制定本集团智能工厂培育计划和支持措施,组织开展先进级智能工厂评审认定工作,并推荐符合条件的申报卓越级智能工厂;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数据局共同组织开展卓越级智能工厂培育工作;鼓励有意愿、有条件的卓越级智能工厂积极申报领航级智能工厂,由所在地区或所属中央企业向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推荐,在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指导下开展建设工作。

通知同时明确了2024年度卓越级智能工厂培育工作的申报条件和组织实施等内容。

央广网 2024-10-29


多部门: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等六部门30日对外发布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提出系列目标,包括“十四五”重点领域可再生能源替代取得积极进展,2025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11亿吨标煤以上;“十五五”各领域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2030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15亿吨标煤以上,有力支撑实现碳达峰目标。

指导意见提出,要正确处理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破”与“立”的关系,源网荷储一体推进,全面提升可再生能源安全可靠供应能力;统筹可再生能源供给与重点领域绿色能源消费,加快推进增量替代,稳步扩大存量替代,稳妥推动可再生能源有序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协同推进可再生能源与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农村等领域融合替代,经济高效推进发电、供热、制气、制氢多元发展和替代;大力推动新技术攻关试点,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培育可再生能源替代的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

在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可再生能源替代应用方面,指导意见提出,协同推进工业用能绿色低碳转型,加快交通运输和可再生能源融合互动,深化建筑可再生能源集成应用,全面支持农业农村用能清洁化现代化,统筹新基建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新华社 2024-10-30


三部门:印发《新材料大数据中心总体建设方案》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家数据局三部门印发《新材料大数据中心总体建设方案》,方案提到,目标到2027年,材料领域数据资源汇聚能力、流通活力明显增强。搭建形成“1+N”的新材料大数据中心架构体系(1个新材料大数据中心主平台、N个数据资源节点)。探索形成公益性服务引领、市场化运作为主的稳定运营模式。形成30个以上数据资源节点、30项以上材料大数据算法软件和工具、20种以上典型关键材料和产品的数据赋能应用示范。到2035年,新材料大数据中心体系全面建成并稳定运行。实现全国材料领域数据的汇聚、处理和开发,数据规模进入国际第一梯队;持续提供引领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的大数据技术产品和服务,形成数据驱动的材料创新发展范式;建立互利共赢、良性发展的运行模式,形成市场化的可持续运营能力。

新华社 2024-10-30


市监局:批准建立一批生命健康领域国家标准物质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近期,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新批准建立一批生命健康领域国家标准物质,涉及药物研发、疾病诊断、食品安全等方面,其中国家一级标准物质39项、国家二级标准物质539项。

在药物研发方面,新批准建立D-异亮氨酸、D-天冬氨酸等手性氨基酸纯度标准物质和纳米银粒度标准物质。以D-异亮氨酸标准物质为例,该标准物质可为手性药物制备及抗菌、抗肿瘤、新型广谱抗生素药物合成中的质量控制提供重要保障,也可支撑基于D-异亮氨酸异常代谢的胃癌无创诊断。新批准建立的纳米银粒度标准物质可为开展相关材料和产品从表征、体内外释放/吸收/分布检测到安全评价的全链条研究提供精准测量的物质基础,为纳米医药产品性能评价与风险评估提供依据,推动纳米生物医用技术产品的转化和安全应用。

在疾病诊断方面,新批准猴痘病毒基因假病毒核酸、腺病毒基因组DNA、人乳头瘤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等基因测试标准物质,为医学诊断结果提供“生物标尺”,从而为有效降低疾病诊断“假阴性”概率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作为测量标准,还大量应用于病毒检测试剂盒开发和性能评价,也可为国产生物检测试剂盒出口提供溯源性支撑。

在食品安全方面,新批准建立乙腈中噻虫嗪、甲醇中克百威、甲醇中毒死蜱、正己烷中除草醚等农药溶液标准物质以及鸡肉粉中氯霉素残留分析基体标准物质,助力提升食品中农药和兽药残留检出能力,确保相关测量结果的准确、可比、可溯源,保障老百姓吃得安全。其中,噻虫嗪作为新型杀虫剂,近年来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广泛,销售额位列全球杀虫剂前10名,由此引发的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引发社会关注。相关标准物质的建立可为国家食品安全相关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提供计量保障。

市场监管总局网站 2024-11-06


工信部:发布《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11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外发布《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下称《行动方案》),公开征求意见。

《行动方案》提出目标,到2027年,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优势企业梯队进一步壮大,产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新型储能制造业规模和下游需求基本匹配,培育千亿元以上规模的生态主导型企业3至5家。高安全、高可靠、高能效、长寿命、经济可行的新型储能产品供给能力持续提升。产业主体集中、区域集聚格局基本形成,产业集群和生态体系不断完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显著增强,标准体系、管理体制和市场机制更加健全。新型储能系统能量转化效率显著提升,热滥用和过充电不起火、不爆炸,实现新型储能电站电池模块级精准消防,保障全生命周期使用的安全可控。推动新型储能制造业更好满足电力、工业、能源、交通、建筑、通信、农业等多领域应用需求,为推动能源革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坚实物质保障。

为落实目标,《行动方案》提出实施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行动,其中,“发展多元化新型储能本体技术”方面提出,加快锂电池、超级电容器等成熟技术迭代升级,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提升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推动钠电池、液流电池等工程化和应用技术攻关。发展压缩空气等长时储能技术,加快提升技术经济性和系统能量转换效率。适度超前布局氢储能等超长时储能技术,鼓励结合应用需求探索开发多类型混合储能技术,支持新体系电池、储热储冷等前瞻技术基础研究。

《行动方案》还提出实施产业协同发展推进行动,其中在“培育产业优质企业”方面提出,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和高新技术企业,建设一批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引导重点企业做强差异化、特色化长板。

证券日报 2024-11-06


多部门:民航客运将全面推广使用电子行程单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民航局联合发布公告,自2024年12月1日起,在我国民航旅客运输服务领域推广使用全面数字化的电子发票——航空运输电子客票行程单(以下简称“电子行程单”)。这一革新举措意味着旅客将告别纸质客票行程单,迎来更加便捷高效的出行与报销体验。

公告对电子行程单的基本内容、发票属性、开具要求以及获取、交付、入账、抵扣、查验等事项作出了说明。根据公告,旅客在所购机票所有行程结束后180天内,可通过航空运输企业或代理企业的官网、移动客户端、服务电话等渠道取得电子行程单。单位既可以通过电子发票服务平台税务数字账户进行电子行程单的查询、查验、下载、打印和用途确认等,也可以通过全国增值税发票查验平台查验。

近年来,民航局党组对电子行程单改革高度重视,以全面提升民航旅客满意度和获得感为目标,全力推进改革相关工作。前期,民航局与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密切配合,完成民航开具系统改造及与税务系统对接,经过试点验证,系统运行平稳有序,已具备全国推行的条件。

电子行程单的全面推行将带来多重利好,民航旅客出行及财务报销将更加高效、便捷。对于旅客而言,通过电子行程单自动化、常态化开具及交付服务,能够更加方便地获取发票,免去柜台打印和邮寄环节,简化了业务流程,同时,在报销时无需提供纸质凭证,避免了发票遗失风险。对于单位而言,财务人员可以通过电子行程单开展无纸化报销、入账、归档、存储等工作,实现相关业务“网上办”,助力财务数字化转型。单位可通过登陆电子发票服务平台税务数字账户,查询电子行程单对应的增值税税额并按规定勾选抵扣,极大减轻财务人员工作量,提高线上办理税款抵扣业务的规范性、准确性。未来随着电子行程单的全面推广使用,纸质行程单的印制、发放、存储、回收等成本也将大幅降低,实现了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

为方便旅客和单位使用,电子行程单设置了过渡期,从2024年12月1日至2025年9月30日,为纸电并行期。乘机日期在2025年9月30日前的,旅客和单位仍可使用原纸质行程单报销入账并按规定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需要注意的是,纸质行程单、电子行程单、其他发票三者之间不可重复开具。

民航相关单位将竭力为旅客提供更加安全、便捷、高效、智能的服务,加快新技术在民航领域的创新应用,持续提升服务工作的数字化、智慧化水平。欢迎广大旅客朋友提出宝贵意见建议,民航将持续改进完善。

税务总局网站 2024-11-09




国际视野



德国专家:中国不再被美国氦气“卡脖子”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0月14日报道,近年来,中国一直在谨慎减少对美国氦气的依赖。氦气是一种稀有的战略资源,广泛用于医疗以及半导体和量子计算机等高科技行业。

中国的努力涉及一系列措施,包括使海外供应多样化和通过科技突破来增加国内生产。

专家认为,这一战略看起来正在奏效。

报道称,中国过去使用的氦气大部分是依赖美国的。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执行合伙人约斯特·维贝克说:“如果中国面临氦气短缺,那将对技术进步产生巨大影响,因为氦气在许多领域都十分重要。”

但是维贝克说,美国眼下如果在对华技术战中试图把氦气当作“武器”,其潜在影响将“微不足道”。他说,美国如今在中国氦气进口中的占比低于5%,卡塔尔几乎占到90%,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氦气也越来越多。

维贝克说,美国可以限制卡塔尔获得氦气提取技术,作为约束中国的一种方式,但“损害与卡塔尔的关系对华盛顿来说得不偿失”。

美国科恩布卢思氦气咨询公司总裁菲尔·科恩布卢思说,从供应能力的角度看,美国供应的氦气接近全球的一半,但还有其他主要供应国,尤其是俄罗斯。

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由技术驱动,对这种气体的需求也迅速增加。氦气可以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这对量子计算机、粒子加速器等尖端设备的冷却至关重要。氦气也极其稳定,可用于计算机芯片等灵敏产品的制造。

报道称,在半导体行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中国已成为世界最主要的氦气用户之一,且氦气消费量仍在快速增长。

氦气是天然气生产的副产品。虽然中国有天然气,但其中只含微量氦气,因此直接提取对于大规模生产来说成本太高。

瑞士《环境科学前沿》杂志此前发文称,一旦美国在氦气出口上对中国“卡脖子”,中国的氦气供应将“受到极大限制”。该文称,美国在氦气储量和最先进的氦气提取技术方面处于全球绝对领先地位。

但是,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在氦气提取及相关设备开发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打破了美国长期以来的垄断。

据报道,2020年,中国开设第一家能够以商业规模生产氦气的大型工厂。为这个项目提供支持的中国科学院表示,在位于中国西北部的这座工厂成功地从天然气中提取出氦气。

此外,科学家也在寻找氦气的替代品,以创造高科技行业所需的超低温度。

一个包括中国科学院物理学家在内的国际团队发现一种钴基三角晶格量子磁性材料,理论上可以在不依赖氦气的情况下实现超低温度。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今年1月的《自然》杂志上。

据了解,中国的纯氦产能在2020年之前相对较低。但是,2020年至2023年期间,由于氦气提取技术的进步,中国的产能大幅扩张。

不过,维贝克指出,尽管中国的氦气产量增长迅猛,但中国消耗的氦气仍主要依赖进口。

预测显示,到2028年,中国所需的氦气仍将有60%依靠进口。但是,相关机构指出,中国国内的氦气生产可能成为一个强有力的谈判筹码,以阻止外国供应商随意提高价格并切断供应。

参考消息网 2024-10-16


国际能源署:中国正引领“电力时代”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日本《日经亚洲评论》10月16日文章,原题:国际能源署称中国正引领电力时代

总部设在巴黎的国际能源署周三表示,能源市场正在进入一个由中国引领的“电力时代”,预计全球年需求量将加速增长,增幅相当于日本每年的能源消耗量。

国际能源署在年度《世界能源展望》报告中表示,电力正在迅速取代化石燃料,这提出了一个新问题:清洁能源发电量的增长速度能否跟上全球减排的步伐?到2023年底,全球低排放能源产量仅比2010年增加了4.8万亿千瓦时,发电量却增加了近8.4万亿千瓦时。

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表示:“在我们所处的世界里,几乎每一个和能源相关的故事都离不开中国。”

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50年,全球电力需求将比2023年增长近1倍,达到50万亿千瓦时。这一需求增长速度是其他能源的两倍,其中中国占2/3。国际能源署认为这是由电动汽车增长、冷却需求以及数据中心扩张导致的。“中国的电力需求远大于其他任何国家,因此中国向清洁能源转型的速度更具有重大意义。当中国的清洁电力增长超过整体电力需求时,这将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

报告预计到2030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或将占到全球电力需求增幅的近80%,其中仅中国就占到45%以上。届时,低排放能源将提供全球一半以上的电力,而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将达到峰值。

该报告还表示,亚洲已成为全球石油和天然气贸易的焦点。目前亚洲的石油进口量是欧洲两个最大进口国的两倍多。尽管中国可再生能源所占能源比例正在不断增加,以煤炭为主导的工业也在减少,但中国仍是目前最大的煤炭消费国。而随着能源效率提高和人口减少,日本和韩国的化石燃料需求量将持续下降,预计这两个国家将继续依赖天然气,并致力于成为氢能科技的领导者。

事实上,清洁能源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每年有近2万亿美元资金投入到清洁能源领域,这几乎是化石燃料新项目投资的两倍。中国在这一转变中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占到新增清洁能源量的60%,其中光伏增长速度非常快,预计到2030年,中国仅光伏发电量就可能超过美国目前的电力需求总量。

由于中国和欧洲的增长,低排放能源总供应量在2023年达到高点。仅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就增加了2350亿千瓦时,相当于日本全年可再生能源的总产量。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所需设备的生产方面也很突出,光伏电池和电动车电池产量占到全球80%以上,并有望在2024年提前实现2030年的风能和太阳能装机目标。

国际能源署的报告还重点关注了电动汽车发展——如果各国遵循既定的气候政策,2030年电动汽车销量占全球新车销量的比例将从目前的20%增长至50%。中国今年已达成这一目标,预计到2030年,中国新售汽车中近70%将是电动汽车。报告表示,“中国引领的电动汽车崛起之势,正在让石油生产商措手不及。这几十年来,中国一直是石油市场增长的引擎,如今这一引擎正转向电力。”

中国证券网 2024-10-16


中国AI发展稳中求突破,AI企业出海竞争力强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香港《亚洲周刊》最新一期文章,原题:中国AI发展稳中求突破,AI企业出海竞争力强

在全球人工智能(AI)竞争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中国AI产业的发展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人们常常探问:中国的AI进程是否落后于美国?

事实上,中国AI产业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与创新能力。以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开发的BGE模型为例。智源BGE模型在一年内不仅成为首个登顶开源人工智能模型平台Hugging Face月榜的国产AI模型,其总下载量也超过数亿次。由于其如万用工具般解决了各种开发难题,BGE已经被国内外主流云服务与AI厂商广泛集成使用,展现出巨大的社会与商业价值。这一案例有力地反驳了“中国AI全面落后”的观点,展示了中国在某些AI领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准。

从国内AI产业的整体规模来看,中国AI的发展势头亦不可小觑。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AI核心产业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目前,中国AI企业数量已超过4500家,已完成备案并上线的生成式AI服务大模型超过200个,注册用户突破6亿大关。这些数据不仅反映了中国AI产业的巨大规模,更体现了其强劲的发展动力和广阔的市场潜力。

在海外市场,中国AI企业同样展现出不凡的竞争力,尤其是在美国市场上。根据Sensor Tower的数据,今年1月至8月,上海MiniMax公司的虚拟形象聊天机器人应用Talkie在全球的下载量排名第12。字节跳动旗下的Hypic应用,以及作业帮推出的家庭作业助手Question AI,均进入了全球下载量前二十名。

在全球生成式AI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的企业和机构中,中国占据了6席,其中四家进入前五。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专利申请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从自动驾驶、出版到文件管理等多个领域,这表明生成式AI技术正在中国各个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和创新。

中国新闻网 2024-10-21


日本汽车巨头全球首家新能源工厂为何落户武汉?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日本《东方新报》10月22日报道,日本本田公司与中国东风汽车集团的合资公司东风本田,近日在湖北省武汉市正式启动了本田全球首个新能源工厂。作为日本老牌汽车巨头,本田的这一重大举措引起了全球市场的关注,这也将成为日本汽车制造商和中日合资汽车公司向电动化转型的重要指南。

近年来,随着美国特斯拉、中国比亚迪等电动汽车品牌的崛起,传统汽车制造商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然而,在整个汽车行业转型期,日本汽车制造商的步伐似乎有些缓慢。

与全球竞争对手相比,日本汽车制造商的电动化战略过于谨慎,他们需要在技术创新和市场反应速度上加快步伐。武汉新能源工厂的投产,标志着本田向电动化转型迈出了重要一步,也向其他日本汽车制造商发出了明确信号——电动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东风本田的武汉新能源工厂注重智能化和绿色制造,引进了许多自动化和数字化设备。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精确度,还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这正是未来汽车制造的重要趋势。本田还计划在电动化和软件领域投资约5万亿日元(约合2360亿元人民币)。对于其他日本汽车制造商来说,这些举措将是在未来汽车市场竞争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本田决定与其中国合作伙伴东风汽车集团在武汉建立全球首家新能源工厂,背后的原因同样值得关注。为什么本田要把承载着公司电动化转型重要使命的新工厂落户武汉呢?

首先,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增长空间。选择在中国投产新能源工厂,表明了本田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也将使本田更加贴近中国市场,更好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本田今后还将受益于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和补贴政策。

其次,武汉是中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拥有发达的汽车产业供应链。在这里建新能源工厂,将能充分利用当地的产业集群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在国际市场发展迅速,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对市场变化反应迅速,推出了一系列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新车型,这为日本汽车制造商顺应市场动向、快速更新产品提供了参考。中国企业在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等领域不断创新,并努力降低制造成本,也为日本企业在创新和成本把控方面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案例。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通过价格竞争迅速扩大市场份额的灵活市场策略,也值得日本企业学习借鉴。

东风本田武汉新能源工厂的投产,不仅对本田自身的电动化转型意义重大,也为其他合资汽车制造商提供了新的转型模式和经验。顺应全球汽车市场的电动化趋势,中日合资汽车企业可以灵活利用两国在技术、市场、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开展合作,实现共赢。通过调整发展战略,抓住新能源汽车市场未来的机遇。

环球时报 2024-10-23


中企造船大单巩固人民币地位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香港《南华早报》10月22日文章,原题:中国船舶制造商通过里程碑式的集装箱船交易巩固人民币在贸易中的使用

一家著名的中国国有造船商,以处于国家海军现代化建设的核心而闻名,已经签署了一项协议,这将有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同时进一步巩固中国在集装箱船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于18日与全球最大独立集装箱船租赁船东加拿大Seaspan公司签署合同,将建造6艘集装箱船,每艘船的容量为13600TEU。据中国船舶集团发布的消息,这笔订单是首笔以人民币结算的此类交易。消息还称,“这是迄今为数不多的国外船东以这一支付方式直接与中国船企签下的造船大单,对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沪东中华是中国船舶集团的子公司,该公司表示,这些集装箱船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可持续性和低能耗,预计在2026年至2028年之间交付。该公司还表示,使用人民币结算将有助于沪东中华降低外汇风险、提高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还将降低船东的融资成本,提高贸易效率。

通常来说,国际造船合同通常以美元结算。尽管人民币尚未完全可兑换,但近年来中国已加大力度推动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根据全球最大的银行间信息服务机构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最新数据,8月份,人民币是全球支付第四大活跃货币,份额为4.69%,而美元为49.07%。

从全球造船订单来看,在中韩造船厂激烈的竞争中,中国已逐渐超越韩国。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10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9月,中国造船完工量363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2%;新接订单量871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1.9%。截至9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933亿载重吨,同比增长44.3%。1-9月,以载重吨计算,中国占全球船舶完工量的55.1%、新船订单量的74.7%、累计订单量的61.4%。

环球时报 2024-10-23



国内动态



北京:拟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快速申报北京证券交易所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10月16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就《北京市关于促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稿表示,要拓宽专精特新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征求意见稿从8个方面提出27项政策措施,其中提及:落实“千帆百舸”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程,持续推进“挂牌倍增”行动,支持“专精特新”专板建设,对获得股权融资的入板企业择优支持。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快速申报北京证券交易所,提高企业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审核效率。用好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政策,促进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创新。充分利用市区两级政府投资基金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聚焦重点产业链专精特新企业融资需求,开展“一月一链”投融资路演活动。

据悉,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宣布将联合证监会推出第三批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与北交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畅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资本市场融资渠道;会同有关部门聚焦重点产业链,启动“一月一链”中小企业融资促进全国行活动,推动金融机构与链上中小企业开展精准对接。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近9000家,“小巨人”企业数量突破千家,连续三年保持“小巨人”第一城地位。

中国证券网 2024-10-17


北京:计划2035年全面建成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第五届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论坛26日在北京开幕。论坛上发布的《关于北京市加快建设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提出,北京计划到2035年,绿色经济增加值显著提升,全面建成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杨秀玲表示,绿色经济是未来全球经济活动中核心的增长动力。北京绿色技术创新资源丰富,绿色金融资本雄厚,绿色专业服务优势明显,有条件、有能力在培育绿色新质生产力方面走在前列。

她表示,北京将着力发展七大战略性基础性绿色产业,包括先进能源产业、合成生物制造产业、替代蛋白产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以及气候韧性和生态环保产业、绿色金融产业、新型绿色专业服务业。

她提到,北京将瞄准全球化石基材料替代产业发展前沿,充分发挥合成生物可持续、高效率的技术优势,引导形成北京创新策源、京津冀产业转化、辐射带动全国的产业格局,建设全国合成生物发展高地。

她说,北京将完善绿色服务生态体系,积极培育绿色专业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建设完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碳足迹管理体系,促进ESG(环境、社会和治理)多种服务业态协同发展,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多边合作。

她表示,下一步,北京将聚焦绿色技术创新、绿色产业培育、绿色宜居城市建设、绿色文化涵育、绿色合作共建共享五个方面,组织实施一批标杆引领工程,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中国新闻网 2024-10-26


北京:发布推动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举措 信贷投放突出支持新质生产力领域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10月30日,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北京市分局举办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会上披露,北京将完善首都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明确信贷政策导向,突出支持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领域。

扩大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规模

2023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等金融“五篇大文章”。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会同有关部门近日印发《关于完善首都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助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意见》,提出五个方面共20多项措施。具体来看,北京将强化政策支撑引领,明确信贷政策导向,突出支持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领域;加大货币政策激励,每年安排不低于6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支持科创领域。

北京将推动银行服务提质增效,重点发展“研发贷”“并购贷”“创新积分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科技信贷产品。为扩大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规模,相关部门在债券、股权投资、上市等方面推出一系列举措。本市将进一步发挥科技保险作用,引导保险公司推出一批契合战略性产业特点的特色科技保险产品。

如何推动这些政策措施落地见效?据介绍,从今年到2026年,本市相关部门组织实施科技贷款增量扩面工程、科技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提质增效工程、科技金融基础设施完善工程等“四项工程”,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

稳步提高绿色贷款增速和占比

北京加快建设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全面促进绿色金融产业发展。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会同有关委办局近日印发《关于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 支持首都绿色低碳发展的意见》,提出五个方面20条主要任务,要求提升金融机构绿色专业能力,稳步提高绿色贷款的增速和占比。

《意见》要求优化绿色金融生态,推动金融机构开展碳核算;强化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加大绿色金融特色机构培育力度。促进绿色金融市场和产品发展方面,北京将壮大绿色金融市场参与主体,扩大碳中和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转型债券等发行规模,加强绿色低碳企业上市服务,大力发展绿色保险,推进碳市场建设。

北京还将提升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绿色金融服务能力,例如将支持城市副中心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和绿色金融与可持续金融中心建设,支持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加大对建筑绿色发展的金融服务,加大对“绿色智造”、绿色经济标杆城市建设等方面的资金支持。

北京计划用三年时间大力提升绿色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充分支持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加强完善金融服务碳排放双控政策标准保障,基本形成与北京市碳达峰相适应的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局面。

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进一步下降

发布会上披露的一组最新金融统计数据,展现了北京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具体成果。

前三季度,北京辖内金融机构信贷总量延续增长态势。9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5.4%,前三季度月均增速10.2%。9月末,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8.7%。如果从表内外、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等多个维度综合考量,前三季度金融体系为实体经济提供的融资总量近9500亿元,比去年同期高出近4000亿元。

北京地区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进一步下降。今年以来,北京市金融机构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持续保持在较低水平。9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2.87%,创有统计以来新低,同比、环比分别下降25个、2个基点。

北京日报 2024-10-31


上海:全力冲刺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促进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今天(24日)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要求按照市委部署,全力冲刺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促进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化惠企政策全流程服务。

进一步找准拉长板、补短板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全力冲刺全年目标任务

会议指出,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当前上海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韧性增强,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稳固,但仍要清醒看到压力和挑战。四季度是全年稳增长的关键阶段,要进一步找准拉长板、补短板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全力冲刺全年目标任务。发力重点要更聚焦,重点产业要抓细抓实,重点区域要扛起责任,全市形成合力。问题解决要重实效,盯实前期发现问题的协调落地,以问题有效解决促进企业更好发展。政策效应要再放大,加力推出增量政策,有力用足存量政策,大力推动政策活动叠加,全力优化惠企政策,确保政策力度不降、企业信心更足。

加快培育新材料AI技术工具,培育一批开放型、专业化中试平台,探索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

会议原则同意《上海市促进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并指出,新材料的发展关乎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演进。要加快培育新材料AI技术工具,促进AI技术和新材料深度融合发展。要培育一批开放型、专业化中试平台,推动中试平台向投资收益型转变,助力产业资源就近匹配、成果就近转化。要筑牢应用支撑,营造更优产业生态,探索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激活行业对新材料产品的需求,并鼓励新材料与终端产品同步设计、验证、应用。

简化政策申报流程和材料,提升政策制订的“含金量”,依托“一网通办”,为惠企政策的“免申即享”等提供信息化支撑

会议原则同意《上海市优化惠企政策全流程服务实施办法》并指出,要促进政府职能从“侧重政策审批”向“侧重政策服务”转变,简化政策申报流程和材料,细化量化规则条件,进一步压缩自由裁量权,提升可预期性。要提升政策制订的“含金量”,把握企业期待,加大对“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等的支持力度,并提升各部门政策取向的一致性。要不断强化智慧好办,依托“一网通办”,为惠企政策的“免申即享”等提供信息化支撑,并通过智能算法对比惠企政策的预期效果和实际结果,全面分析评估政策效应。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上海发布 2024-10-24


上海:印发《做好上海金融“五篇大文章”行动方案》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10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发布消息,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关于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决策部署,服务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会同上海市委金融办、上海金融监管局、上海证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委、市工商联印发《做好上海金融“五篇大文章”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聚焦服务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提出30条内容,助力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特别是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行动方案》以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宗旨,计划未来3年内在上海基本形成金融“五篇大文章”服务和保障体系,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低碳转型、民营经济、小微企业、乡村振兴、养老事业、银发经济、数字经济等领域,支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建设金融强国贡献上海力量。

《行动方案》提出七个方面的工作举措:一是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上海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金融支持,重点服务好初创型成长型科技企业,拓宽科技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加大对科技金融的引导激励。二是丰富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金融机构和融资主体开展环境信息披露,健全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完善绿色金融保障措施和配套制度。三是支持中小微经营主体持续发展壮大,提升民营经济融资便利度,助力落实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优化民生领域和重点群体的金融服务供给。四是高质量发展养老产业金融,丰富个人养老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适老化水平。五是稳妥开展数字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扎实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打造健康的数字金融生态环境。六是建立健全金融机构组织架构体系,引导各类银行和非银机构分工协作,积极组建专业高效的经营队伍。七是加强组织领导和协同,注重风险防范和管控,做好政策宣传和引导,强化统计监测和经验总结。

前期,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会同有关部门立足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引导有关金融机构落实好上海金融“五篇大文章”协同推进机制,坚持同向发力、整体推进。上海市科技型企业贷款、绿色贷款、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均超一万亿元,并保持两位数增长。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将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会同有关部门扎实推动《行动方案》各项措施落地见效,奋力谱写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上海篇章。

证券日报网 2024-10-28


上海:低空经济特色园区启动建设规划布局综合起降枢纽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10月31日,上海湾区产业论坛之上海金山低空经济论坛暨第五届华东无人机基地论坛在上海湾区高新区(原“金山工业区”)举办。论坛以“低空领航 共话未来”为主题,近30家知名企业带来低空经济前沿技术和产品。

会上,上海低空经济特色园区(华东无人机基地2.0)启动建设。未来,上海湾区高新区将按照“一核多区”的功能布局,打造以低空起降机场为主要载体的核心区建设,规划布局集低空航空器跑道、起降点、研发制造、运营功能于一体的综合起降枢纽,深度打造上海市低空经济特色园区。

低空经济政策同步印发

会上,《金山区推进低空经济产业综合承载区行动方案(2024-2027年)》正式发布。金山将打造形成上海低空经济特色产业园核心区、拓展区和配套区“一核两区”产业空间布局;初步具备支撑区域内低空协同、常态化测试飞行的服务管理能力;建成由民航认证的适航检测中心,实现新增100亿产业规模,形成100项体系化创新成果,打造“100+”应用场景项目的三个“100”目标。

《金山区关于加快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同时发布,金山将在组织建设、政策扶持、专项基金支持、统筹协调及人才培育等各个方面构建低空产业保障体系,包括支持项目落地扩产、支持企业做强规模、支持产业培育集聚等十条“干货”。

现场,金山区分别与上海航天电子有限公司及上海移动签约代表签订了“四张网”建设合作协议,围绕设施网、服务网、航路网、空联网开展未来产业配套。新金山发展公司与低空经济产业多个领军企业及中国人寿、交银、孚腾资本合作项目完成签约,合作项目涵盖低空制造、运营、基金及保险等多个领域,计划总投资额近40亿元。

上海低空气象创新示范区正式揭牌。上海低空气象创新示范区将围绕低空气象专业观测站网的试点建设、研制开发本区域多源融合的低空气象实况分析产品和低空灾害天气综合特征数据集、开展低空气象预报新技术的应用和研发、开展低空气象综合保障技术的创新应用、拓展低空气象应用场景、加强低空气象科技创新合作等六方面发力,助力金山区打造低空经济产业发展高地。

立足空域开放和产业基础

低空经济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赛道。2024年8月,上海印发《上海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方案提出,支持金山区、青浦区等利用空域开放及产业基础优势,建设符合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和工业级无人机总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测试试飞、取证交付全产业链的特色产业园区,配套试飞跑道等基础设施,开放相应试飞空域,打造国家级低空经济产业综合承载区。

据了解,金山区位于上海远郊,距离虹桥、浦东两大机场较远,空域面积广阔。早在2018年8月,金山区就成立了华东无人机基地,成为国内首个由政府主导、民航支持的民用无人机综合性试飞及产业基地。目前,长三角地区的不少飞行测试、无人机制造基地均位于该地。

近年来,金山区以华东无人机基地为载体,大力推动低空产业链集群集聚发展,成功获批上海市最大跨省低空空域1370平方公里,相继开通金山-舟山、金山-龙华机场等海、岸、城各类航线8条,全区引进低空经济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约103家,先后获评民航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无人机)和上海低空协同管理示范区。

“金山将发挥空域开放和产业基础优势,积极拓展‘低空+’多元化应用场景,推动低空运行服务与低空业务服务深度融合,加快打造更具影响力的低空经济商业应用高地。”金山区委副书记、区长李泽龙表示。

中国证券网 2024-11-01


广东:发布《推动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近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广东省推动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6年,全省商业航天及关联产业规模力争达到3000亿元,推动低轨星座和海上发射基地建设,加强星箭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做优商业航天头部企业。

从一箭5星到一箭26星,在北京、陕西等地已经占据先发优势背景之下,广东强势入局,在商业航天领域不断发力。此次行动方案的出台,展现了广东在商业航天领域的勃勃雄心。

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争取建设海上发射基地

广东提出,要掌握大推力可重复回收火箭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商业航天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引进和培育10家以上商业航天重点企业,建设5个以上商业航天特色产业集聚区,形成一批典型应用场景解决方案,商业航天新模式新业态加速生成。

行动方案提出,打造“粤星粤箭”品牌,实施星箭建链补链工程,支持商业卫星企业建设脉动式生产线,提高整星研产能力;支持商业火箭企业加快研发中心、总装测试基地建设。

广东还瞄准了海上发射基地建设,拟推进广东商业航天发射场规划论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阳江建设集卫星火箭总装、发射指挥控制于一体的卫星发射母港和海上发射基地,加快形成陆海发射能力。

产业集聚方面,打造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珠海、阳江等地为支点的商业航天产业空间布局。广州、深圳打造从火箭、卫星、地面站、终端设备到应用的全覆盖产业链,建设若干特色产业园区,支持广州打造北斗产业生态城。珠海等地重点推动终端设备制造、卫星运营、卫星应用等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支持阳江建设商业航天产业园区,重点推动星箭总装制造、卫星应用、航天科普、航天文旅等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超前布局太空制造、太空旅游

行动方案提出,广东要拓宽太空经济广度,超前布局太空制造、太空旅游、太空安全、太空资源开发利用、太空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推动航天育种技术与中草药、水稻、花卉等作物种植相结合,支持优良品种选育推广,形成现代农业新业态。对接国家重大航天工程和重点项目,开展太空材料、太空能源等前沿探索。

消费生态方面,拟以消费需求为牵引,不断推出新型消费产品。组织卫星应用创意挑战赛,提供专业辅导和演示环境支持,对优秀项目给予奖励。加大卫星直连终端、可穿戴设备和即时遥感应用等软硬件产品及服务研发宣传力度,通过推广应用降低消费成本。鼓励开发航天文创与科普产品,推动商业航天IP内容孵化、品牌授权,打造影视媒体、游戏动漫、手办模型等衍生产品。依托广东侨乡丰富资源,拓展航天大众消费应用国际传播途径。

行动方案还明确,要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航天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发债融资。用好用足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各级政府投资基金,推动国有企业、社会资本投资商业航天全产业链。

强势崛起的商业航天强省

此前商业航天基础较为薄弱的广东,正在强力蓄势而起。

2023年6月7日12时10分,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一箭26星,刷新了当时我国一箭多星最高纪录。执行此次任务的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由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抓总、中科宇航公司参与研制,是在广州南沙生产的首批火箭之一。

中科宇航作为国内首家混合所有制商业航天企业,也是广东首家商业航天“独角兽”。此外,广州还拥有卫星制造领域的广东时空探索科技;卫星应用领域的泰斗微、海格通信、中海达、程星通信、吉欧电子;北斗测绘应用领域的中海达、南方测绘集团等公司。

除广州之外,深圳、珠海等城市也先后在商业航天领域展开布局,广东在商业航天领域的版图正不断扩大。

比如,深圳专攻航天技术,布局商业卫星,已初步实现卫星研制、卫星关键零部件制造、卫星“通导遥”运营与应用、航天关键零部件制造等全产业链覆盖。

航宇微的“珠海一号”,作为我国首个由民营上市企业投资并运营的高时空分辨率遥感微纳卫星星座,由34颗卫星组成。截至目前,“珠海一号”已实现12颗卫星在轨运行。

上海证券报 2024-10-16


广东:进一步为科研成果转化松绑赋能奖励成果完成人比例不低于70%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10月18日,广东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新闻发布会在广州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已出台《广东省深化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改革实施方案(2024—2027年)》(下称《实施方案》);经省政府同意,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已印发《广东省高校和科研事业单位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认定工作指引(试行)》(下称《工作指引》)。

“这两份文件是我们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抓手和可操作细则。”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月琴介绍,《实施方案》和《工作指引》两份文件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痛点和堵点,聚焦高校和科研事业单位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中“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问题,突出机制改革和部门协同,旨在打通政策法规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实施方案》:

鼓励给予成果完成人全部所有权

“《实施方案》的主题词是放权、激励和保障。”王月琴介绍,《实施方案》是国内首个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两办”名义出台的聚焦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改革的政策文件。

根据《实施方案》,高校和科研事业单位可以自主开展成果转让、许可或作价投资,不需报主管部门审批或备案;对转化的成果可以自主决定是否进行资产评估;允许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国有资产清产核资时不再包括职务科技成果等等。

这些具体举措,与10月1日起施行的《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一脉相承,是广东一系列有益探索的总结升华。

作为两项国家改革试点和政策叠加推进的试点单位,广东省科学院近年来已经“尝到甜头”——完成60余项成果赋权并转化见效,全院“四技”收入连续5年居全国地方科研院所首位,由院士团队无人机遥感网技术孵化的企业中科云图,已发展成该领域的领先企业,估值超12亿元。

广东工业大学也是全国40家赋权改革试点单位之一,目前已累计实施86项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并成功实现转化;组建起一支规模超百人的技术经纪人队伍,帮助科研团队培育高价值科技成果、精准匹配企业技术需求和设计转化路径。

与以往小范围试点不同,《实施方案》的适用对象是全省的公立高校、科研事业单位,这就意味着职务成果赋权与资产单列管理两项改革举措由过去的“试点开展”改为“全面铺开”;符合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港澳地区在广东设立的相应机构也可以参照执行。

此外,《实施方案》还在此前基础上给出更大的激励力度,如在成果转化赋权或收益分配比例方面,将奖励比例由原来的不低于60%提高到不低于70%;同时,鼓励实施单位探索给予成果完成人全部净收入、股权或所有权。对于赋予长期使用权的,在使用期限内,允许成果完成人将成果使用权对外二次许可实施。

为了让一系列利好落到实处,《实施方案》提出要加强部门协同,包括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司法保护,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创新的法治环境;建立成果转化尽职免责认定工作机制,在实操层面明确“谁来免”“免什么”“怎么免”的关键问题;要求高校院所提高成果转化绩效考核权重,加强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和技术转移人员培育等。

《工作指引》:

为科研人员消除“后顾之忧”

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有时会让科研人员感到为难。比如在转化前的定价环节中,如果成果定价过低或转化失败,就可能触及“国有资产流失”;而如果成果定价过高,企业和金融机构可能缺乏投资意愿,单位有可能面临“国有资产闲置”的问题。

《工作指引》有望消除这种后顾之忧。这是国内首个由政府部门牵头制定,具实操性的成果转化尽职免责文件。

《工作指引》明确,尽职免责认定的主体是省科技部门、高校和科研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解决“谁来管”的问题;明确了尽职免责的条件和免责的情形,解决“管什么”的问题;明确了启动认定工作的条件及认定工作流程,解决“怎么管”的问题;明确了认定意见可作为单位考核和审计、监督检查工作的重要依据,解决“谁来用”的问题。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对两个文件的宣传贯彻,促进高校科技成果更好更快地转化和产业化。”省教育厅副厅长朱建华说。

王月琴表示,通过不断深化改革、优化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束缚高校和科研事业单位科技成果转化的“看得见的粗绳子”已基本解开,下一步,省科技厅将重点在供给端、需求端、服务端持续发力,推动相关政策措施落地落实。

供给端方面,积极部署实施省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和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集中力量在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建立高校和科研事业单位“先用后转”成果库,支持将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需求端方面,建设以企业牵头、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项目研发和成果转化一体化推进,将企业的“真需求”和高校、科研事业单位的“真成果”直接对接。

服务端方面,鼓励高校和科研事业单位与企业联合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支持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专业化发展;强化科技金融的助推器作用,推动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南方日报 2024-10-19


广东:发布加快推动光芯片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力争到2030年,取得10项以上光芯片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打造10个以上‘拳头’产品,培育10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领军企业,建设10个左右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培育形成新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光芯片产业创新高地。”这是广东省关于发展光芯片产业提出的最新目标。

10月2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广东省加快推动光芯片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30年)》(以下简称《方案》)。围绕重点任务、重点工程、保障措施三方面,制定了广东省光芯片产业未来6年发展的行动方案。

六大重点任务

在突破产业关键技术方面,《方案》明确指出,强化光芯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支持光芯片技术攻关,加大“强芯”工程对光芯片的支持力度。其中提到,将面向集成电路产业底层算法和架构技术的研发补贴、量产前首轮流片奖补等产业政策,扩展至光芯片设计自动化软件(PDA工具)、硅光MPW流片等领域。

在加快中试转化进程方面,加快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研发先导线和中试线,支持中试平台积极发挥效能,鼓励中试平台孵化更多创新企业。具体包括,鼓励综合性专业化中试平台为光芯片领域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等提供验证服务,符合条件的依法依规给予一定政策和资金支持等。

在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方面,强化光芯片产业系统布局,聚焦特色优势领域打造产业集群,支持各地规划建设光芯片专业园区。其中提到,支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地依托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光芯片专业园区。

在大力培育领军企业方面,支持引进和培育一批领军企业,支持孵化和培育一批科技型初创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加强在粤布局。其中提到,支持有条件的光芯片企业围绕产业链重点环节进行并购整合,加快提升业务规模。

此外,建设创新平台体系方面,聚焦前沿技术领域建设一批战略性平台、聚焦产业创新领域培育一批专业化平台,聚焦专业化服务领域建设一批服务类平台。加强合作协同创新方面,《方案》提出三个“积极”,即积极争取国家级项目、积极对接港澳创新资源、积极对接国内外其他区域创新资源。

四项重点工程

关键材料装备攻关工程。《方案》指出,要加快开展光芯片关键材料研发攻关,推进光芯片关键装备研发制造,支持光芯片相关部件和工艺的研发及优化。包括大力支持硅光材料、化合物半导体、光刻胶、石英晶体等光芯片关键材料研发制造;大力推动刻蚀机、键合机、外延生长设备及光矢量参数网络测试仪等光芯片关键装备研发和国产化替代。

产业强链补链建设工程。《方案》指出,加强光芯片设计研发,加强光芯片制造布局,提升光芯片封装水平。

核心产品示范应用工程。《方案》指出,加强光芯片产品示范应用。大力支持光芯片在新一代信息通信、数据中心、智算中心、生物医药、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的场景示范和产品应用。

前沿技术产业培育工程。《方案》则指出,围绕光芯片前沿理论和技术问题开展基础攻关和研发布局,具体包括光神经网络芯片、光量子芯片、超灵敏光传感探测芯片、光电异质异构混合集成芯片、微腔光电子芯片、幂次增长算力光芯片等技术领域。

此外,《方案》还提到强化组织领导、资金支持、试点示范、资源保障等四项保障措施。其中,资金支持方面提到,要发挥省基金及地市相关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本以股权、债券、保险等形式支持光芯片产业发展。

上海证券报 2024-10-21


深圳:支持创投再出新招 引领发展“大胆资本”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10月24日,深圳发布《深圳市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公开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在发展目标方面,《行动方案》提出,到2026年,力争形成万亿级政府投资基金群、千亿级“20+8”产业基金群,百亿级天使母基金和种子基金群;全面激发社会资本活力,力争经备案的股权投资及创业投资基金超过1万家;全面优化创业投资市场环境,建成香蜜湖、深圳湾、前海湾、光明科学城等创投生态示范集聚区,提供不少于50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载体和配套设施,创投生态氛围及营商环境国内领先。

同时,《行动方案》从引领发展“大胆资本”、培育壮大“耐心资本”、吸引集聚“国际资本”、大力发展“产业资本”、打通创投行业“循环梗阻”、提供行业发展“最优服务”等六大方面提出重要举措。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行动方案》关于“大胆资本”的提法受到市场关注。在引领发展“大胆资本”方面,《行动方案》提出,鼓励国内外优质创投基金管理机构参与深圳“20+8”产业集群基金管理机构公开遴选,引导金融机构、资产管理机构、产业资本参与深圳“20+8”产业集群子基金;试行财政专项资金“补改投”,通过市场化方式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首次提出分类研究降低子基金返投认定和要求,对于种子和天使等初早期基金,探索取消返投时序进度、资金规模等要求;整体构建投资容错和尽职免责机制,实行差异化考核监督制度,区分基金属性,提升投资积极性。

此外,在培育壮大“耐心资本”方面,将推动保险公司、资产管理机构等在深圳设立千亿级基金,主要投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和电子信息、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等。吸引集聚“国际资本”方面,将支持香港私募股权基金(LPF)直接申请在前海设立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等。大力发展“产业资本”方面,提出探索设立面向CVC(企业风险投资)机构的专业化母基金,联合产业龙头、上市公司等共同出资设立一批“链主”基金,推动重点产业“补链强链延链”。

证券日报网 2024-10-25


江苏:加快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培育壮大数据产业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加快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培育壮大数据产业的意见》,以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主线,培育经营主体,壮大产业规模,繁荣产业生态,建设国内领先的数据产业创新发展高地。到2027年,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完成数据产业全链条布局,产业年均增速超过20%;引育1000家数据企业,形成1000个高质量数据集,打造2000个典型数据产品,建立50个数据产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数据产业生态更加完备。

《意见》提出,加强公共数据高水平供给。开展全省公共数据攻坚三年行动,推进公共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坚持“一数一源”,加强源头治理,健全公共数据标准规范。优化省市公共数据平台,实现省市平台统一纳管、数据目录统一编制、资源分层分级管理。发布高价值数据清单,推进公共数据综合治理和整合共享。聚焦基层亟需,推动数据回流。全面推行首席数据官制度。

促进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构建全省统一的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制度体系,健全数据资源登记、授权、开发等运营机制。以省为主、省市共建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平台,建立全省一体化的数据资源和产品两张目录清单。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效能评估。支持省市运营主体发挥核心功能,推动公共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开发。争取国家公共数据开发利用试点,探索跨区域公共数据联合授权运营。

分类推动企业数据开发利用方面,在农业、制造、交通、能源、文旅等重点领域,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带动上下游共建开发利用场景。推动国有企业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强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鼓励互联网平台企业,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等场景,强化数据开放和开发运营,提升中小企业用数能力。支持数字低空、生物医药、智能网联、低碳经济等新兴产业数据开发利用。

加快行业大模型落地应用方面,以公共数据为牵引、企业数据为基础,引导企业开发多模态数据集、大模型语料库。支持有条件地区发展数据标注产业。围绕装备制造、电力、钢铁、纺织等优势领域,鼓励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基础大模型厂商合作开发行业大模型,引导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提供基础算法库和轻量化开发工具。开展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行动。推动行业大模型应用场景供需双方加强合作。

《意见》提出,培优育强数据资源企业,发展以数据为生产要素的数据资源企业,推动数据富集企业向数据资源企业转型发展。鼓励数据资源企业挖掘内外部数据,创造新业务增长点。支持数据资源企业深化产业链供应链数据整合应用,向外提供数据产品和服务。培育壮大名企名牌,培育一批具有生态引领力的数据龙头企业、骨干企业。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互联网平台企业等将数据业务剥离,设立专门数据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初创企业发挥特色优势,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制定数据企业认定和评价办法,建立数据企业库。

江苏省人民政府网站 2024-11-01


浙江:成立海洋大数据增值应用中心加快海洋新质生产力培育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10月30日,浙江省海洋大数据增值应用中心(下称中心)在杭州揭牌成立。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厅厅长杨胜杰和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党委书记于建为中心揭牌。中心由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厅与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共同发起成立,旨在以中心为载体,联动聚合海洋大数据技术链、价值链、增值链上的各方力量,探索更多海洋大数据增值应用场景,催生赋能海洋经济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新动能,进一步加快海洋新质生产力培育,更好支撑浙江海洋强省建设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中心实行非实体化运作、开放式发展,依托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平台、技术和数据优势,采取“中心管理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运行方式,开放性吸纳浙江省内外海洋数据、海洋碳汇、海洋金融、海洋保险等领域的企业、院校等力量加入,致力于海洋大数据增值应用技术支撑、模式创新和制度标准构建,联动打造海洋大数据增值应用技术支撑体系和产业生态,确保海洋数据资源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保安全。

揭牌仪式上,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分别与浙江的象山县、洞头区、嵊泗县、椒江区人民政府签订海洋大数据增值应用试点合作框架协议,将在数据安全合规的前提下,深入合作开展海洋数据资产化、数据赋能海洋新型渔业保险、“数据+蓝碳”赋能海洋产业发展等领域的探索试点。

中国新闻网 2024-10-30


四川:实施企业上市培育计划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四川日报10月14日发布《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的决定》

其中明确,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丰富数字货币应用场景。发展多元股权融资,实施企业上市培育计划,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强金融监管协同,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纳入监管。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健全政府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体系,积极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项目发行。逐步推广经营主体活动发生地统计。

中国证券网 2024-10-16


重庆:《“机器人+”应用行动计划(2024—2027年)》发布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10月29日,记者从市经济信息委获悉,日前市经信、科技、教育等8部门联合印发《重庆市“机器人+”应用行动计划(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我市将创建一批“机器人+”应用场景,重点发展一批中高端机器人。

按照《行动计划》,未来4年内,我市将聚焦机器人应用重点领域,突破一批机器人关键技术,开发一批机器人中高端产品,引育一批“机器人+”应用标杆企业,提供一批机器人创新应用解决方案,推广一批具有较高水平、创新应用方式和显著应用成效的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建成一批“机器人+”试点区县。

届时,机器人重点应用领域涉及制造业、农业、智能建造、公共服务等。比如,通过“机器人+制造业”,我市将面向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需求,建成智能检测、装配、搬运等机器人应用场景,并开发出特色鲜明的智能工业机器人,带动重载、协作、复合等机器人创新研发和规模化应用。

在“机器人+公共服务”方面,我市将面向学校、公共服务、数字医院等建设需求,建成移动平台、智能发育等服务应用场景,带动教学、养老康复、残障辅助等机器人创新研发和应用推广。

为实现上述目标,《行动计划》提出7项重点任务,包括攻关机器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中高端机器人产品、培育机器人重点企业、搭建“机器人+”应用供需平台,等等。

其中,在开发中高端机器人产品方面,我市将依托机器人企业和研发平台,重点开发重载智能工业机器人、工业复合机器人、农业机器人、智能建造机器人等中高端机器人整机产品,研发全系列开放式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大功率直驱伺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加速实现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国产化。

我市还将完善政策支持,优化整合产业、科技等配套政策,强化政银企合作,建立重点机器人企业和重大场景应用项目推介,引导商业银行、投资基金向“机器人+”应用领域倾斜,精准对接机器人企业、系统集成企业融资需求。

重庆日报 2024-10-31


山西:出台金融助力数字贸易企业发展专项政策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记者11月1日从山西省商务厅获悉,近日,山西省商务厅等6部门联合印发《金融助力数字贸易发展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设立数字贸易企业首期专项贷款,以金融助力数字贸易发展。

山西省商务厅牵头国家开发银行山西省分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山西省分行、中国工商银行山西省分行、中国农业银行山西省分行、中国银行山西省分行等5家银行,共同设立支持数字贸易企业专项贷款,首期金额35亿元,利率低于LPR。将综合运用营运资金贷款、贸易融资、普惠贷款、买方信贷、卖方信贷、非融资性保函、一级市场福费廷、出口融信达等多种融资方式,助力数字贸易企业发展。

《方案》明确,将重点支持数字产品贸易、数字服务贸易、数字技术贸易、数据贸易、数字订购贸易等数字贸易5大领域高质量发展,从完善金融支持体系、建立协调机制、提供专项信贷支持等3方面助力企业融资,强化安全保障,做好风险防控。

山西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探索数字贸易改革创新发展的具体举措,深化省委、省政府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的战略布局,发挥山西省特色优势,着力优化数字营商环境,加快培育数字贸易发展的新动能,助力山西省数字贸易进一步发展。

中国新闻网 2024-11-01


河南:《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4—2026年)》发布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从ChatGPT引发全网跟风到自动驾驶加速“驶来”;从AIGC崭露头角到Sora惊艳全球……人工智能快速迭代,有力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催生行业新应用,带来生活新体验。

如何打造人工智能发展高地?河南正全力抢抓这条战略赛道。10月29日记者了解到,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河南省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计划》),将一体推进研发攻关、应用迭代和生态培育,加速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规模化应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赋能增势。

“人工智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引擎。作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河南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具备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突破性发展的优势和条件。”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提出构建基础坚实、创新活跃、产业领先、生态完备、应用广泛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格局。《计划》的出台,标志着我省在人工智能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有了顶层规划,有利于探索大模型行业应用落地路径,以应用牵引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升级,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前瞻谋划“人工智能+”新未来,我省制定了发展目标,明确了主攻方向。到2026年年底,力争2—3个行业人工智能应用走在全国前列,建设一批高质量行业数据集,形成2—3个先进可用的基础大模型、20个以上垂直领域行业模型和一批面向细分场景的应用模型、100个左右示范引领典型案例,涌现一批制度创新典型做法和服务行业应用的标准规范。

“人工智能+”,强调的是与行业、场景的融合。《计划》以重大应用需求为牵引,结合我省产业基础和创新资源,提出重点实施医疗、教育、科研、工业、农业、文旅、城市管理、生态保护、防灾减灾等9个行业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同时,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能源、金融、人力资源、消费等行业多元化应用,统筹推进应用场景梳理、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垂直模型应用开发等,探索“人工智能+”有效路径,形成人工智能行业应用新生态。

作为具身智能的一种形态,人形机器人可以完成外界感知、自主运动、行为交互等任务并复刻人类行为,已经在多个领域实现落地应用。在“人工智能+工业”方面,《计划》提出要结合真实场景发展融合具身智能的机器人,以应用牵引具身智能迭代演进。此外,在“人工智能+医疗”方面,我省将重点发展智能医疗、智能医药、智能中医药管理、智能健康管理等应用场景;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将依托省级智慧教育平台,推进智慧校园、在线课堂、虚拟教室、智能学习平台建设;在“人工智能+文旅”方面,支持建设基于大模型技术的甲骨文字检测系统,推动甲骨文等文物保护整理与文创产品开发;在“人工智能+城市管理”方面,将构建交通大模型,精准预测交通流量及拥堵情况,优化交通信号灯控制机制,推进固定线路、封闭园区等场景下的智能驾驶发展……

以“AI+”加速赋能千行百业,需要强化应用创新要素供给。《计划》从提升算力供给能力、夯实数据要素基础、推动大模型创新发展、搭建共性技术平台、加大人才引育力度、探索应用制度创新等方面明确支持举措。同时,保障“人工智能+”行动落地实施,我省将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统筹用好相关专项资金,支持标杆性和示范性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工程和应用场景研发平台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特色金融产品、量身定制金融服务,引导天使、创投、风投等机构加大对人工智能初创期项目和高成长性企业的支持力度。

业内专家表示,发展人工智能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战略性任务,我省要坚持“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双向发力,不断优化制度环境,破解人才瓶颈、勇闯创新“无人区”,着力锻长板、成优势,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和应用实现跨越式发展,奋力在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抢占制高点、打造新高地。

河南日报 2024-10-30


安徽:高标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为高标准推进安徽省“无废城市”建设,切实提升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能力,10月10日,省生态环境厅等18个省直有关部门联合印发《安徽省“无废城市”建设行动方案》。该方案在促进废旧物资循环利用、规范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等7个方面提出要求,旨在加快提升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水平,推动“无废细胞”建设。

该方案明确以合肥、马鞍山、铜陵国家级“无废城市”示范建设为引领,全省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形成“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建设格局。到2027年,全省固体废物产生强度明显下降,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无害化处置能力有效保障,“无废理念”得到广泛认同。

其中,在建立健全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制度和监管体系方面,该方案明确,持续完善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制度,推动将“无废城市”建设纳入地方性法规。强化固体废物信息互通,探索跨部门、跨领域数据共享,形成全省“一盘棋”监管格局,指导督促各市按《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信息发布指南》规范发布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信息。

在推动工业固体废物源头减量、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上,该方案要求,大力推动工业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引导企业树立工业产品生态设计理念,从源头减少固体废物产生量。到2027年,累计培育绿色工厂700家、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30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50家。持续提升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以煤矸石、粉煤灰等固体废物为重点推动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鼓励因地制宜建设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

在提升农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上,该方案强调,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扎实推进化学农药、化肥减量化行动,加快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加快建设省级秸秆综合利用现代环保产业示范园区,鼓励利用秸秆生产聚乳酸、环保板材等新产品,实现高附加值利用。配备与设计生产能力、粪污收集处理利用方式相匹配的设施设备,畅通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最后一公里”。到2027年,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不低于9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

在推动生活源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上,安徽省将推动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鼓励公众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实施城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专项行动,深入推进城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建立完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到2027年,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

此外,该方案还在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健全危险废物风险管控机制等方面作出部署。安徽省将加快推进绿色建材推广应用,以政府投资工程、重点工程等为重点,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提高绿色建筑比例。到2027年,全省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00%,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40%以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2%。鼓励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企业在工业园区直接设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转运中心,持续开展废铅蓄电池集中收集和跨区域转运制度试点工作。到2027年底,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能力(不含医疗废物)不低于160万吨/年。

安徽日报 2024-10-16




自贸专题



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试点措施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日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试点措施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在商务部10月29日举行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自贸区港司副司长马成芳介绍,去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率先在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北京5个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开展试点。经过一年多的先行先试,试点措施已全面落地,形成了一批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为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探索了实施路径,为加入国际高水平经贸协议提供了实践支撑,为向更大范围复制推广打下了试验基础。

此次复制推广的试点措施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人员入境、数字贸易、营商环境、风险防控等6个方面。其中,17条措施复制推广至全部自贸试验区,包括开展重点行业再制造产品进口试点,对进口信息技术设备产品符合的相关标准实施供方自我声明,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开展与中资金融机构同类的新金融服务,建立健全境外专业人员能力评价评估程序,完善政府采购单一来源方式成交结果公告内容等。另外,还有13条措施复制推广至全国。

马成芳表示,试点地区开展了一批“首创首试”制度创新。率先放宽往复式活塞发动机等62种再制造产品进口,全国首单已落地上海,为企业节省40%成本。率先实施预裁定依申请展期制度,有效提升贸易可预期性。率先突破信息技术设备强制性产品认证方式,允许使用自我声明方式作为进口产品符合电磁兼容性标准的保证,全国首张证书已颁发生效。

推出一批“连通市场”开放举措。支持境外专业人员在境内提供服务,六地均发布实施境外职业资格认可清单并进一步拓展认可范围。便利外籍人员来华工作生活,对在试点地区筹建公司的外国高管及其随行家属签发2年以内签证证件,允许外资企业内部调动专家的随行配偶和家属享有与该专家相同的停居留期限。按照内外一致原则,对外资金融机构开展新金融服务申请作出审批,对境外金融机构提出的有关服务申请在120天内作出决定。

实施一批“降本增效”惠企政策。对用于展览或展示的货物等暂时进境货物,提供担保后暂不缴纳关税及进口环节税。允许进口葡萄酒标签中标注特定词语,包含“珍藏”“经典”等描述词的葡萄酒已进口百余批次。对符合条件的进口空运快运货物实现6小时内通关、一般货物48小时内通关,通关效率不断提升。

“《若干措施》涉及海关工作的共11条,主要聚焦在推动货物贸易创新发展方面,目前已全部落地实施。”海关总署自贸区和特殊区域发展司副司长何晓睿介绍,跨境货物贸易便利化水平显著提升。实施“不因原产地证书微小差错拒绝给予货物优惠关税待遇”便利举措,在广东自贸试验区广州片区,今年前三季度广州海关共办理涉原产地证报关单4.1万票,货值322.12亿元,涉及货主单位3176家,未出现因原产地证书存在微小差错而拒绝给予货物优惠关税待遇的情况。

赋能外贸新业态新模式高质量发展。在海南自由贸易港用好“进出境维修免关税”政策,创新维修备案发动机“直通入区”监管模式,探索实现对保税维修料件信息化全链条监管,助力海口空港综合保税区打造“一站式维修基地”。在海南自由贸易港,今年前三季度海口海关共受理452票暂时出境修理货物复运进境报关单申报手续,货值14.3亿元,免征关税2106.48万元。海南自由贸易港暂时进境修理货物税收政策项下,进境修理复运出境已维修飞机37架,货值201.75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参事室)副局长纪敏介绍,人民银行结合推进首批自贸试验区(港)对接国际高标准试点工作,积极推动自贸试验区(港)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稳步发展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试点等业务。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试点在上海、北京等18个自贸试验区(港)落地并推广至全国。持续深化自贸试验区(港)外汇管理改革,先后在自贸试验区(港)试行24项外汇管理创新措施,并在全国复制推广近20项。

据了解,下一步,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积极推进复制推广措施落地见效,尽快释放改革开放红利,形成更多经验做法,为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提供“自贸方案”。

光明日报 2024-10-30


上海:临港新片区加快构建大飞机产业生态体系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以下简称临港新片区)正加快构建大飞机产业生态体系,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民用航空产业集群。

“2024上海民用航空产业发展大会”16日在临港新片区举行。当日会议现场,15个民用航空产业重点项目签约落地,项目涉及总金额超260亿元人民币。此间官方表示,这些重点项目涵盖了机体结构、复合材料、机载系统等核心环节。

当前,中国大飞机产业已经进入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新阶段,这是上海和临港发展的重大机遇。临港新片区将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紧密合作,继续以更大力度加快推动开放创新,以更实举措持续完善产业生态,以更优政策吸引留住各类人才,加快构建大飞机产业生态体系,在临港打造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民用航空产业集群。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贺东风表示,上海是大飞机产业化发展的主阵地,临港是大飞机发展的桥头堡。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将充分发挥大飞机产业规模效应,推动高端产业链向上海和临港集聚,与全球供应商和合作伙伴携手,共塑大飞机产业生态,共建世界级航空产业集群,共享大飞机发展新机遇。

活动现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分别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共同推进大飞机产业发展三方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大飞机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

中国新闻网 2024-10-16


京津冀:签署行动方案深化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10月22日,第三届京津冀自贸试验区联席会在京召开,签署了《深化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行动方案(2025年)》,明确协同推动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提升产业发展能级、提高一体化发展水平、放大改革综合效应等5大重点工作任务15条具体举措,以促进三地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提质增效。

联席会议签约现场。郑建卫摄会上还发布了新一批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成果,包括《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指引》《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报告(2024年)》,以及三地自贸试验区15项改革创新实践案例。

据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以来,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推出“一地创新、三地互认”政策共享清单、保税展示交易异地监管、知识产权保护司法协同、税收协作共治等一批制度创新成果。

创建全国首个“单一窗口+区块链”模式,推动三地海关通关、口岸物流数据上链共享。“船边直提”“抵港直装”模式已适用于京津冀全部类型进出口集装箱货物,进口货物提箱用时由1—2天压缩至最短1.5小时,出口货物集港预期由5天压缩至1—2天。

创新推出京津冀投资促进战略合作模式,确立首批“京津冀全球联合招商伙伴”,通过三地产业链联合招商、深化区域项目资源对接协作等举措,加大区域招商引资力度。

依托大兴国际机场打造全国首个跨省级行政区划的临空经济区、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实现空间与政策“三区叠加”,建成自贸试验区创新服务中心、国际生物医药园等载体。

推出五批203项京津冀自贸试验区政务服务“同事同标”事项,实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政务服务更加便捷高效。发布首批165项资质资格互认清单,实现三地从业资质资格跨区域互认。

出台《京津冀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便利化措施》,实施高精尖人才标准互认、急需紧缺人才准入条件放宽等一揽子举措,要素流动合作不断深化。

北京日报 2024-10-23


海南:完成首单跨境电商出口“空空中转”转关业务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记者从海口海关获悉,一批跨境电商货物22日从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始发,经广州顺利中转至日本东京羽田国际机场。这标志着海南自贸港首单跨境电商出口“空空中转”转关业务顺利完成,海南自贸港跨境电商企业出口渠道进一步扩宽。

这批跨境电商出口货物主要为服装、地毯等,共计41件605公斤。通过空空联运的方式运抵至海口美兰机场国际货站,在库区内完成海关申报查验后以空运方式转关至广州并顺利出口海外。

航空货运“空空中转”是指货物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航班运抵目的地的运输方式,是对直达航班运力的有效补充,有利于盘活货运航线资源,搭建更为便捷的空中货运桥梁,同时降低运输成本。“空空中转”转关运输需要始发地和中转地海关协作联动,提前进行信息数据传输系统测试,沟通衔接各环节保障细节等,密切关注货物状态,实现一站式监管,共同确保业务顺利完成。

新华社 2024-10-23


青岛:打造全球最大全屋水智造基地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10月30日,山东省重大项目水生态互联工厂首台热水器产品在青岛自贸片区·中德生态园正式下线,标志着水联网领航企业水生态互联工厂建成投产,片区重点布局打造的智能家电水智造产业起势发展。青岛自贸片区管委副主任、青岛中德生态园管委常务副主任王莉,海尔集团水联网供应链总监闫苇等出席项目试产活动并致辞。

据了解,水生态互联工厂于2022年10月正式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30亿元,占地面积302亩,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年产电热水器、商用净水器及相关产品500万台,拉动就业5000人。作为以新质生产力推进的高端制造业项目,水生态互联工厂拥有全球十大产品协同研发中心,自动化率较传统工厂提升30%,实现节能30%以上,成功入选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产业攻关项目。

在各方支持下,历经两年,一座应用全球领先技术、自动化总体效率和节能水平大幅提升的现代化低碳工厂建设完成。投产后,作为水智造产业领航企业的水生态互联工厂,将打造成集水联网热水器成品生产、商饮成品智能制造及青岛大区零部件自制的复合型智能工厂,并建设成为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化、数字化最高水平的、具有标杆和样板意义的“绿色工厂”,也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端热水器生产基地,进一步助推青岛自贸片区智能家电产业发展。

近年来,青岛自贸片区·中德生态园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西海岸新区关于做大做强以智能家电为首的优势产业链的工作安排,按照“汇聚领头羊,引育产业链,构建生态网”的优势产业发展逻辑,聚力打造水智造产业,瞄准全屋水系统,开辟智能家电新赛道。当前,由水生态互联工厂项目、总投资6500万美元已投产的德国倍世项目、总投资4000万美元的德国代傲项目、总投资2亿美元正在建设的以色列施特劳斯项目、总投资2800万美元的日本斑科项目等共同形成的国际化水生态产业在片区不断集聚,未来将打造全球最大全屋水智造基地。

青岛早报 2024-10-31


上海:举行首届中国自贸战略论坛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11月7日,首届中国自贸战略论坛暨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自贸战略研究院成立大会在该校普陀校区举行,来自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兄弟高校的专家学者与校内师生代表等300余人与会。研究院将通过深入调研、精准建言,为国家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对策方案,助力上海打造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标杆。

据悉,今年7月起,华东师范大学特聘上海海关原关长、党委书记高融昆担任院长,筹划建设中国自贸战略研究院。研究院对内依托该校经管学科建设优势,着力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对外将积极争取相关部门合作支持,与国内外高水平研究机构、国际跨国公司等开展理论研究和联合攻关,力争共同打造服务中国自贸战略创新的研究高地、对策咨询的高端智库和国际商务的高级人才培养基地,为推动实现新发展格局下国家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和方案。

随后举行的首届中国自贸战略论坛上,来自经济贸易、地缘政治领域的1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国际地缘政治背景下的中国自贸战略”主题展开9场主题报告和1场圆桌论坛,深入研究探讨制度型开放、一流营商环境营造、自贸试验区建设升级、自贸与企业科技创新、地缘政治与全球供应链演变、上海引领扩大高水平开放、构建中国自贸战略理论体系、自由贸易与大国兴衰等重要议题。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4-11-08




企业排行榜



2024云服务平台TOP30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数字未来

在当今数字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云服务正以强大的技术实力和便捷的服务模式,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云服务的巨大价值,纷纷将业务迁移至云端。无论是大型跨国企业还是小型创业公司,都能在云服务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对企业而言,云服务极大地降低了企业IT成本,企业无需投入大量资金购买硬件设备和建设数据中心,只需根据自身需求租用云服务提供商的资源,能够实现成本的灵活控制。

云服务为企业提供了高度的可扩展性,企业可以根据业务的发展情况随时调整云资源的使用量,确保在不同阶段都能获得充足的计算和存储能力。同时,专业的云服务提供商通常拥有先进的数据中心和强大的安全防护体系,能够有效保障企业数据的安全。

在个人用户方面,云音乐、云视频等服务能够让个人在不同设备上享受丰富的娱乐内容,还可以通过云存储轻松备份和共享照片、文档等重要资料,随时随地访问自己的数据。同时,云办公软件使得人们可以远程协作,提高工作效率。

“云上”竞争

当前,云服务市场竞争激烈。国外企业如亚马逊、微软、谷歌等国际巨头在全球范围内占据着重要地位,国内企业如阿里、腾讯、华为等正在迅速崛起,以本土化的服务和创新的解决方案赢得了大量客户。这些云服务企业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服务质量,为用户提供更加稳定、高效、安全的云服务。

安全问题是当前云服务企业发展的重点。随着数据泄露事件的不断发生,用户对云服务的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云服务企业将加大安全技术研发投入,加强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安全措施,确保用户数据的安全。同时,云服务企业还将积极与安全厂商合作,共同打造更加安全的云服务生态。

技术方面,随着AI技术的更进一步,AI将与云服务的融合更加深入,云服务提供商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服务,如智能客服、智能数据分析等。通过人工智能的加持,云服务将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边缘计算与云服务的结合将成为趋势,云服务企业将通过与边缘计算的结合,实现云边协同,为用户提供更加高效的计算和存储解决方案。

结语

云服务作为数字时代的核心技术之一,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蓬勃发展。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云服务将在各个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数字时代建设添砖加瓦。

硅谷动力 2024-10-18


2024信创云桌面企业排行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信创云桌面以其独特的优势引领国内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潮流。随着信息安全和自主可控需求的日益增长,信创云桌面以其国产化的CPU、操作系统为底座,结合云计算的虚拟化、高可靠性等特性,成为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优选方案。

政策扶持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

近年来,国家对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为信创云桌面产业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同时,随着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推进,金融、电信、能源、医疗等行业对高安全性、自主可控的云计算解决方案需求激增。这种政策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为信创云桌面提供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协同并进

技术创新是推动信创云桌面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国内领先的云桌面提供商如天翼云、华为、深信服等,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云桌面的性能和稳定性。同时,信创云桌面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也紧密协作,共同推动产业链的完善和发展。硬件供应商提供高性能的国产化CPU、服务器等基础设施,基础软件开发商则致力于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关键软件的研发,云平台服务商则基于这些基础设施和软件,构建稳定、高效的云服务环境。

跨界融合,应用场景的多元化拓展

信创云桌面的应用场景正逐步从传统的政企办公向更多领域拓展。除了党政机关、金融、电信等传统领域外,医疗、教育、交通等行业也开始积极拥抱信创云桌面。这些领域对云桌面的需求不仅限于基本的办公需求,更包括了对数据安全、业务连续性、高效运维等方面的更高要求。信创云桌面提供商通过定制化解决方案,满足不同行业的特定需求,进一步拓宽了市场应用空间。

信创云桌面绘制产业发展新蓝图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和各行业对信息安全、自主可控需求的不断提升,信创云桌面的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同时,技术创新将不断推动云桌面的性能和稳定性提升,进一步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随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紧密协作和生态建设的不断完善,信创云桌面产业将形成更加完善的生态系统,为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结语

在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浪潮中,信创云桌面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推动国内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力量。随着政策扶持、市场需求、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协同的共同作用,信创云桌面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内信创云桌面厂商将继续以创新驱动发展,以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需求,共同书写产业的新篇章。

硅谷动力 2024-10-18


2024云计算企业TOP100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将更智能、更高效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在云计算中的应用正在不断增强。在大模型的促进下,千行万业的智能化转型愈演愈烈,而云化算力作为灵活高效、性价比极高的算力资源获取方式,正在成为各AI厂商新的算力底座。

企业用户对云的需求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云上获得应用AI的能力、在云上获得AI加持的工具、在云上实现以智能驱动的应用创新。云计算企业将加大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入,提供更强大的人工智能服务,帮助企业进行数据分析、预测和决策,提升业务效率和竞争力。

技术层面,企业需要借助智能架构和系统,加速智能设施应用落地;在业务层面,企业需要利用云平台的资源管理能力,提高工作流程的自动化水平,实现智能运营;在生态层面,企业需要依赖下一代云上的智能工具,提升产品开发效率和产业协同能力,实现智能创新。

生成式AI和大模型的快速发展,让“智能云”的发展更加清晰可见。大模型生态方面,华为云采取面向软件伙伴、服务伙伴、咨询与系统集成伙伴三类伙伴的合作路径。其不仅支持盘古大模型的调用,也有各类开源模型和三方商业模型的搭建,从大模型开发到定制的过程,华为云还提供数据工程、模型开发和应用开发等多种工程化套件,帮助用户构建独立的数据集,并升级基础模型。

边缘计算与云计算的融合也将进一步加深。随着物联网设备的大量增加,对数据处理的实时性要求越来越高,边缘计算能够在靠近数据源的地方进行数据处理,减少延迟和响应时间,与云计算相互补充,为用户提供更高效的服务。

再者,混合云的采用率将大幅上升。混合云结合了公共云和私有云的优势,既能满足企业对数据安全性的要求,又能享受公共云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选择混合云解决方案。

竞争更激烈、影响更深刻

云计算企业的现状来看,竞争日益激烈,市场格局不断变化。有观点认为云计算行业目前已进入存量市场竞争阶段,市场上的云计算产品经过多年发展,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增加,行业壁垒降低,甚至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竞争行为。

一方面,大型云计算企业如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丰富的资源和广泛的客户基础,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以阿里云为例,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通过降价等策略吸引客户,扩大市场份额。同时,这些大型企业还积极与各行业的企业合作,推动云计算在金融、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应用。

另一方面,众多中小型云计算企业也在不断涌现,它们专注于特定领域或细分市场,以灵活的服务和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来争取客户。然而,随着市场的逐渐饱和,云计算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变得愈发激烈,价格战、服务质量竞争等不断上演。

云计算对社会的影响也在越来越深入。在教育领域,云计算将推动在线教育的发展,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云端获取学习资源,实现个性化学习。教师也能利用云计算平台进行教学管理和评估,提高教学效率。在医疗领域,云计算可以实现医疗数据的共享和远程医疗,医生可以更快速地获取患者的病历信息,进行远程诊断和治疗,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在城市管理方面,云计算可以整合城市的各种数据,实现智能交通、智能安防等,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在日常生活中,云计算将为人们带来更加便捷的服务,如智能家居、智能出行等,让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和便利。

结语

当前,云计算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未来云计算将在技术融合、应用拓展、安全性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更大的进展,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同时也将深刻改变未来社会的面貌。

硅谷动力 2024-10-28



天津空港经济区文化中心
介绍空港经济区文化中心,发布空港经济区文化中心的活动预告,活动总结,介绍空港经济区的特色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