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
产业人才“双向奔赴”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从校园到企业、从生物实验室到广袤田野,创新的银川,这一年,都在发生着什么?
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首批认定自治区科技型、高成长型、新型工业化示范型企业155家,年内新增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和雏鹰企业108家,累计培育各类科技型企业2289家。
协同构建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组建自治区级创新联合体6家,六盘山实验室新址启用、成果出新,银川(深圳)新质生产力科创中心建成投用。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国产重型燃气轮机核心零部件等打破技术壁垒、半导体级高纯石英砂、LED用大尺寸蓝宝石、集成式增速器等关键技术实现突破。
全面优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选聘129名本地高校专家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33名国内知名院校专家到企业担任“周末工程师”;加大科技金融融合,借助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支持、“宁科贷”“银川新星”等科创引导基金,促进科技金融支持强度和水平提升。
始终坚持数智赋能工业发展,持续推进52个数字化转型项目,遴选公布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名单18家,完成251家中小企业深度诊断全覆盖,促进数字化转型提质增效,打造1个国家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1个国家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揭榜挂帅项目。
建立人才政策“新体系”、打造引才聚智“强磁场”、构建育才赋能“大平台”……银川聚焦人才所需所盼,尽最大努力、用最大诚意,给政策、给尊重、给荣誉,让在银人才有强烈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成为全市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截至目前,共吸引7.6万名青年人才留银就业创业,全职引进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高层次人才2301人;新认定高精尖缺人才112名,选拔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118名;为2000余名青年人才解决了周转性住房问题,办理各类人才公共服务事项近2万件。
这份傲人的成绩单昭示着:在银川,创新已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实干为要
诠释初心践行使命
“高质量赶超发展没有局外人,都是主人翁!”这一年,敢当“探路者”,敢接“麻烦事”的亲历者“人人躬身入局、个个挺膺负责”,以扎实的作风、踏实的干劲、务实的态度,干出实实在在的业绩。
当银川(深圳)新质生产力科创中心建成发出招引企业的公告时,多家企业实地查看了解情况后签约入驻。吸引企业的,是对符合条件的飞地研发中心、飞地孵化器给予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引育等方面的政策兑现,还有健全的设置设施。事实上,项目的顺利建成,离不开银川市科技局干部职工的努力,该局成果科负责人赵璐介绍,项目利用深圳及粤港澳大湾区市场、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优势,打造集重点产业展示、企业飞地研发、科研成果育成、双招双引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建设时,市科技局就组成工作组多次前往深圳,实地督导推进建设进度,解决出现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发展,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打破时空限制,重塑未来产业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银川市工信局信息中心副科长王苗说,站在科技时代的风口,我们要敢于拥抱变革、迎接挑战,助力全市工业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在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激流勇进。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今年,我市6部门联合制定印发柔性引才政策,并优化出台了“科技副总”“周末工程师”等7条具体举措,不断强化政策引导。天地宁夏支护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地支护”)就是其中的受益者,该公司聘请宁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慕松为“科技副总”,慕松带领团队,与天地支护、宁夏大学等5家单位联合开展了井工煤矿两巷超前支护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发。此项研究不仅荣获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还在宁夏煤业、山东能源集团等国内多家能源企业获得了应用推广,改变了两巷超前支护作业工作强度大、安全性差、自动化程度低的现状,既有效降低人工投入,又提高了巷道的支护质量。“‘科技副总’这种柔性引才的方式很好,能够将科研要素与企业的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有效促进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和应用。”慕松说。
一往无前
汇聚发展磅礴势能
“加快建设创新强市,坚决打好创新体系重构攻坚战”“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提升创新整体效能”……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纵深推进“五八”强首府战略的关键之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市委十五届十三次全会报告多次提及创新,为各部门做好接下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鼓足了干劲。
创新攻坚,担当将更加有力。
市科技局局长张虹说,将重点实施好创新主体壮大工程、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创新人才引育集聚工程、创新生态涵养工程“四大工程”,加快推动创新强市建设取得新成效。同时,坚决打好创新体系重构攻坚战,突出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突出开展创新企业培育行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突出协同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打造区域有影响力的科创高地;突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初心不改,信念将更加坚定。
“我们将加快科技创新,搭建工业领域创新要素共享平台,定期发布一批重点产业‘卡脖子’技术难题‘揭榜攻关’需求,引导企业、创新联合体等研发主体合力攻关,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产业创新,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前瞻布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力争2025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银川市工信局局长潘玮璐说,同时树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设备更新为抓手,推动重点产业全流程系统化改造升级,加快实现规上企业高效节能装备应用全覆盖,加力培育资源循环利用等绿色低碳产业。
大力培育,人才将更加多元。
银川市委人才工作局局长王彦君表示,将不断夯实人才工作基础,继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高层次人才分类评价体系,下放人才认定权限,推动人才全周期服务改革。同时,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深化“十万大学生留银川专项行动”、宁籍优秀人才“回故乡建家乡”活动,推动人才队伍建设量质齐升。注重科研平台、重大项目育才,推动建立科教、产教协同育人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实效。聚焦人才所盼所需,优化提升服务质效,营造近悦远来的发展环境。
串“点”成“链”、聚“链”成“群”、集“群”成“势”,一朵又一朵创新之花竞相绽放,汇聚成加快建设创新强市的振奋力量一路迸发。
编辑: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