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久谦资本AI应用赚钱报告中提到的几个话题,整理排序成十个问答。
私以为,这是中国AI应用创业者最需要思考的十个问题。
1.2C应用回报低:AI提升生产效率,但平台匹配效率提升有限,当前技术和资金压力制约平台模式。
2.2C/2B效率工具:AI提升信息生产效率,PLG模式快速渗透个人与企业。
3.2B早期机会:替代高重复性劳动的知识工作,特别是独立运行且与现有流程浅绑定的场景。
4.中国团队:借助工程师红利,中国团队在数字创意领域有全球竞争优势。
5.AI工具壁垒:领域know-how和用户数据沉淀是AI应用的核心竞争力。
6.自建模型的必要性:多数应用公司无需自建模型,除非直接影响核心业务。
7.赢家通吃可能性:2C市场领先者通过快速迭代占领市场,2B市场仍有细分领域赢家通吃机会。
8.初创企业优势:初创企业灵活快速,避免大公司因资源分散而创新缓慢。
9.工具应用前景:工具类应用需拓展第二、三增长曲线,抓住高频需求。
10.中国创业者启示:北美适合2C应用出海,2B应用可在国内突破管理瓶颈,乙女游戏和教育有海外潜力。
现阶段获得出色商业回报的2C应用项目如此少的原因?
AI的价值创造是信息生产提效,而互联网的是信息传播提效,所以互联网时代最终赢家是改变了匹配效率并降低交易成本的各类平台业务,但这样改变匹配效率的逻辑并不能照搬到AI上。1)AI的确可以进一步提升匹配效率(meta改造推荐算法带动Reels8-10%的观看时长提升& 2%的ROI提升)同时也提升内容生产效率,但在这个逻辑下必然利好的是掌握着流量与数据的存量平台2)AI更适合作为提效工具赋能生产者,所以2C/2B的效率工具与各类2B的应用是跑的最快的3)AI构建平台的机会也是存在的,只是会在内容供给更稀缺的内容类别(如漫画/音乐/播客/长视频/3D/各类N/SFW内容等),需要先赋能专业创作者,之后伴随模型性能&工具成熟,逐步赋能更大创作群体,突破内容供给瓶颈、而成长为新的平台4)游戏(虚拟陪伴类应用也可以被认为是种变相的“游戏”)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供给稀缺的内容形式,我们相信也会遵循从PGC开始的路径,也因此短期更看好在更适配大模型理解的内容类别(乙女/恋爱养成)上看到好的产品有好的商业回报全球一级市场银根紧缩也是重要的原因,持续烧钱换流量和累积用户/数据的可持续性壁垒之后再靠广告变现的思路在现在很难走通,也因此更需要“先放弃讲平台的故事,老老实实做能赚钱的工具”。2C/2B效率工具为何是占比最大的类型?其中哪些细分表现更好?
AI提升信息生产效率,与2C/2B效率工具逻辑高度吻合,PMF探索更简单,且通过PLG的方式快速渗透个人/企业用户。针对文本模态工具,AI编程捕获最高价值程序员人群的刚需场景增速最快,写作/纪要/PPT则切中更广大白领群体的广泛需求但各类细分用户需求存在差异,会先在对特定工具有更刚需的细分群体中应用(如学生/专业服务等)。而多模态工具中,技术更成熟的图片生成与编辑在短期能捕捉最大的图片创作者群体工具需求,赋能更大内容创作群体,既扩大现有工具体系的客群基础,也有可能实现在目前供给稀缺细分内容上造出内容平台的中期愿景,中长期看好细分期像、音视频与3D模型伴随模型与成品设计成熟,走完相似的路径。组织与业务流的改变需要更长时间,目前的2B应用都是嵌入现有的业务环节,满足以下3点的应用进展更快: 2)可直接替代员工,(相比赋能员工)可更直接降低管理成本,更易被企业接受3)独立工作环节与企业内业务数据与流程绑定较浅,典型代表是销售团队的SDR与客服、HR团队的招聘(招聘需求发布、简历初筛与初步面试)垂类应用中深入业务流程的工作均需针对企业需求做高定制化开发,被各类定制开发服务的集成商捕获,属于垂类产品应用的机会在于高知识工作密度与工资(付费意愿)的行业中的高重复度的知识工作环节(往往是对通用环节)。历史经验证明,中国团队在与海外的创业者处在相同起跑线的情况下,往往能凭借工程师红利(更卷/更高性价比)更好捕获机会,互联网创业浪潮带动了一批优秀的对C端(内容创作者与消费者)有深刻洞察的好产品经理、开发团队(特别是工程师红利大陆的工程师经验丰富、技术过硬)。他们专业能力过硬也有充分的热情与现实的激励来做面向全球用户的产品,特别是在以图像与短视频为代表的数字创意方向,从各大厂都出来很多优秀的创业者,基于行业理解,工具和平台都做出很多很有意思的产品。所有的AI应用完成的是某种咨询的工作,做好咨询核心需要的是人才(在AI应用中本质上是底层模型)/数据/领域know-how(解决对应领域问题所需的解题方法)。在大部分源模型能力逐渐趋同/开源模型性能逐步赶上)/头部分场景下数据源无本质差距的情况下,领域know-how决定各产品起始终异,且基于用户长期使用沉淀的数据,一方面体现在让应用更“懂”用户,另一方面也体现在不断积累增厚的功能矩阵&完善功能体验,是可持续竞争壁垒,也因此更看好可沉淀用户高频需求与反馈的场景。一般仅会在商业前景最广阔、或对其主营业务有影响渠道自建应用,因此独立应用公司与模型厂商间在大部分情况下不存在竞争关系,即使存在,也可视作与其他独立应用公司或传统应用领先企业的竞争。
模型厂模型API业务更像IaaS而非PaaS,通常有以下的问题:1)可以沉浸到整体的用户数据,但无法对应到每个用户的使用数据,无法让其应用更“懂”用户;2)缺少对用户反馈与领域know-how的沉淀,因此也无法转化为产品功能层面的优势;更早更好推出满足PMF产品的公司可以实现更快的用户数据积累与产品迭代,因此在C端工具中,领先企业可以在需求相对同质化的下游实现快速渗透,凭借用户数据积累与产品选代效率的优势,占据市场的主要份额。2B的市场需求差异性大,单一企业难以同步渗透所有细分,垄断整体市场,但在各细分内仍可实现赢家通吃。与传统应用领先企业竞争的逻辑在于其往往船大难掉头,新技术新业务在其内部与其他业务争抢资源时,往往难以获取充分支持,特别当新技术与老业务存在抢客户预算问题时尤为严重。而初创企业的优势就在于“快”,无历史包袱,对新技木拥抱更为彻底,因此可以更快更好地推出应用,并基于更快的用户拓展及反馈、产品迭代,转动起用户数据-产品的飞轮。2C/2B效率类/2B应用厂商单点突破的天花板往住有限,因此均需在实现第一曲线潜力的同时,尽快明确第二乃至第三曲线的所种与实践路径,除存在平台搭力的类目,常见的思路有:1)基于现有应用逻辑,寻找并扩展存在类似需求场景的下游;2)基于现有客户,捕捉该客户相邻工作环节/场景的需求,两者并不矛盾,优先级取决于产品可迭代深度/类似场度宽度/下游竞争激烈程度。在此基础上,尽可能捕获用户最高频刚需场景是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同时通过并购快速拓展第二、三曲线也是需重点考虑的选项。对于2C/2B效率应用,出海北美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客单价=国内的5-7倍;notion早期付费转化率北美20%vs 中国0.X%);北美个人/SMB市场尤其对创业公司友好,付费意愿高(相比国内)/需求同质化程度高(可通过PLG的方式快速渗透)。2B应用则不然,国内整体缺乏对北美B端需求的深刻理解,历史上也系统性缺乏优秀的2B产品经理,因此机会在国内,而国内2B软件市场长期发展的桎梏在于国内企业管理模块化程度低,因此看好原本有成全业服务业务经验的创业者乘着技术红利,将原本高度依赖人力的定制服务固化为产品,突破国内2B软件产品市场发展的枷锁。2C应用中,国内团队在乙女/恋爱类游戏上有极其成功的经验(恋与深空是乙女游戏的最大爆款,年流水50亿元),看好有成功经验团队在有游戏上加入A赋能的元素做成AI原生乙女/恋爱游戏,教育领城也同样已经涌现出一批之前在互联网教商领先企业有成功业务经验的团队,在海外市场取得成功。2C搜索是目前最不明朗的方向,海外已有Perplexity在严肃知识问答场景下依托订阅费取得很好回报,但国内在C端订阅付费意原较低/领先模型厂商提供免费产品,广告似乎是中国期唯一的指望,因此在用户规模外,尤其要关注用户留存/使用时长/提问次数。
转载自
https://mp.weixin.qq.com/s/R7hytsfEVr-1QJy4tvMB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