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甘肃省天水市民俗博物馆内仍有不少参观者。书画陈列区,两个年轻女孩被一幅雕漆画吸引,驻足良久。雕漆画上,是1935年8月红二十五军长征途经天水激战天水北关的场景。
“将天水的红色故事融入非遗技艺雕漆创造的作品中,不仅为非遗文化注入新内涵,还增强了国防教育功能。”天水市国防教育办公室领导介绍,全市现有非遗项目700余项,丰富的非遗文化为创新开展国防教育提供了更多载体。近年来,他们不断寻找非遗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契合点,鼓励非遗传承人将长征精神、革命故事融入作品创作,在传播推广非遗文化的同时加强国防教育普及深化。
“雕刻时要注意底平整、线规矩、锦纹均匀……”笔者走进天水市文化馆,一场“雕刻红色岁月”雕漆手工体验社教活动正在进行。学员们按照老师的指导,选定革命历史场景或英雄人物,根据设计制成胎型并反复涂上漆层,再用刻刀精心雕琢,最后烘干打磨。雕漆作品中,既有张辉、郭化如等战斗牺牲在天水的英雄人物,也有红军长征途经天水时强渡渭河、激战北关等战斗场景,还有天水解放纪念碑、天水大革命历史纪念馆等红色地标。
“自己动手雕刻出心目中的英雄形象,我感到非常自豪,也很有成就感。”学员王洋已坚持学习雕漆技艺1年多。她说,在一次次制作雕漆作品中,她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也了解到更多家乡的红色文化,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山川壮丽花儿艳,国防坚固心安然,全体民兵心向党,国防教育永不忘……”张家川花儿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无论是田野上劳作的老翁、庭院里干家务的妇女,还是读书的少年、放羊的孩童,都会信口唱上几句花儿,不少民兵更是传唱高手。人武部以此为契机,在民兵队伍中遴选文化素质高、创作能力强的民兵,编写红色曲词,以“教唱+传唱”的方式开展国防教育,并唱到校园、唱到社区,让更多的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国防教育。
非遗文化与国防教育“相遇”,不仅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生机,还拓展了国防教育渠道。下一步,该市将继续探索非遗文化与红色文化结合的更多可能性,把非遗文化利用好,把红色文化弘扬好,进一步浓厚国防教育氛围。(■刘 凯)
(中国国防报 2024年11月18日第一版)
责任编辑/ 梁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