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暖通学术年会以“高质量 可持续 多元化 无界限”为主题,于2024年11月7-8日在广州市成功召开。本次年会由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分会、中国铁道学会工程分会主办,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暖通空调》杂志社共同承办,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与运维保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广东省城市轨道交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广州市碳达峰碳中和产业联盟企业联合会协办。会议邀请了行业领导、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并开展技术研讨,从事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的勘察设计单位、运营单位、建设单位、高等院校、企业厂商等共计300余人参会。大会以中国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大发展为依托,结合双碳目标、用能控制、节能减排、绿色建筑、智能运维等政策形势,探讨了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暖通空调、热能动力的发展方向;展望了行业发展前景;交流了专业前沿技术;分享了先进设计理念及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应用成果。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专业总工程师罗燕萍主持年会开幕式,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分会副会长朱建章致开幕词。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院长王迪军,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分会名誉会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罗继杰,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刘玥分别代表主办单位、承办单位致辞并欢迎、感谢各位与会人员的到来。
中国中铁学会学术处处长耿治平、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工程建设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赵一新、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工程鉴定中心专业主管于世平、工程管理中心专业主管吕轶娜、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与运维保障国家工程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何治新、广东省城市轨道交通标委会主任委员徐明杰、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分会副会长屈国伦、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建筑环境与能源设备分会会长郭勇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本届年会。
开幕式后,由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分会会长张杰主持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通风空调行业发展研究报告》颁布仪式。
论坛报告环节分别由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建筑院副总工程师邓保顺、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轨道交通院技术总监孟鑫、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地铁院副总工程师刘伊江、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城交事业部副总工程师刘英杰、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建筑院副总工程师郭旭晖、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城轨院副总工程师李德辉主持。
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昌俊作了题为《绿智融合提质降碳——广州地铁绿色节能与智慧管理成果分享》的报告。他从新时代轨道交通发展趋势、绿智融合实践与创新成果、提质降碳方向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分享了广州地铁的实践经验与创新举措。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建筑院副所长孙永强作了题为《铁路客站低碳化技术路径分析》的报告。报告结合多年来我国铁路客站工程建设实践,通过对铁路客站减碳关键技术的研究,提出了铁路客站减碳目标的综合确定方法;创新性地提出了铁路客站碳排放计算方法,定义了铁路客站碳排放计算边界;构建了铁路客站的减碳技术组合模式;形成了一整套覆盖铁路客站规划、设计、建造、运维全过程的低碳化技术体系。围绕国家“双碳”战略,成果填补了铁路客站建设工程绿色化减碳关键技术空白,为铁路客站减碳技术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专业总工程师罗燕萍作了题为《合同能源管理在轨道交通环控系统节能改造的实践》的报告。她指出,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入轨道交通环控系统的节能改造市场是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战略与轨道交通现状需求相碰撞背景下的产物,其有效实施不仅要求在选择能源费用托管型模式时进行充分及深入的经济分析,更要求服务方掌握改造与运维全过程的关键技术,并在实际案例中不断总结、归纳、提升,才能实现三方共赢,即在保证用能方、服务方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双碳战略下的节能减排贡献社会效益。
清华大学实验室主任、副教授李晓锋作了题为《基于直膨技术的新型地铁通风空调系统研究及应用》的报告。他从以年运行能耗为核心目标进行全过程节能管理、通过精细化负荷计算实现设备容量显著降低、通过系统方案的创新实现空调系统的简化和集成、采用基于模拟预测的前馈控制来简化控制系统四个方面进行了介绍。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城轨院设备所所长黄泽茂作了题为《地铁车站公共区弥散低能耗空调系统应用研究》的报告。报告提出在车站公共区采用弥散送风方案,通过模型实验、数值模拟研究明确了地铁车站公共区弥散送风系统的关键设计参数,提出了地铁车站弥散送风系统的设计方法,可使送风量降低约20%,风机能耗降低约48%,节能效果显著。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地铁院副总工程师刘伊江作了题为《中间风井那点事儿》的报告。他从缘起与现状、目的与功能、信号系统、排烟 vs. 防烟四个方面对中间风井进行了分析,指出在屏蔽门制式下,中间风井是个“伪命题”。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城交事业部副总工程师刘英杰作了题为《城市轨道交通精细化设计与通风空调系统差异化解决方案研究》的报告。他指出,目前国内开通运营轨道交通的城市达到59个,分布在不同区域,各地区的环境条件、气候特征都有不同的特点和特征,因此轨道交通通风空调系统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差异化。当前我们正在由轨道交通大国向轨道交通强国迈进,高质量的发展和建设势在必行。轨道交通通风空调系统要从“粗犷型设计”逐步向“精细化设计”转变,以适应城轨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城地院副总工程师李森生作了题为《基于全专业的地铁车站碳排放研究》的报告。他针对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碳排放研究相对欠缺的问题,依托武汉地铁工程,对地铁地下车站材料生产运输、施工及运营阶段碳排放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便于碳排放计算的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碳排放因子和数据清单,分析了典型车站碳排放特征。最后基于车站碳排放特征,为地铁车站碳减排提出了建议。
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市域铁路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设备物资部副部长周颖作了题为《轨道交通末端风量平衡系统的研究与应用》的报告。报告对轨道交通风系统末端房间负荷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常用末端负荷调节方式的对比及应用,探寻更适应轨道交通末端应用场景的风量平衡系统。
同济大学教授臧建彬作建了题为《车站车辆隧道多空间环境协同控制分析》的报告。报告从城市轨道交通多空间空气环境协同控制机理与关键技术研究现状、地铁隧道颗粒物扩散迁移规律、运行地铁列车的通风特性与车内空气品质等方面展开,提出了探索多空间环境控制的协同机理和关键技术的研究方向。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所总工程师王静伟作了题为《地铁设计大厦近零能耗高层建筑设计探索与实践》的报告。她主要介绍了高层建筑设计研发大楼建筑的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和其他专业的绿色低碳技术措施,这些技术可以最大幅度地降低建筑供暖、空调、照明需求,并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最终实现近零能耗。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轨道交通院技术总监孟鑫作了题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谈城轨暖通空调发展趋势》的报告。随着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和在国家严控其投资、运营亏损等大背景下,各地方建设和运营单位已经把降低投资、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等理念作为地铁建设和运营的首要目标。在新形势下,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暖通空调系统如何发展应对,现阶段是每一个从业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孟总从背景、政策梳理、轨道交通空调系统面临问题及解决方案三个方面进行了分享。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工程师姜昕作了题为《拱形地铁车站公共区“无风管”方案探讨》的报告。她分享了上海地铁采用拱顶“无风管”车站的案例,包括已建成吴中路站,在建国家会展中心站的通风空调方案,与大家一起探讨了如何根据土建方案实现站厅站台的“无风管”,如何结合“无风管”方案优化通风空调系统。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建筑院高级工程师黄琳作了题为《高原铁路多能互补型可再生能源供暖系统研究及应用示范》的报告。报告聚焦铁路供暖热源现存问题,结合高原地区气候特征、可再生能源禀赋及各类清洁能源优势,提出了光伏、光热、空气源热泵、水源热泵等多种可再生能源耦合供暖系统方案。同时,搭建了可再生能源耦合供暖系统实验台,通过现场测试及仿真分析,提出了不同天气工况下清洁能源耦合供暖运行模式并进行工程示范。其研究为提高铁路车站供暖系统能效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筑院工程师杨珺舒作了题为《高地温施工隧道热环境问题及降温措施分析》的报告。报告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典型高地温隧道工程案例,从主/被动降温措施的适应性角度展开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基于隧道热害等级划分的降温措施推荐方案。此外,比较了不同领域隧道热环境评价指标的差异,将工作区风速大于2.5 m/s及WBGT指数小于28 ℃作为局部送风环境的评价标准;结合隧道施工台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局部降温方案,并详细介绍了该机组的结构形式与特点,开展了现场测试。实测结果表明,隧道工位送风分体机的有效射程为3 m,降温效果可达3~15 ℃;该机组具有容量小、能耗低的优点,能够有效改善施工作业环境,宜在高地温施工隧道中推广应用。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周鸿彪作了题为《上海宝山站负荷特性及蓄能式复合能源系统适用性分析》的报告。他从项目背景、eQUEST负荷计算模型、站房负荷特性分析、蓄能式复合能源系统适用性分析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了蓄能式复合能源系统的适用性。蓄能式复合能源系统具有供能灵活且节能经济的特点,与常规能源系统相比,上海宝山站投资回收期为3年左右,具有技术经济适用性。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建筑院正高级工程师田利伟作了题为《铁路站房碳排放现状与减碳技术》的报告。他从铁路站房碳排放现状、铁路站房碳排放计算方法、铁路站房减碳技术三个方面进行了分享。
上海理工大学副院长王丽慧作了题为《地铁深度减排技术体系探索》的报告。报告结合“双碳”国策下交通强国建设需求,从不同维度介绍了实现地铁车站深度节能的最新研究成果,具体包括过渡季节免费活塞风能的合理利用,区间温升调控卡脖子问题的机理与解决路径,以及室外高温天车站空调节能降碳策略等。内容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工程应用前景,具有一定的辐射推广价值。
广州地铁集团运营事业总部副总工程师唐艳英作了题为《轨道排风机对列车能耗影响》的报告。她介绍了广州二号线概况,分析了不同工况下的列出牵引能耗、轨排风机运行工况与列车能耗,提出了展望和建议。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四设计院设备所所长王鲁平作了题为《夏热冬冷地区——基于运行数据的地铁低电耗环控系统营造方案》的报告。报告以杭州地铁为例,基于多条线路的设计方案及运营实际能耗数据分析,探讨了一种适用于夏热冬冷地区地铁车站的低电耗环控系统营造方案。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建作了题为《地铁火灾通风排烟理论与实践》的报告。报告针对地铁车站、隧道、场段火灾通风排烟难题,研究了火灾通风排烟基础理论,提出了火灾通风排烟新模式,研发了通风排烟系统全尺寸热烟测试装备,形成了国家标准,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中国交建轨道交通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刘垚作了题为《对国内地铁通风空调投资的统计分析与节约思考》的报告。他主要介绍了近年来围绕国内地铁通风空调投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相关统计分析与研究成果,对行业层面涉及投资节约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与思考,以期为国内轨道交通领域及通风空调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经济指标参考与数据支撑。
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副所长关军作了题为《地铁站空气污染排放高效控制技术实践与展望》的报告。报告结合节能减排重要国策和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需要,从现行污染排放标准和技术措施、不同地铁站环控系统运行下空气污染形成机理、污染排放成因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探讨影响地铁站空气污染排放的掐脖子技术问题,以及进而形成从站点规划、本体设计、环控系统运维等多角度的高效控制策略。该内容具有较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前景和辐射推广价值。
历时2天的论坛报告结束后,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城地院副总工程师车轮飞主持了大会闭幕式并举行了优秀论文颁奖典礼。大会从收录的107篇论文中,评选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8名,以对各位作者在轨道交通暖通空调领域的研究贡献表示感谢,给予鼓励。随后,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分会副会长朱建章主持了大会会杯交接仪式。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专业总工程师罗燕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筑院暖通分院院长王岳怡分别代表交接单位在交接杯仪式上发表感言,感谢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分会的信任和支持,感谢行业内老专家对本行业的贡献、感谢各单位对本次大会的支持。希望在协会的领导下,大会越办越好,并预祝下一届年会在成都成功召开。最后,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分会副会长朱建章对大会进行了总结。
会议期间,行业内多家知名设备企业也纷纷献言献策,从各自优势技术领域介绍了其助力轨道交通事业智能、节能、绿色发展的切实措施及崭新的应用系统,包括了制冷、供暖、自控,输配等,基本涵盖了轨道交通行业所需的各类设备系统。
除上述与会发言企业,还有众多设备企业也参与了本届年会并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由衷的感谢!
在大会组委会及众多行业专家、学者、设备企业的全力支持下大会圆满落幕,为暖通行业学术盛会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26年,让我们成都再相聚!
END
一个有温度、有能量的公众号
权威期刊、报告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