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如,对一些重要论断和战略部署的理解“浮于表面”,未能深入思考理论与实际工作的结合点。
2.比如,在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工作中,部分基层党组织落实不到位,在督促检查和跟踪问效上“力度不足”,造成工作推进的“不均衡”。
3.比如,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与各部门的协作还需加强,信息共享“滞后”,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4.比如,对个别党员干部发表不当言论时,未能“及时亮剑”,缺乏严肃批评教育的行动力,导致不良风气“未能根除”。
5.比如,参加党内组织生活时,有时以工作繁忙为借口请假,导致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浅尝辄止”,党性原则的坚定性“打了折扣”。
6.比如,在工作中偶尔出现迟到早退的情况,对下属纪律性不强的行为缺乏及时的“亮剑行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工作作风和整体氛围。
7.比如,在制定组织工作政策时,缺乏充分的基层调研,导致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足,为基层落实增加了难度。
8.比如,在干部考核评价中,对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的权重设置较低,导致一些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只追求业务成果,而忽视了道德修养和价值观塑造的“精神底座”。
9.比如,在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面对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研究“深度不足”,推进“力度不够”,导致改革进展“步履缓慢”。
10.比如,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仍以传统的集中培训和学习方式为主,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欠缺”,未能有效提升党员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11.比如,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对干部廉政情况和政治素质的考察“失之于细”,导致用人上的风险“未能完全规避”。
12.比如,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为了迎接上级检查,存在“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导致实际战斗力的提升“成效有限”。
13.比如,在老干部工作中,对部分老干部的生活困难和实际需求“关心不足”,问题解决“滞后”,导致部分老干部对组织工作的“满意度不高”。
14.比如,在基层党建工作考核中,全面从严治党的指标设计“粗线条”,未能细化和量化具体要求,导致部分基层党组织对从严治党“重视不足”,责任落实“力度欠缺”。
15.比如,一些纪律教育活动“停留于表面”,主要集中于文件传达和会议学习,缺乏生动的案例剖析和互动交流,党员干部的参与度和教育成效“未能有效提升”。
16.比如,在干部日常管理中,对一些纪律松弛、作风不实的现象“未能早发现、早提醒”,未及时通过“第一种形态”开展提醒谈话,导致问题积累,隐患“未能及时化解”。
17.比如,在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时,只是参加集体学习,个人自学时间不足,对一些新观点、新论断的把握不够准确。
18.比如,在面对网络上一些不实言论时,没有第一时间意识到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
19.比如,在推动工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没有积极主动想办法解决,导致部分工作进展缓慢。
20.比如,在落实安全生产抽检任务时,没有严格按照要求完成抽检数量和覆盖范围,存在一定的敷衍塞责现象。
21.比如,在处理一些涉及多个科室的综合性问题时,没有主动与其他科室负责人沟通协调,导致工作衔接不畅,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22.比如,在党组会议讨论决策时,有时没有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对一些不同意见也没有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探讨,不利于形成科学合理的决策。
23.比如,在安排本科室工作时,优先考虑本科室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对其他科室的需求和困难关注不够。
24.比如,在面对一些荣誉和奖励时,存在一定的争功心理,没有充分认识到成绩是集体努力的结果。
25.比如,在面对一些复杂的工作局面和困难问题时,有时会出现意志不坚定、信心不足的情况,缺乏应有的担当和勇气。
26.比如,在开展工作时,有时只是满足于完成任务,对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关注不够,存在走马观花、敷衍了事的情况。
27.比如,在处理群众投诉举报时,有时没有及时深入调查了解情况,只是简单地进行回复,没有真正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比如,在推动标准化工作创新发展方面,没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思维,仍然采用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效果不明显。
28.比如,在与一些企业和服务对象交往时,没有把握好分寸,存在与他们过于亲近的情况,容易给人造成误解。
29.比如,工作中遇到一些企业不配合、工作阻力大的情况,没有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而是选择了回避和拖延。
30.比如,在布置工作任务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基层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存在任务过多、要求过高、时间过紧等问题。
31.比如,在开展检查考核时,存在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的情况,给基层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32.比如,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和应急任务时,没有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存在依赖上级指示和其他同事的情况。
33.比如,在安排部署业务工作时,没有将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导致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与业务工作“两张皮”。
34.比如,面对新时代对领导干部纪法意识提出的新标准和高要求,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方面有差距。
35.比如,在推进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够,导致建设速度过慢,给工作造成了一定的被动性。
36.比如,在谋划推进项目过程中,注重部门意见较多,听取社会层面的意见较少。
37.比如,平时对生态环保、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经济运行分析等方面工作督查的多,对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督查、提醒的较少。
38.比如,在推动工作时,过于追求速度和数量,而对质量和效益关注不够,导致一些工作浮于表面,没有真正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39.比如,对分管科室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没有定期开展廉政谈话、廉政教育等活动。
40.比如,在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纪党规时,只是简单地念文件、读条文,没有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导致党员干部对党纪党规的理解不够深刻。
41.比如,在开展警示教育活动时,只是观看一些警示教育片,没有组织党员干部进行深入讨论和反思,没有达到警示教育的目的。
42.比如,对一些轻微的违纪问题,没有及时运用第一种形态进行提醒谈话和批评教育,导致问题逐渐扩大。
43.比如,在应对网络舆情时,没有及时组织党员干部进行正面引导和发声,导致一些负面舆情发酵扩散。
44.比如,阅读学习资料时,只是简单浏览,未深入剖析内涵、挖掘关联,学习讲座也是听过即忘,未整理笔记、总结要点,难以构建扎实的理论根基。
45.比如,在组织工作中,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结合点发掘不足,导致理论学习的实效性“打了折扣”。
46.比如,在一些干部选拔中,存在“重资历、轻业绩”“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优秀年轻干部和基层干部的晋升“通道受阻”,挫伤了干部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7.比如,在网络舆情应对中,一些党员干部未能主动发声,对错误言论“回应乏力”,舆论引导措施“缺乏有效性”,导致在关键事件中“声音不足”。
48.比如,在处理群众反映的新型矛盾纠纷时,没有运用新思想中关于群众工作的方法和理念,还是按照以往的经验处理,导致问题解决效果不佳。
49.比如,在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时,只是机械地记录笔记,没有结合自身工作去思考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
50.比如,在“三会一课”中,党课内容准备不充分,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只是照本宣科地读文件、念资料,没有结合实际工作和党员思想状况进行深入讲解。
52.比如,在业务培训中,没有融入党性教育和党的方针政策教育,在组织党建活动时,只是单纯地进行理论学习,没有与业务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相结合。